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王”导演于仁泰:身患小儿麻痹症,却勇闯好莱坞!

 当花椒遇上电影 2020-05-15

于仁泰,1950年出生于香港,属于香港电影中的新浪潮一代,他执迷于恐怖惊悚题材,在香港影坛卓尔不群。

于仁泰出生9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身体难以灵活活动,因而没什么朋友。父亲担心他一个人在家里会得抑郁症,于是每天都会把他送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一看就是一天。在看电影时,于仁泰感觉所有的痛苦都忘掉了,所以,很小的时候,于仁泰就立志要拍电影,当导演。于仁泰的中学是在英国度过的,后又前往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攻读工商管理,期间前往南加州大学修读电影课程,并曾在美国ABC电视台新闻部任制作助理。1974年,于仁泰返回香港。1975年,任沙龙广告公司制作经理。

1976年,于仁泰在由梁普智执导的犯罪动作片《跳灰》中担任制片人,由此进入影视圈。1978年,在缤缤公司的支持下,于仁泰与严浩、余允抗、陈欣健等人联合创建了影力电影公司 ;

同年12月14日,担任编剧的喜剧电影《茄哩啡》上映。该片聚焦于临时演员的辛酸生活,以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清新而不乏幽默的风格引发影坛不小的震动,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而于仁泰的导演处女作《墙内墙外》(1979),也在此时诞生。

进入80年代,于仁泰陆续导演了《救世者》(1980)、《追鬼七雄》(1983)两部风格惊悚的影片,以及讲述民国革命故事的《巡城马》(1982),他个人的导演风格自此确立。

90年代初,于仁泰与高志森先后参与了黄百鸣组建的“永高”与“东方”,起初以“于制高导”的方式合作,直至1993年,于仁泰终凭由张国荣和林青霞主演的《白发魔女传》(1993)再登事业高峰:他将惊悚片的经验运用到武侠片当中,用绚烂诡谲的打光和布景,以及不落俗套的人物造型,缔造了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武侠世界,从而夺得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及“最佳美术指导”两项大奖。

其后,于仁泰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决定翻拍中国早期的经典恐怖片《夜半歌声》(1995)。这是该题材第四次被搬上华语银幕,于仁泰的版本摄影、布景均堪称唯美,在展现西洋歌剧风情的舞台设计上不遗余力。原版中恐怖、控诉的主题大打折扣,转而以华丽和浪漫爱情为表达主题。

1997年涉足好莱坞,成功为环球影业重新包装《娃鬼》系列,以全新手法执导了《娃鬼新娘》。

2003年,执导了由罗伯特·英格兰德、肯·科齐格、莫尼卡·凯娜等合作出演的恐怖电影《弗莱迪大战杰森》。

他执导的好莱坞恐怖片票房口碑双获成功,《弗莱迪大战杰森》的北美票房更达8200多万美元,从而令于仁泰一跃成为好莱坞最为抢手的恐怖片大导演。于仁泰是闯荡好莱坞的香港导演中较成功的一位,也是华人导演中为数不多的“亿元导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