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序…………………………3
1.1.序一:最终困惑……………………3
1.2.序二:苦难寻根……………………3
1.3.序三:关于明予心灵力学…………4
1.3.1.什么是明予?…………………………4
1.3.2.为什么叫明予心灵力学?……………4
1.3.3明予的目的………………………4
1.3.4.明予的背景…………………………5
2.认识…………………6
2.1.认识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6
2.2.生命的概念及存在形式:…………6
2.3.关于自我……………………………6
2.3.1“我”为何物?源于何处,终归何方?……7
2.3.2.“我的”是什么?其存在价值如何?………7
2.3.3.真我:………………………………..7
2.4.关于心灵………………………………8
2.4.1.心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8
2.4.2.心灵的结构以及各结构层面的存在意义…8
2.4.2.1.思维:(思维的结构及意义)…………8
2.4.2.2.意识:(意识的结构和意义)…………9
3.管理………………………10
3.1.生命存在的实质………………………10
3.2.管理的概念…………………………10
3.3.心灵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什么?…………10
3.4.怎样管理抽象又确切的思维系统?…………10
3.4.1.无限承受力……………………………11
3.4.2.恒定意志力…………………………11
3.4.3.无边包容力…………………………………11
3.4.4.广大亲和力…………………………………11
3.4.5.真诚感恩的同报力…………………………12
3.4.6管理的目的………………………………12
4.运作…………………12
4.1.1.运作的概念及实质:…………12
4.1.2.运作的环节……………………………13
4.1.3.怎样运作生命…………………………………13
4.1.3.1.回收内容………………………13
4.1.3.2.如何回收,收至何处?………………………13
4.1.4.支出…………………………………………13
5.超越…………………14
5.1.超越是宇宙众生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维系力…14
5.2.怎样获得超越的力量………………………15
5.2.1.经历………………………………15
5.2.2.理治…………………………………………17
5.3.超越的实质…………………………………17
后记:宿世心理………………………18
1.序
1.1.序一:最终困惑
“大宇茫茫,动劫汤汤(shangshang);旅途儿郎,思觅故乡;”
在我的每一个生命基点,都会有这样的歌声依稀飘扬。为此,我不得不久久沉思。是啊,我为此沉思了很久,沉思了从自始到至终的极地时空。成就了光明剔透的无极自性,填实了本来圆满却虚浮飘荡的心地。于是我轻轻捧起万有,小心翼翼的放入我光明的炉中,悠悠炼养……
环宇大千,芸芸众生,无不在为存在喜,为存在忧,为存在悲,为存在患;患其得失,悲其苦痛,忧其伤怀,喜其欢悦,这般的动变循环。
我提起笔来,洒字立文,雕塑起一个透明立体的万有存在根本,让它存在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便于众生对存在自我的认识和对照,更愿望他们能够从中提炼出自己生命进化的宝典和存在的真实纲纪。
1.2.序二:苦难寻根
生命的苦难,都是因为对客观现象所识的肤浅孤狭所至。(诸如对世界,世事,物流及生命现象本身)因为如此,常会使得我们的思想行为偏激、遮障、拥堵、失助。继而出现的便是生活易于迷乱,生命易于流失。所以我们必须去认识,而认识的主题就是生命本身。生命只是承载心灵游历世间,了却心愿的车辆。只有基于清晰确切的认识,我们才能够驾驭好它,否则就只会受其所累。
生活是生命的细细罗列和层层排布。这一切都是心灵用以提炼智慧,更新和完善自性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因生活而智慧,因存在而自知。而不能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这样就太浪费自然资源了。未来优于过去,才是生命流动的良性循环,才是天道本意。就让我们对生命作一次追根溯源的认识和觉悟吧!世事如潮如风亦如尘,而生命只是为世事所用……
1.3.序三:关于明予心灵力学
1.3.1.什么是明予?
