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健身 | “闷”着刷手机,颈椎还受得了吗?教你正确在家做颈椎牵引(附视频哦)

 尕蛋亲 2020-05-15

“闷”在家里刷手机,颈椎无辜受累?

明明是老师,却被病毒逼成了主播?


听说颈椎牵引有用,却怕适得其反?

嗯!担心得有道理!

对于哪些人适合做牵引
如何选择颈椎牵引器械
如何以正确的角度、力量、时间

来进行家庭颈椎牵引,却很少有人知晓,甚至存在不少误区

而这些,对于提高牵引的效果,降低牵引造成的风险至关重要。

17世纪中叶,德国人以“马笼头”为参照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颈椎牵引装置,来辅助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等疾病,由于其简便性、有效性而被迅速推广至世界各地,并发展为了沿用至今的“枕颌带牵引”。
基于枕颌带牵引技术,196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家庭颈椎牵引”的概念,证实:“在家进行颈椎牵引更为方便、经济、且可以节约大量医疗成本。” 
时至今日,颈椎(枕颌带)牵引在我国已成为了一项很多人熟知的保守治疗、甚至是“保健”措施。有不少人选择自行购买牵引设备在家进行颈椎牵引来治疗颈椎病、放松颈肩部肌肉、缓解颈肩部疼痛。
有些问题必须了解清楚

01

哪些人适合做牵引?

通常认为,有3类人群相对适合在家做颈椎牵引的

✔ 神经根型颈椎病

✔ 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软组织嵌顿、关节炎)
✔ 颈部肌肉紧张诱发的颈项部不适、头痛

图:A 神经根型颈椎病;B 颈椎关节突关节;C:常见颈肩部肌肉痛点

有5类情况,是不建议进行家庭颈椎牵引:

× 脊柱、脊髓肿瘤性疾病

× 颈椎外伤明确存在不稳定

× 颈部及上肢疼痛合并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 脊髓型颈椎病

× 没有彻底的骨科和神经科检查以及完整的放射检查
分不清?

如果分不清,还是去医院让专业医务人员明确一下,是否适合颈椎牵引。

02

牵引设备怎么选择?

现在,商家在售卖的颈椎牵引设备主要分为3类:

图A. 充气颈托式牵引器

图B. 安装在门上或墙上的牵引设备

图C. 专用牵引椅与牵引床

首先,我们并不建议在家使用充气颈托式的牵引器,因为这种牵引器,充气拉伸颈椎的同时,也有向内的作用力,容易使人产生窒息感,同时,此类颈托对锁骨的负担也很重,部分患者牵引时锁骨会感到比较严重的疼痛。
那么,什么样的牵引设备可以用呢?
1、可以进行牵引角度调节。部分牵引设备在制作时限制了牵引方向为单纯的垂直方向,因而无法调节牵引方向。在实际牵引过程中,这样的垂直纵向牵引会潜在地对颈椎产生一个过伸作用力(下图A)。上述过伸作用力对于非专业人士在家中进行颈椎牵引是相对危险的,因为过伸作用力可能导致椎间孔变窄,进而加重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下图A)。因此,家庭颈椎牵引角度维持在屈曲位才是安全的(下图B)。
所以,无论是安装在门上或墙上的牵引设备,还是牵引椅与牵引床,如果该设备可以进行牵引角度调节并维持颈椎处于屈曲位,都是可以使用的牵引装置。

2、横梁的宽度大于30cm。除了角度可以调节,在选购牵引设备时还需要注意牵引横梁的宽度大于30cm比较合适,这样可以避免应力集中于牙齿、颌颞关节造成不适;此外,对于枕部比较扁平的人来说,应该选择后枕部宽大的牵引带(A型)更为合适。

03

家庭颈椎牵引的三要素

颈椎牵引有三个重要要素,力量时间角度

牵引的角度:在三要素中尤以“牵引角度”最为重要,也最难在家进行定量调节,那么如何在家庭颈椎牵引中维持一个合适的屈曲角度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你的眼睛直视你的膝盖,此时颈椎的屈曲角度即是合适进行颈椎牵引的屈曲角度,同时也方便在牵引的过程中看书以避免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牵引治疗上。

牵引的重量:牵引的起始重量最好在4-5kg左右(10%体重),缓慢增加至10kg。最为关键的是在终止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逐渐慢慢减轻重量,而后才能结束,以避免重量突然减少造成肌肉拉伤。

牵引的时间:在时间方面,初始重量最好维持3-5min,而后逐渐增加重量,每一档重量维持3-5min左右,最大重量维持10分钟。最好总时间维持在20分钟左右,而后逐渐减轻重量,直至结束。

还是有点茫然?没关系,咱有视频!


04

家庭颈椎牵引前后


家庭颈椎牵引前最好使用热毛巾热敷颈部肌肉10分钟,以放松肌肉,避免拉伤。而在牵引后,最好辅以颈肩部肌肉锻炼,以增加牵引缓解颈肩部肌肉紧张的疗效。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尽管家庭颈椎牵引对于部分疾病看似有治疗作用,但实际上它只是缓解了疾病引起的症状,对于疾病自然病程的发展并没有延缓及治疗作用。因此进行颈椎牵引治疗前,最好还是去医院让专业医生诊断一下是否急需其他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专家介绍

郑超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参考报-骨质疏松频道》青年编委;《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目前参与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SCI论文27篇。擅长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例如,颈椎/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脊髓损伤、平山病等。

姜建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胸腰椎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骨科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常务委员兼腰椎研究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脊柱外科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骨科疾病防治专委会脊柱疾病防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脊柱工作组组长、上海骨科“浦菁荟”会长等学术职务。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二届周光召基金会“临床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年度优秀工作者、中国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突出贡献奖、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仁心医师奖、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奖励与荣誉。擅长脊柱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尤其在颈椎/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肿瘤、脊柱脊髓损伤、平山病,以及脊柱外科领域疑难病例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 | 骨科 郑超君 姜建元
编辑 | 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