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茂林之家 2020-05-14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即1130年,疲于应对金国进攻的南宋,为争夺川陕之地,在今天的陕西富平和金军主力爆发了大规模战役,张浚集结了川陕之地精锐的宋军,号称40余万众,却被金军击败,大败亏输,令南宋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巩固川陕地区。

而富平之败,大环境是,金国主动改变了战略部署,南宋错误预判,同时作战之时,手握兵力优势的宋军诸将,过于轻敌,又各自为战,在面对金军大举进攻时,虽有宋将死战,但是奈何总有坑货队友,一点溃败很快引发全局混乱,在这场宋军关键对决中,宋军彻底失败了。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在富平之战前,赵构的日子可不好过,南宋的江山风雨飘摇,外有金军大举压境,内部同样祸乱不止,富平之战前一年,也就是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了两件对南宋影响重大的事件。

一件事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士兵对朝廷的不满发动兵变,赵构直接被赶下了帝位,另一件就是,复辟后又被完颜宗弼追杀逃亡入海。

《金史.完颜宗弼传》城中出兵,战失利,宋主走入于海。

完颜宗弼所率金军一路攻入今天的浙江一带,可以说赵构已经落入了几乎走投无路的地步,所以极力向金国求和,但其实宋军在军事上也不是完全被金军压着打,金军骑兵纵横于平原,宋军难以是敌手,但是江南地区,各地水网成为了遏制金军南下的有利防线,即便金军可以渡过长江,可是忌惮于后路被袭以及有落入宋军包围的险境,所以金军渡过长江作战难以持久,善于水战的宋军还是有优势的。

所以在完颜宗弼此次追击赵构不成,北撤后金国的战略就开始发生变化了。也就是主攻方向不再是两淮地区以及后来南宋的京湖之地,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今长江以北的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转而攻取川陕之地。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在金国这个战略决策转换下,伪齐出现了,伪齐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代替金国治理原北宋疆域的政权,而且伪齐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分担金国的军事负担,金国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战区,基本上是都甩给了伪齐,金军只是驻防部分兵力,主力部队,北撤巩固已经攻占的河北河东之地,由此在川陕之地仍然保留足够军力的宋军,成为了当时金国主要的战略目标。

《金史.完颜宗弼传》宗弼渡江北还,遂从宗辅定陕西。

《金史.完颜宗翰传》宗翰会京辅伐康王,命娄室、蒲察专事陕西。

《金史.世纪补.睿宗》是时,宋张浚兵取陕西,帝至洛水治兵。

可以说富平之战,金国集中的兵力是,原来专攻陕西的完颜娄室所部,以及从两淮撤下来的完颜宗弼所部,也包括河东之地的金军,完颜宗辅也就是金睿宗作为统帅,富平之战,金军是集结了在陕西附近的主力部队,目的是想打一次战略决战,一口气吃掉宋军在富平一带集结的重兵集团。

而南宋在军事布置上,可谓是一头撞到了金军的怀里,正合金军的意思。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当时赵构在金军北撤后想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大举反攻,他没有那个魄力,南宋也没有那个资本,赵构必然是想要快速建立一道稳固的防线抵御金军再次南下,而北方军队选择南下的时间一般会选择秋冬季,这样江南河水水位下降,利于骑兵作战,所以南宋在战略决策上是落后于金国的。

《宋史.张浚传》时金帅兀术犹在淮西,浚惧其复扰东南,谋牵制之,遂决策治兵,合五路之师以复永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初浚既定议出师,幕客将士皆心知其非,而口不敢言,唯诺相应和,会上亦以敌聚兵淮,上命浚出兵。

可以看到,当时赵构和张浚的想法是相似的,那就是南宋在江淮之地没有形成足够抵御金军的防御体系,眼看又要到秋天了,金军必然有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所以张浚力主主动出击,在川陕之地发动攻势,牵制金军,减轻其他战线宋军的压力。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一开始诸将是不同意的,但是都不敢直言,毕竟张浚的理由足够充分,为的是保护南宋朝廷,谁敢反对啊,而在诸将心有疑虑的时候,赵构发话了,这就没什么说的了,诸将只能遵从。

但是显然南宋没有差距到金国战略意图的转变,金军在两淮京湖地区军事行动逐渐减少,同时扶立了伪齐,这些信号多少都在传递金军进攻重心的转移,只是作为劣势方,南宋没有金国的先手能力,只能根据金国的变化做出对策,而这一次,南宋是正中金人下怀了。

其实川陕之地的宋军最该做的是固守,挫敌锋芒再寻机歼敌,可是南宋对战局做出错误预判,认为金军还是会进攻南方,所以主动让张浚率军出击,这给了金国打决战的机会。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当时还是有人清醒的,也就是曲端,他向张浚提过建议。

《宋史.曲端传》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

曲端认为面对金军的进攻,宋军应该坚守险地,等待时机,不能过于冲动和金军正面决战,但是张浚并未采纳,毕竟当时计划已定,南宋希望川陕之地的战事能够分散金军的兵力,减轻南方战事的压力,曲端因此被张浚罢免。

说到曲端这个人,他本是可以成为乱世中一位忠臣良将的,如果他一直说着的话,那么他绝对会成为守住川陕之地的悍将,曾经专攻陕西的完颜娄室就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在他没有参与富平之战后,张浚吴阶等人排挤,被诬陷入狱,最终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有意思的是,在富平之战,宋军曾打过曲端的旗号,目的是吓唬金军,主要是威慑完颜娄室所部,但是被金军看穿,毕竟曲端被罢免的消息保密程度不高,金军不会不知道。