明予,就是明了自我,即对自我进行认识,历练和了却(超越)。因此获得理想的自我境界。明:是认识,明确,透彻;予:是自我,给予。明予指的是通过透彻完善的认识,管理,运作和超越自我,使心灵和生命行为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化。以此成就和谐喜悦的生命内涵,丰满健全的心灵格局,明澈真实的极致性情。让生命潜能充分转化为思维,行为两大基本力。造福群体,回报社会;并用此真性的温暖去点燃众生生之光明。让它们始始终终都拥有一个妥善而稳固的心灵支点,不去迷乱和流失于生活。因明予而拥有妥善安排,支配自己生命行为的能力。彻底改变本末倒置的生命意识观。明予更在教程中辅以脏腑练治、零世心灵两大修生法门对有生进行系统的修习,促进身心两方面的便利升华。
明予的纲领是:万般存在,皆属于心,心之所及,皆为自我。
明予的口号是:以识养生,以治全生。
明予的宗旨是:运作个性,炼化真我。
1.3.2.为什么叫明予心灵力学?
明予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心灵世界的完善,生命便可以释放出透彻的光明,我们这里所说的力学,无非就是关于心灵对于客观存在的通透力的学问。
1.3.3.明予的目的
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
·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妥善而稳固的心灵支点;
·帮助人们拥有安置和处理好心灵负累的能力;
·帮助人们拥有转化生命存在苦楚的能力;
·帮助人们获得丰满健全的心灵格局、和谐喜悦的生命内涵;
·帮助人们获得强盛的生命存在及行为力;
·帮助人们获得把握身心健康的能力;
·帮助人们在喧嚣中获得宁静、从烦恼中摄取喜悦;
·帮助人们促成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便利升华。
1.3.4.明予的背景
生命的实质是什么?
生命是否可以自行调节(身心的健康、存在的和谐、欲望的实现)?
生活是否能够自主掌控?
苦难是否真的是苦难?
爱恨具有什么意义?
自我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什么?
死亡是否真是终结?
永恒是否真的存在?
数千年不同的宗教形式,苦口婆心的讲述了什么?
《易经》的“简易、变易和不易”以及“太虚、太极”的真谛是什么?
《黄帝内经》所讲述的医道本质是什么?
《道德经》所阐述的“清静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是存在的何种层面?
《金刚经》的“非与非非”、“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能为众生提供什么?
《圣经》凭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信众?
医、儒、武、哲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铺垫了什么?
《明予心灵力学》是作者带着诸如此类的众多问题,对数千年人类文化形态的认知、感悟、总结(诸如:佛、道、基督等宗教文化;医、儒、武、哲等传统文化及《易经》、《黄帝内经》等自然节律学……),经多年的研悟修习而自然流淌出的终极心声,并以现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
2.认识
2.1.认识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心灵内涵——认识系统。
一套完善的心识系统,足可以确定一个个体生命在世俗间的影响力、重要性以及生活的和谐与满足感。这样的心灵格局则是来自于对自我心灵本身充分的认识。
认识是生命力量的种子,系统透彻的认识更是一粒如太阳般光明而恒定的种子。因为它普及而渗透于自己的体系之内。
2.2.生命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生命是一个各类生命的集合体,一个本来就设施完备的存在体系。它像一辆承载着心灵的车子。如果想要驾驭好它,更需要我们做的便是去认识、理解、沟通它。让心灵与之往来入流,浑然一体。
在这里,我们把生命的存在形式归结为:表象、本质、终极三大类。这同时也是心灵本身的三大格局。
表象和本质,是生命存在的个性和共性形态。如海洋与江河一样,是汇集与分流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个性形态因不断分化动荡而零散分乱,共性形态则因不断归纳总结而无限和完整。表象的特征是:识浅、易感动、分化、迷乱流失;本质则表现为;如如不动、支配万物。
所谓终极,是存在的最终形式,是一种超越了任何存在的存在形式(即以下我们所说的真我或绝对值),是心灵的终有境界。其属性是:不居、不持、不有;绝对的虚空无象。任何存在现象都具备了表象、本质和终极这三重属性。三者间的关系就像环境与存在一般:终极是无限环境,而本质和表象则是存在的本体与所有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与“我的”。
2.3.关于自我
以上我们已经谈到一切众生都具备了表象、本质和终极这样的三重属性,所以,所有生命都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接受着这三大性状的支配。自我同样如此,分别由“我”(本质)“我的”(表象)和真我(终极)所构成。以下我们逐一去结识:
2.3.1.“我”为何物?源于何处,终归何方?
