分享

朱元璋见死不救,任陈友谅破安庆,害死余秋雨祖先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朱元璋见死不救,任陈友谅破安庆,害死余秋雨祖先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不仅自己大名赫赫,连带着他的祖先,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问题来了,余秋雨的祖先究竟是谁?

2010年5月,余秋雨在散文《我等不到了》中写道:“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我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即使仅仅从在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动天地、泣鬼神。”余秋雨的祖先就是余阙。

余阙祖籍甘肃武威,为元代著名学者。余阙并不是汉族,而是居住在武威的党项人。史书记载,余阙“唐兀氏”。唐兀是元代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兼指党项人及其所建西夏国。钱大昕、王国维和陈垣等史学专家均考证唐兀即西夏。我们综合多位权威史学专家的看法,余阙的先人是居住在武威的西夏人。

 不过,余阙虽然是武威人,但他并不是在武威出生的。原来,余阙的父亲沙剌藏卜,从凉州武威随军迁至安徽肥东县湖滨镇。元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十一,余阙生于庐州青阳山下。

  元末,余阙曾任淮西宣慰副使,驻守安庆。余阙一介儒生,面对陈友谅等人的围攻,率领军民固守安庆6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陈友谅亲率大军围攻安庆,城破,余阙死难,时年56岁。安庆军民为纪念他,在他墓侧建起余阙庙,这就是后来的大观亭,是闻名天下的名胜之地。

  这样说来,余阙的死难和朱元璋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坏事都陈友谅干的啊!然而,有些记载却不是这样的:      

   “余公(余阙)守安庆也,赵双刀(赵普胜)、陈友谅引群盗四面攻之。太祖(朱元璋)与之接壤,未尝加以一镞……”这段记载出自明人姚福的笔记。明末人谈迁在《国榷》中引述了这一说法。  

 事情是这样的: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南京),此后,朱元璋以此为根据地,逐步荡平群雄。他的策略是先东后西,实质先弱后强。老太太吃柿子先捡软的捏。

 徐寿辉、陈友谅势力,在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了,拥有百万之众。这下明白了吧,朱元璋想法是以安庆作屏障,阻挡“己僭大号,据有全楚”的陈友谅北上。不明白安庆对南京重要性的朋友,想想,后来太平军时期,安庆争夺战的惨烈经过。

可见,能够夺得天下的,往往都是目光长远,心狠手辣的枭雄。这从,朱元璋后来的所作所为中能找到端倪。                  不过,也有人认为,朱元璋见死不救,任陈友谅破安庆,是冤枉了朱元璋。当时,他的势力范围的确没有和安庆接壤,相救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证据是姚福的笔记中,记载的另外一件事情。余阙派遣他判官莫伦赤,到浙东购买食盐,在返回安庆途中,被朱元璋军俘获。朱元璋不仅没有为难,还热情招呼。去安庆要经过池州,为此,朱元璋给池州的赵普胜写了一封信。果然,运输食盐的莫伦赤在池州被发现,朱元璋的信救了莫伦赤的命。

部分学者认为,这件事恰好说明,朱元璋不曾与安庆接壤,朱元璋与安庆之间的地域被赵普胜所占据。虽然没有接壤,但并非不能用别的方法救援。

 其实,赵普胜和朱元璋关系非常好。朱元璋称其为老赵,可见他们的关系是很亲密的。有谣言说赵普胜欲归朱元璋,后因缘故而被陈友谅所杀,其部下多归朱元璋。

朱元璋要真心救援余阙的话,悄悄给安庆运输物资还是能做到。再进一步,派一支偏师,牵制陈友谅,让其无法全力进攻还是能做到的。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他写的信有价值啊!一封信救了莫伦赤,让守安庆的余阙部属对其心存感激。同时,巧妙离间了赵普胜和陈友谅的关系,真是一石二鸟。另外一点,余阙是唐兀人,朱也真心不愿意救援。

因此,朱元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