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书读完,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推“432读书法”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5-16

我们许多人都爱思考问题,有的也喜欢研究学问,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体力劳动已成过往,智能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刻,每个人都有持续学习的必要。学习知识,不但能帮助工作、养家糊口、发展事业,还能解疑释惑、滋润心灵、疏导精神,对人生非常有利。

读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并不在行。有的是不喜欢读书,有的是读不进去;更多的人是想读书,但苦于不知其法,遨游书海,茫然不知所措,徒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自身知识和见识并无多大长进。当然,终身不读书的人也能生活下去,只不过干的工作比较粗陋一些,自身智力开化少,虽有聪明之人,也不过“只识弯弓射大雕”。对于脑力劳动者,读书更是饭碗所在,也是看家本领所在。我看到许多公务人员不爱读书,工作忙是一个原因,平时只看文件也能勉强应付,但当上官后坐到主席台上讲话,麻烦就来了:为个讲话材料,还要低声下气去求秘书;遇到上级索要材料,还要拿着烟条子去求“材料”高手。这些人手中虽有些权力,也终不免心内慌慌,总觉得这官当得不称职。

但读书之事,的确麻烦,弄不好陷入泥潭,无法自拔,知识没有学到多少,还弄了个“迂腐不堪”的烂名声,就如孔乙己一般,与其那样还不如不读。但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学问的人来说,只有把书读尽,才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发出新的声音,否则,你所讲的观点都在过往的巨人之下,对自己来说没有达到古人的水准,对别人来说就有些班门弄斧,无法起到促进认识的作用。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把书读尽”?面对书海,还是要讲究一点技巧的。本人总结的“432”读书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之前那篇《读书的门径》的文章,已经作了系统论述,今天把要点摘出来,再飨大家,共同勉励。

所谓“432读书法”,是指“四大板块、三种方法、两个注意”。

一、“四大板块”,是指读书的主要内容,根据历史阶段划分:欧洲占两块,中国占两块。

(一)欧洲第一块,指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段落,终结时间大约在13世纪末尾。这一时段,比较经典的文献从《荷马史诗》起头,有《圣经》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支撑,形成了一些列典籍著作。哲学家主要有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著作也被后人整理了出来。除了阅读这些人的经典著作以外,也要注意研究这个时期的雕塑、绘画作品,尤其是古希腊的美术作品,不能忽略。再往下走一下,就是1500年的欧洲中世纪社会,这个时期教会专制,压制学术和思想,除了宗教书籍,没有其他作品,可供阅读的著作几乎为零。只是到了中世纪后期,才出现了伽利略、哥白尼等自然科学家的著作,即《地心说》、《日心说》等,可供阅读。

(二)欧洲第二块,指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段落,起头时间大约在14世纪开始,直至当下。这个时段的阅读量大为增加,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作品,以及近现代以来欧美各国学者创造的作品。鉴于这一段落阅读量比较庞大,具体学习的时候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小的段落,进行书籍的搜集和阅读:

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属于欧洲思想文艺大爆发时期,经典著作很多,从薄伽丘的《十日谈》起头,但丁、拉伯雷、塞万提斯以及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都是必须阅读的。同样,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几何、数学、天文学和工业技术研究,也是其思想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略,其中达芬奇的东西要做重点研究。

二是工业革命和英国宪章运动之后的作品。这一时期是欧洲现代文明的快速拓展期,名人名作层出不穷,现代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诞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财富总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创造了过去数千年没有创造出的财富”的时期。思想家有洛克、霍布斯、卢梭、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罗素等,文学家有歌德、雨果、拜伦、普希金、托尔斯泰,科学家有牛顿、波尔、法拉第、达尔文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俄罗斯这个国家是近代兴起的大国,人口聚居区主要在欧洲,虽然政治上专制暴虐,但其文化深受西欧影响,思想上倒与欧洲一脉相承。近代在文化方面出现了不少世界级大师,如文学上的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果戈里,化学和生物学上的罗蒙诺索夫、巴甫洛夫等,都为世界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读书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一部分人的作品,但可以把他们划入欧洲近现代学术范畴进行学习,无须单成门类。

三是美国的作品。准确地讲,美国是欧洲文明的结晶,尤其是文艺复兴的结晶。欧洲移民登陆美洲的时候,美洲的原住民尚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谈不上多少文化。加上移民的打击和疫病的传播,95%的原住民死亡了,剩余的也融入了美国社会。因此,美国历史短的说法,严格来讲是不准确的。