作为生命游历世间,终将会有此一问。而真正的作答者却只有自己。作答的时机则是在识透了生命之时。
“我”,是一个所有生命都为之存在,为之奔忙,却又都难以自行完善其定义的概念。每一个个体生命,每一种生命形态,都不得不因为“我”的作用力,而被框定和奔波在激流世俗。去欲望,去行为。为之喜乐烦忧、为之恼怒悲愁。浮浮沉沉、生生灭灭。这就是“我”了,一个大隐尊者,一种置身幕后操纵生命的主宰力量,宇宙间所有世界,纷纭众生的本体精神。一切众生莫不为之存在,因之生灭。是生命存在的本体部分。一种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模式,它像轴一样运转着生命体。渗透在个性的任何层面,是心灵的主宰,生命的构造者。所以,“我”是“宇宙精神,众生之主”。
“我”源自时间寂灭时,众生无心处。归往绝对的虚性空间,“我”像“一”存在于“零”中。
2.3.2.“我的”是什么?其存在价值如何?
关于“我的”,就其广义而言是指所有世界的一切纷纷纭纭的众生相;狭义则是指生活过程中的任何境遇。诸如:能够对镜自见的自我形象,身体、时刻纷扰不停的思绪以及一切围绕生活而存在的所需品,各种俗世情缘等等。
言至于此,我们是否应想到点什么?我们时常说到的那个“我”是我吗?其实,我们时常忘不了,抹不去的那个所谓“我”只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偏狭的,个性化的形体及姓名现象。一种临时易变,急于消逝的客体形态。是表浅浮躁的心灵边沿层,存在的表象部分。
任何现象一旦出现,就只能是客观的个性化形态,因为有形,所以有限。因为背负着欲望,所以终将被欲望耗尽。心念物象无不如此,一旦出现,即被沦为客体。因此,该我只是“我”的外化形象层之一。一种被用工具。正如心灵与躯体,是“我”与“我的”这样主与客,精神与物象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恒定,后者变易幻化。
2.3.3.真我:
也就是说,“我”与“我的”都不是生命存在的最终形式,我们只有时时经历又时时超越所有,才能归复真我这一存在的绝对值。因为真我非“我”亦非“我的”。非任何意识及心灵状态,而是“我”与“我的”这两大范畴的应作结果,一种零姿态的终有现象。其属性是:无心、无性;绝对虚空。
2.4.关于心灵
2.4.1.心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心灵是生命的内置系统,更是生命的根本力量。是一切行为的组织和倡导者,是一片具有无边无量包容力和承受力的土地。因此,它也就是勿庸置疑的生命之主。
2.4.2.心灵的结构以及各结构层面的存在意义
明予体系把心灵大致划分为两个结构层面,即思维层和意识层。
2.4.2.1思维:(思维的结构及意义)
思维是心灵的表象层,源于个性意识的统辖和调配。由知觉和情绪两部分组成。是心灵最基础,最表层的循环能量,以一切知觉和情绪为内容。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心或心灵。发源于生命的能量海洋,它直接影响着生命体从心理到生理的健康状况。
知觉系统包括:视、听、嗅、味、触、平衡、本体七种(视、听、嗅、味、触五种觉形成一个系统的表浅心灵能量循环流体,这一能流继而深化为平衡和本体两大深层觉。主导着意识系统);情绪则是由:怒、喜、忧、思、悲、恐、惊构成。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相互促成,共同协作形成我们的思维体系。因为知觉,生命开始去思索,产生情绪,付诸行为,而后义总结思考,这就是思维体系的循环状态。每一种知觉和情绪都是由体内一组脏腑所主宰。而脏腑则相当于生命能量的仓库和流通渠道。脏(肝、心、脾、肺、肾)是仓库;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是各种能量的流通渠道。所谓主宰,就是共给和回收能量。脏的作用是储备、共给;腑是提取、回收;脏与腑的关系是相互传递和循环能量。
也就是说,思维乃至整体生命的能量都是依靠脏腑的活动供给的。以下我们来认识一下各脏腑与知觉以及情绪的对应关系:
视觉、怒气出于肝,归于胆;
听觉和惊恐之气出于肾,归于膀胱;
嗅觉、悲哀之气出于肺,归于大肠;
味觉、喜悦之气出于心,归于小肠;
触觉和思想之气出于脾,归于胃。
这就是生命基础能量(思维系统)的循环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并不断的用心去感触,就能够使我们自身能量的运行和应用规范有序。因而不紊乱、不泛滥,收支平衡。脏腑的健康也正是来自于这一循环能量的滋养,当然,前提是这一循环能量流的规范有序。如:肝把视觉或怒气推出,作用于外界后因为目标的反馈,一种反作用力又回到胆,并经过胆回收至我们的能量海洋。这样,这一循环能量不但能够滋养生命,更能够有效的激活生命能海。让整体生命的存在和流通处于良性状态。
