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上古时期一件不亚于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的大事。大禹治水既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上古大洪水我记录在各个文明远古传说的,诺亚方舟是其中之一),又是一件上古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滔天的治理工程记录手册。治水结束之后,大禹得到天下人的心,接替帝舜成为天下共主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大禹治水有功,成功登临帝位,很显然是一个童话故事,或者是一个过分简单的政治故事。这事真有这么简单吗?恐怕是痴人说梦。 大禹,名文命,父亲是上一代治水大臣鲧,鲧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的爷爷是黄帝;那么也就是说,大禹的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是那个当之无愧的天潢贵胄、血缘贵族,还是顶尖的那种。《史记》记录了这么一句话:“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为什么司马迁特意提及呢?因为这事是为后来大禹的即位做铺垫,顺带说到大禹家世之显赫。上古时代洪灾是年年有的事,规模不同罢了;大禹治水之前的帝尧时代,滔滔的洪水淹没丘陵、包围山丘,百姓苦不堪言,帝尧只能寻找有才之士治理洪水。 得重臣推荐,帝尧任命鲧治水;治水九年,无功,而后帝尧找来舜进行重用提拔,代替自己巡狩。这一过程,舜抓住鲧治水不利的把柄,将其流放至死。这里停一下,当时治水大臣的权柄地位不是三代之后所能比的,治水大臣有着仅次天下共主的权力,能名正言顺(洪灾祸害天下)地调动各方人马(当时社会生产力和工具等均较落后,只能用大量人力弥补);舜除去鲧就是除去争夺他帝位的最大竞争对手,虽然这样说有些阴谋论,但事实的确如此。 另外,很多人误以为五帝是上古时期,包括黄帝,及黄帝之后按顺序之后的天下共主,其实不然。五帝是上古时期,五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的统称。天下共主,黄帝之前有九代炎帝,黄帝之后有帝挚、少昊(不在五帝中)。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无一例外全是姬姓,意味着他们是同一个母族出身。因此春秋战国和后世儒家学者无比崇尚的上古时代,其所谓的公天下和大同社会,严格意义上说从未出现过。从这一脉相承可以看出。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大禹治水疏通了九条大河,整个神州大地的山川河流都被梳理了一遍,开辟了新的道路,连接九州实现统一,天下之人都感恩大禹的治水。四海之内的诸侯都来到都城会盟朝见,并代替天子帝舜制定了种种规则和实施了种种措施。例如,大禹将土地根据肥沃贫瘠、连贯地理等评定出三等级,各地诸侯重新按照土地等级进贡纳税;大禹还进行了分封诸侯土地和赐予姓氏。大禹虽然打着天子帝舜的名号,做实事的是他,所以天下人记着的皆是大禹的恩情。大禹算是重新厘定了天下诸侯。 “皋陶作士以理民。”皋陶是当时的法律大臣,帝尧时期便处理过许多政事。帝舜晚年,德高望重、社稷之法的皋陶向大禹示好(主要是大禹的才能品行和言论道理折服了皋陶),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号召天下人以大禹为榜样,对于那些不听从自己这个命令的人,施以刑法惩治。“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史记》记有一话:“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意思是说大禹已经成为能够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皋陶如此支持大禹,帝舜也顺水推舟,立大禹为地为继承人,可这帝位在此事发生的十七年后才传至大禹手中。而大禹在守丧三年不肯接受帝位,将帝位退让给帝舜之子商均,自己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但是天下诸侯还是找到大禹,不愿侍奉商均。 “如此被逼无奈之下”,大禹才接受天子之位,国号夏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说到最后,大家还认为大禹能成天下共主,只是有大功在身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