美国集欧洲文明之大成,居民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主体民族,没有历史包袱,实际上是世界各民族组合出来的新型国家。所谓“一张白纸方便写最新最美的图画”,立国前和立国后,美国都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经济成果。政治家有华盛顿、林肯等,哲学家有詹姆士、波普尔、杜威等,文学家有德莱塞、曼彻斯托等,科学家有爱因斯坦、史蒂芬孙、瓦特、爱迪生等。当然,这几个人只是名头比较响一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为人类创造出各种新东西的人数不胜数,诺贝尔奖已经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每一项成就,大家可以循着这条线索去跟踪他们的作品。

(三)中国第一块,指的是从上古到清末。比较清晰的著作,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之后是战国八大家:儒、道、法、墨、刑、农、名、兵,外加一个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开创的阴阳家。之后的学说,都是在这些旗号下,不断进行掰碎、注解和细化,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创新内容。汉朝中期以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不断在中国发扬光大,最终成为影响中国的大型思想体系,到专制社会中后期,与儒家、道家一起,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三驾马车。

循着这些流派,中国各朝各代都有知名学者,个个都是打着注解儒释道三家的旗号,皓首穷经、汗牛充栋,动脑多、动手少,看书多、实验少,一方面对圣人的片言只语摊开了讲,一方面观察两千年不变的专制政体和农耕生活,多多少少有一些新的体悟,用刻刀和毛笔书写成册,传于后世,让人学习。如董仲舒杂糅阴阳五行的儒家学说(自然界的元素只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吗?);朱熹气理学说(自然界是有气构成的吗?),并把“三纲五常”看做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是“天理”,只能照办,不可违背;王阳明反朱熹而行,创制心学,死后牌位列于孔庙,后人尊崇备至,但终究脱不出儒家的等级范畴。至于后来的黄宗羲、戴震等清朝学者,也只能亦步亦趋,面对满族鞑子的屠刀和千年不变的农耕社会,能说出什么新话?

其实,中国第一块,看完《四书五经》,就等于掌握了全部内容。《四库全书》全部读一遍,一生的时间是不够的,清朝人在编纂的时候,指定纪晓岚负责,调动了3800名翰林学士,这些人都是当时的顶尖学人,随便拉一个出来,读的书都比我们多。最根本的在于没有必要全部读完,因为里面除了《四书五经》记载了思想,《二十四史》记载了历史,其他的书籍都是对这些说法和史实的注解,没有多少创新的内容。一个读书人,掌握了基本思想和史实材料,自己难道不会思考和解释吗?如同炒菜,你掌握了炒菜的方法,伙房里又有食材,用得着去不停地热别人的剩饭吗?

四)中国第二块,指民国这个时段,包括一些清末学者的著作民国学者的特征是“学贯中西”。鉴于清末国门打开、中外交流,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时代,引发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变化。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群星灿烂、光照千秋,是同战国时期相媲美的学术自由开放的时代。中国思想界对此早有定论,就是把战国和民国两个时段,看做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自由、最有成就的历史时期。读中国书,战国的看完了,紧接着就要看民国的,这样花费时间少、进步快。

这一块早期的学者有王国维、罗振宇、郭嵩焘、魏源、严复等。需要提示的是,所谓“大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东西,影响也不小,但他们属于传统派,讲的还是儒家那一套,最多加了个“中体西用”的说法,因此他们的作品应当归于第一板块。后期有章太炎、陈寅恪、梁漱溟、胡适、鲁迅等,这些人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一一赘述了。民国政府退居台湾后,除了黄金,还带走了大批的知名学者,如胡适、钱穆等,也把山东孔家的传人和相关典籍、器物带走了。民国政府的意思是,这些人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想让正统文化在台湾延续。这些人到台湾后,也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如殷海光、龙应台等,他们也写出了不少作品。听说孔子的后人在八十年代辞去了相关头衔,不再以中华道统自居,原因是中国社会已进入现代社会,儒家道统已经变为非主流意识,有用的东西也已融入现代社会,没有继续传承的必要了。

以上四块,我给出了年代和线索,所举书目只是个引子,大家可循着这个思路去查找和搜寻相关书籍,进行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阅读,切不可零打碎敲、浪费时间。

二、“三种方法”,是指将书籍分为三类,分别采用精读、浏览和存查的阅读方法。

(一)精读。所谓精读,至少要将一本书逐字逐句地读一遍,不理解的地方要反复查询相关资料,直至熟练掌握书籍内容。这个要求和学生运用教科书的标准差不多。这一类书要时不时拿过来看一下,所谓每个时段理解的内容不一样,精读书目就起着一个导师的作用。