这样一来,五组脏腑和它们所辖的知觉,情绪互助互制,互相协作便构成了生命基础能量流体内外沟通循环的全过程。也让我们清晰获知了支撑,维系表层心灵存在的能量体系。同时,我们会因为心识力量的调节,获得健康强壮的心理和生理系统从而达到以识养生的效果。(在明予课程中,我们特设了脏腑练治法,通过讲师的引领与脏腑进行多层面的沟通)
2.4.2.2意识:(意识的结构和意义)
意识可以说是思维,行为及经验的结果。它像历史一样默默存在,但却悄无生息的支配着现实直达未来,是一种惯性现象。其行为特征是超越思维并且主宰思维;因而是心灵的潜在层。我们把意识分为个性和共性两个层面。
个性意识
个性意识是支配生命体形成自我性格特征,性格类型,外在形象,身体状况等个体特征,并且决定命运枯荣的主导力量,即“我的”的幕后操纵者。其成因很多,我们这里将其归结为遗传和生活环境两类。它的作用是支配生命体完成一生的历程。
共性意识
共性意识是所有生命,一切时空的共有意识和衍生力。即“我”,其成因是所有生命意识的汇聚交融。所以,也是众生的归宿。它的作用是运作、调济和平衡总体宇宙。
3.管理
3.1.生命存在的实质
生命存在的实质,无非是反反复复的经历痛苦与快乐,并且通过这两大情绪阵营的支撑去完成生命,了却心愿。为群体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多次的经历之后认识并应用好它们。变无知为知之,改被用为运用。这才是天道本意,因为生命总是需要成熟的。也就是说,痛苦和快乐这两大生活要素,其存在的真实意义应该是生命得以行为和流通的根本支撑力。就看我们是否能够合理的安置应用它们,而根据特性合理安置应用拥有,开拓已有范畴,不正是管理的实质吗?
3.2.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一个扶持种子(心愿)萌芽成长,直到成熟用毕的过程。因此,需要爱、耐性和责任心的密切合作,因为这才是根本的水和养份。
3.3.心灵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什么?
任何存在本身都是一个完备的能量系统,心灵亦然。既是系统就应该有妥善的管理理念。正如一支军队,缺少了管理是不可能有强大战斗力的。因为缺乏管理的群体是涣散的,不具备高度统一性的。我们需要管理的内容就是表层心灵——思维。它像游动的云气一般来去不定,让我们难以捉摸,更难以把握。又像迷蒙的雾气,成为我们通向深层心灵的遮障。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管理、训化使之归伏。
3.4.怎样管理抽象又确切的思维系统?
之所以说我们的思维抽象又确切,是因为它既隐遁潜藏,又实实在在。
我们这里所要做的管理,主要是对思维系统进行挖掘和拓展。使之宽宏而深邃,能够成为我们所要锻造的妥善而稳固的心灵支点强有力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株具有:无限承受力根系、恒定意志力主干、无边包容力枝叶、广大亲和力花朵以及真诚感恩果实的心灵许愿树。这样一条能够透过思维本身,通达意识的康庄大道。以此来贯穿不同的心灵层面。
3.4.1.无限承受力
心灵本就是一片具有无限张力的疆土,所以不断拓展至善是其本来愿望。承受力是心灵的基础力,它来自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认可,认可的范围越大,心灵承受力也随之递增。所以,从内在的情绪、思想到外在的生活境遇,一切生活及生命内容,我们必须认识到:“都是我之所有”。如自然界拥有万物一样,首先需要的是接受与安置,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融通和转化应用,使之成为心灵的存储和循环能流。
3.4.2.恒定意志力
恒定意志力是起点与终点的内在沟通力。来自于我们对目标清醒、确切的审视和判定,并贯彻以必须达成的坚实心境。同时需要耐性和坚持的持续输出。
3.4.3.无边包容力
无边包容力同无限承受力一样,必须以认可容纳客观现实为基础。因为任何存在都是自然又是必然,更是合理的。既然如此,以其排斥它,互相恶耗不如接受、安置、转化而后应用它。最终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生活的苦难都是因为个性意识对太多现状不认可、排斥它们所致。因为不认可和排斥所引发的结果,必然是冲突无疑。当然,冲突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是我们应该选择时机,选择良性冲突。否则何苦?