可以说曲端的悲剧直接原因是同僚们的排挤,怎么说曲端这个人呢?有统兵之才,但是为人恃才傲物,必然和他人容易产生间隙,这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宋史》对他的评价很准确,“端有将略,使展尽其才,要未可量。然刚愎,恃才凌物,此其所以取祸云”,只能说可惜了,南宋一位将才,尤其是在立国之初的将才,最终死在了牢狱之内,何其不幸啊。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话说回来,张浚在得到赵构诏命后,开始调集兵力谋取主动进攻,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张浚也并不完全是个军事外行,战争初期,他选择了试探性进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已得长安,而环庆经略使赵哲,收复鄜延诸郡,浚乃檄召熙河经略使刘锡,秦凤经略使孙渥,泾原经略使刘锜,各以兵会合,诸路兵四十万人,马七万,以锡为统帅,浚又贷民赋五年,金钱粮帛之运不绝于道,所在山积。

也就是张浚在吴阶赵哲两路宋军取得一定战果后,才召集其他各路兵马,大举进攻的,吴阶赵哲的前期军事行动,算是试探金军虚实,而这也令张浚造成了误判,他认为金军在陕地处于劣势,所以贸然集结了重兵集团,殊不知金军正想在陕地打一次决战。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值得一提的是宋军此次的兵力规模有多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宋军40万,这显然是夸大的说法,应该是富平之战是宋军号称是兵力,用以恐吓金人,毕竟川陕之地虽说是曾经北宋防备西夏的,但是经过战乱后,南宋在此地不会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军队。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二》浚以九月发秦亭,亲督战六路,兵二十万,马七万。

《金史.世纪补.睿宗》张浚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壁富平。

《三朝北盟会编》和《金史》分别称为27万和18万,综合来看的话,宋军兵力在20万上下,但是骑兵兵力差不多,可以看出来的是,这是宋军集结的步骑混合重兵集团,也是南宋在川陕之地的所有家底。

张浚为了此次作战,更是提前征用了百姓5年的赋税,张浚拿出了和金军打大的气势,势要一鼓作气击败金军,扭转两国的军事局势。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张浚任命刘锡为都统制率军东进,自己在邠州(今陕西彬县)督战,刘锡率部抵达富平地区,金军也抵达富平以东,宋军以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作为屏障,扎下营寨,等待和金军的决战,那片沼泽之地的确不适合金军骑兵作战,所以当时两军并未有什么激烈交手。

问题是宋军自恃兵力强盛,过于轻敌。

《宋史.吴玠传》九月,浚合五路兵,欲与金人决战,玠言宜各守要害,须其弊而乘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浚犹遣使约战,金人许之,至期輙不出兵以为常,浚以罗索为怯。

吴阶建议坚守营寨,抢占高低有利地形,防止金军骑兵突袭,但是各路宋军将领并不在意,宋军诸将认为有芦苇沼泽为屏障,金军骑兵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张浚屡次和金军约战,金军都处于已读不回的状态,这让宋军更加轻视金军,认为金军是不敢和兵力占优的宋军交手。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其实但是金军主要是等各路援军汇合,宋军不趁各路金军未合之时进攻,也没有抢占有利地形待敌,这多少错失了机遇。

《金史.世纪补.睿宗》帝至富平,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自日中至于昏暮,凡六合战,破之。

最终还是金军率先发动进攻,决战时完颜宗弼是一度深陷宋军包围的,但金军派遣部队,向芦苇沼泽之处运土,为金军骑兵进攻临时铺垫出了进攻通道,完颜娄室、完颜宗弼两路进攻,宋军的劣势就出现了。

因为各路宋军之前缺乏配合,显然刘锡也没有临场调度兵力迎敌的能力,所以结果就是,打着打着,各路宋军各自为战了,相互之间没有支援,没有策应,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被金军抓住了弱点。

同时因为宋军大营外围有很多运送粮草的百姓搭建的营寨,金军首先攻击百姓的营寨,没有保护的百姓开始冲击宋军大营,这造成了战场上的混乱。战事胶着之时,环庆路的主将赵哲怂了,擅自逃离战场,直接导致了环庆军发生溃败,而环庆军溃逃,结果就是其他各路宋军见状,也都无心恋战,加之金军攻势越发强势,没人愿意成为最后逃不开的人,环庆路一军的溃败引发了宋军全局的溃败。剩下的就是金军趁机金军,宋军难以抵挡,战环庆路将领慕容洮叛投西夏,泾原路将领张中彦、李彦琪叛降金军。

富平之战,宋军集结重兵集团却大败,战略决策失误,战时过于轻敌

此战南宋折损兵力不说,也损失了的大量的辎重钱粮,川陕之地的宋军可谓是元气大伤,要不是后来吴阶在和尚原打两次硬仗,击败金军,金军完全有能力直接攻占蜀地,那么南宋就没有足够的底气和金国相抗了。

总的来说,富平之战,就是南宋在没有察觉到金国转变战略的前提下,贸然发动的战争,虽然此战宋军在川陕之地的精锐云集,但在面对金军集结了河东陕地以及从两淮撤回的金军主力时,仍然过于轻敌,且各自为战,使得原本事关争夺陕地归属的决战,打成了溃败战。

参考资料《宋史.高宗本纪》《宋史.曲端传》《宋史.张浚传》《宋史.吴玠传》《金史.完颜宗弼传》《金史.完颜宗翰传》《金史.世纪补.睿宗》《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