精读的书目主要是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经典就代表了主杆,熟读经典,就等于掌握了知识的精髓。经典书目的选择,一要循着文明演进的路径去寻找,二要及时听取业界大师们的推荐,也包括学友的推荐。找到后自己加以鉴别,看是否列为精读书目。自古以来,有身居庙堂赫赫有名的高官大儒,也有隐居深山寂寂无名的世外高人。因此选书不能只听动静大小,更要看书籍所传达的内容。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图慕虚名,更多的想法是想具备一点真才实学,以便朝廷起用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候,能够向皇帝露两手。从目前的书籍存量来看,考虑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娱乐项目比较多,作为单个人,精读书目不能超过相关书籍的10%(注意“相关”两个字)。

(二)浏览。所谓浏览,就是匆匆看一遍,认为不重要的地方可以跳过,认为重要的地方认真看一下,尽量用最短的时间看完一本书。要研究某一个行业、某一项事情,就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书籍。当然,搜集到的书籍需要分辨一下,看对经典作品有没有补充作用。如果了无新意,只是一些初级认识,或是鸡零狗碎之类,最好省点钱吃肉喝酒,也给书柜减轻一些负担。这个要看自己的辨别能力。这一类的书目数量很大,多半是历代学者和当代教授的解读、解说之类,既有对典籍的理解,也加进了自己的研究创新。购齐这些书籍,即使是现代的纸质书,也能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如果用电子版本,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足矣。但目前的电子书籍才开始制作,门类尚不齐全。因此,当下只有电纸两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浏览类的书籍大约占到相关书籍的20-30%左右。

(三)存查。所谓存查,就是放在书柜,用得着时拿出来看一下,用不着时就不予理睬。信息时代,围绕一个问题的书籍就能做到难以计数,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都很难做到尽观其有。其间很难说一些书目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这一类的书籍,能收集的要尽量收集,但只把它们存在书柜之中,用得着的时候就把它们拿出来看一下,闲暇之余也可以随意翻翻。可以说,一个藏书丰富的学人,多一半的书籍属于这一类,即使王安石也不例外(因为要当宰相,大量的时间要迎来送往和抓改革)。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钱少房子小,只好把网络和国家图书馆当做存查对象。

对待存查类的书,一般情况下不去理睬它,实际上也没有时间理睬,但必须知道这类书的题目、作者,大致写的什么内容。这个要求,作为读书人很容易做到。如果怕遗忘的话,可以建立书籍目录。存查类的书籍大约占到相关书籍的60-70%。

三、“两个注意”,就是注意不贪多求全、不寻章摘句。

(一)注意不要贪多求全。贪全是人类认识的误区。一方面“全”本身就不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也没有能力求到“全”。人类的认知只能是一个接力赛(季羡林就是这样认为的),今人吸收前人的知识,接着创新,完成自己的使命,把知识传承给下一代,下一代再创新、再传承,一代接着一代走,如此而已。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发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样的感慨。

走出求全的观念误区,应当树立主杆和枝叶的观念意识。鉴于人类的认识规律和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人类创造的知识是有主杆和要点的,其成果也是带有阶段性特征的。我们学习某个门类的知识,首先要掌握其核心和要点,然后再开枝散叶,逐步拓展。作为身处某个时代的具体的人,只要尽力吸收前人创造的知识,完成自己的创新任务就可以了,能创新多少是多少,当然是越多越好。只要能创新一点,你就是人类社会的突出贡献者,不必象庄子想的那样,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试图穷尽世间的知识。

(二)注意不要寻章摘句。中国古代有训诂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简单讲,就是考证和注解字词。现在这个门类叫文字学。作为一门学科,文字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说的问题是,大量读书人很容易把读书的时间浪费在文字上,过去许多朝代就是这样提倡的。如许多学人认为,“考据训诂是读书治学的不二法门”;曾国藩家训的“八本堂”,也提倡“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等等。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正误,其一大功用就是把许多读书人引向了咬文嚼字、寻章摘句的误区。事实上,除了从事文字学专业的人,其他人求学完全没有必要咬文嚼字。

中国古代提醒过这一问题者也大有人在。如陶渊明就说过,他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说的意思是读书应求其大意要义,不要过分关注于文字和细节,徒然浪费精力,无所进展。钱穆大师也说过:“读书为学,不先融会大义,只向零碎处考释,则此路无极,将永远无到头之期。照此下去,尽可遍天下是读书人,而实际并无一真正读书人”(钱穆《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

读古书训诂有一定作用,毕竟古书是古文写就,文字过于简古。读现代书实在不必要在咬文嚼字上花太多的功夫,一方面现代书用的是白话文,几乎和人的日常口语一样;一方面现代书的写作规制,也要求所有引文必须注明出处,查询极为方便。加之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配合,更能节省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看更多影视和美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