3.4.4.广大亲和力
有了无限承受、恒定意志、无边包容的心灵境界,我们就会获得万般性格的汇聚,芸芸众生的来朝。亲和力的实质就是通过给以对方空间来获得彼此的融通。
3.4.5.真诚感恩的回报力
这是往来循环而通达的自然之道,中国古人所说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教导我们去遵循自然法则,在接受了给以之后要选择时机回报。让自己的拥有踏实而坦然。并学会在自己有能力的条件下,勇于帮助窘迫的群体走出困境。真正的富有者,常常是敢于付出者。有了这样的心胸,就会形成一种心灵力量的良性循环,继而呈现的便是和谐安适的内心景致。
3.4.6管理的目的
无限承受力、恒定意志力、无边包容力、广大亲和力和真诚感恩的回报力这五种心灵元素正是获得丰满健全心灵所必须的一组系统协作力。有了这样一株心灵之树,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心愿一一挂在其枝头,等待逐一实现。有了这样的心灵协作力,我们的生命会存在得坦然而圆满。个性将结束得没有任何挂碍。
情绪和知觉是个性存在的基础,浮躁而散乱的情绪就像一支未经训化的队伍,因为各自为阵,散乱无力而使得太多生命如枯叶尘埃,不得不随风漂泊;而喋喋不休的知觉和知觉系统派生的欲望,又像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经济操作者一样,势必坐吃山空,虚耗生命。被动的苦乐随缘,生灭浮沉。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组丰满健全,广大厚重的心灵协作力,来实现对知觉和情绪的驾驭和调节。将它们安置在一片广无边际的天地之间,规则有序的生存消融,往复于自我的范畴内。
另外,情绪还是一种介于思维与意识间的能量流体,它左右着思维,隶属于个性意识。其循环运动直接往来于生命能海与边沿心灵层之间。因此,经过管理训练(能收放自如)的情绪流体,就可以直接有效的激活生命的能量海洋(意识系统)。让生命能量源源不绝,并以此来调济和制约思维活动,使之深层广远,趋于完善。
4.运作
4.1.1.运作的概念及实质:
认识、管理是获得存在及行为的过程,运作则是操控和输送这一些能量了却心愿,同时更是为生命立极的过程。所谓立极,就是不断拓展个性,使生命的运用和构建达到一个时间阶段内的极致状态。以此来达到“运作个性,练化真我”的目的。
4.1.2.运作的环节
运作的过程,必须具备支出和回收这两个环节。支出的实质是疏导流通,拓展现实;回收则是采集、归结、储备。
4.1.3.怎样运作生命
生命的行为力源于心灵的支出,支出的质量取决于存储的状况,而存储则是回收的结果。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学会回收。
4.1.3.1.回收内容
回收,可以说是对过去的交代和对未来的期望。心灵是生命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回收的就是任何的心灵内容。包含了:知觉、情绪、思维、意识这四个层面。
4.1.3.2.如何回收,收至何处?
