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上藏着一杆秤

 苏迷 2020-05-15
《姑苏晚报》
2020-05-11 

  程庆昌

  过正阳桥,沿东市上塘街向西百余米,有户非常不起眼的人家,屋檐下挂着斗大的“秤”字。原来,这户人家会做杆秤,戥星做秤,是家传手艺。不声不响的老街,竟然还藏着一杆秤。

  做秤是传统手工艺,杆秤算得上老物件,还能见到真是不错。大抵很多传统手工艺人,如同生命力不减的种子,散落在老街上。因为有他们,老街还一如既往满是生活气息。

  这块简单的招牌已经变色,连墨色的大字,也变得斑驳。四季烟云,四季风雨,从来都不会错过,这方平常不过的招牌,还有这个普通的墨字,自然也落满尘沙风烟,变成如今的斑驳不堪。

  这个“秤”字,不见它的分量,也看不见光芒四射。但普通人的匠心与坚持,依然在无声传递。

  大门虚掩,不知道主人在不在,又不好意思贸然敲门。眼前的“秤”字,好像一下子活泛很多,在内心蜿蜒。

  杆秤称得上“国粹”之一。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千百年来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作为一种衡器,“功勋卓著”,发挥着难以比拟的社会功用。基于秤的特质,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赋予秤文化内涵,秤,已经成为公平公正的象征,演绎成天地良心的标尺。

  世间有故事,杆秤也多故事。坊间多传说,这杆秤也不例外。关于杆秤的传说,有两种,一北一南,各有精彩,又殊途同归。

  一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统一度量衡。一说为范蠡所制,他由鱼贩处得到启示,先用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后进行改造也是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因一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一斤16两这个标准,沿用两千余年,所谓“半斤八两”,所指即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历史和记载,包括社会变迁、国计民生,都少不了这看似平平常常的一杆秤。

  秤杆上的星花,不亚于日月星辰。老街上的日子,无一例外从日月星辰里滚过。时代与时俱进,注定会有一些事物正在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杆秤也成为其中之一。随着各式各样的电子秤走向市场,杆秤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早迟的事。杆秤无疑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也注定将成为民族的符号,即便以后只能在民俗馆或博物馆里才能见到,每一粒星花里蕴涵的历史和社会进步,一样会令后来者动容。

  眼前不经意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师傅,坐在门口,拿着皮带手钻在秤杆上钉星花,专注而娴熟。为了做出称心的杆秤,不辞辛苦上色、打磨。老师傅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令人唏嘘的是,这门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老手艺,终究有一天也会在打磨中消失……

  真想鼓起勇气,推开这扇虚掩的门,跟门里的人好好唠一唠。唠唠生活,唠唠过往,唠唠墨迹犹在的这个大字,唠唠他的老手艺。

  天地之间有清风,天地之间有杆秤。

  歌里唱: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盘的星……这杆秤,不管有形或者无形,一直都会在。老街上珍藏的这杆秤,也会一直都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