所谓回收,不过是学会寻找任何行为的反馈力。
一切存在都是有其尽头的,而尽头也正是其源头。我们回收心灵,无论是回收知觉、情绪、思维或是意识,都是将它们收至心灵尽头。那么,心灵的尽头在哪里呢?我们不是已经讲到了“我”么?是的,这就是心灵的尽头,因为无思、无欲、无心、无形是它的特质。
至于回收的方法,那可以说是简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无思、无欲、无心、无形”。慢慢的试着进入这样的状态,让心灵暂时归于零状态,物我两忘。越离于时间、空间、物象、我象之外,去感触并融于心灵的最终状态,去体会生命完整的感觉。收拾起漂泊、零散、肤浅、易逝的那个我,慢慢让心灵获得随意出入世事的自由与自在。回收得越是深刻,才能支出得越是广远。
4.1.4.支出
正如向心与离心两重力存在的同步性一样,有了回收,支出就会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当能量储备到了位,它自身也就需要宣泄流通,我们只需定向疏导便可以了。
学会了回收,我们就能逐渐感觉到生命之宽厂厚重,个性的狭隘局促了。这种感知正是来自于对个性的突破。革新和更替现实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或者说是本来的心灵意愿。我们的目的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则,在对生命的经历与运用过程中,逐步突破个性的局促狭小,建树共性。最终成就生命存在的绝对值。
通过不断回收与支出,我们需要获得的是自知、自觉、自治三种规范表层心灵的基本力量,从而具备强盛的生命行为力。生命的行为不外乎思维、行为两种:
思维包括:
l.清晰条理的思想步骤;
2.明澈的觉察力;
3.准确的判断力;
4.果敢的决策力;
思维形式是一种内在的沟通方式,因为当我们思索某事、人、或物象时,已经开始与之进行了内在(思维形式)的沟通。
行为则是指语言及一切外在的生命行动,是成就世事的建筑力。来源于思维形式的内在和其它如语言形式的外在表现。在此,我们讲述一下语言方式,它包含:
1.由清晰简练的字、词、句组织能力所构建的精练的语言;
2.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具有渗透力、感染力、牵制力、亲和力及镇摄力的声音特质;
5.超越
5.1.超越是宇宙众生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维系力
明予所说的超越,就是持续不断的归纳总结历史与现实,妥善安置有无是非,形成储备化生未来;是一个从经历到结束,从认可到否定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现实(所谓通过现实,是因为现实只是一个极度临时的时空间隙。任何事象一旦出现,便已沦为客观成为历史。而现实正是过去与未来互相过渡的媒介,所以亦是阻隔。若是能够超越现实,一切时空便可以浑然一体。)对历史进行革新和整顿,使之升华。并因之成就未来渐至完满。是确保和维系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也是宇宙的主宰。即中国古人所说的天道,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灵支点“我”。其性格特征是心无所惑、为而不争、有而不持、事成则身退。
5.2.怎样获得超越的力量
该力量来自于对生命、生活的经历和理治,只有充分、明澈的认识、理治并品味和体悟了生存的全过程,我们才能够坦坦然然,了无牵挂的迈开超越的步伐。
5.2.1.经历
我们所说的经历,就是始终以超越这个妥善而稳固的心灵支点,从容不迫的去支撑、应对一切生命状况及生活境遇。并在经历的过程中应用好以下一套思想准则:
1.角色演绎观
清楚的认识到社会是一个舞台,生活是故事,生命是一个角色。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住,都只是在与人配合(亲友、同事、爱人、子女等)演绎着自己的角色,表现着俗世冷暖。终将退出舞台,离开角色,回归“我”中。生生灭灭也不过是一种往来循环之道。
2.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学会建立起良师益友般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是世俗问最为稳定的人情关系。无论与什么人的缘份都应该开发出这样一层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其他关系出现问题时,以此作为缓和调解的力量。所谓良师:是因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了优于自己的某种特长,因此,在该领域便拥有指导自己的能力;(自然力量之所以把生命分化为众多形态和层次,就是要让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形态都有所不足。而后互补完善)益友:则是可以相伴玩乐,交流内心,互相勉励并共促进步的最好关系。
3.开拓多层面的自我性格
试着将自己的性格开拓成为多重性、多层面。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整体性思索。以此获得多元化的、丰满健全的表层心灵格局,因而通向心灵深处。
4.适度的自尊和自信心理
学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层面将自尊和自信心调节适度,并加以良性的扶持和诱导。使之成为正面的生命创造力。不要因为失度而反受其害。
5.随时随地给心灵以空间
让我们的表层心灵——知觉和情绪随时随处获得空间,请千万记住:“它是我的,而不是我。”这样,既利于强化情绪智商,更利于新思潮的繁衍。
6.让闲杂的心念回归家园
人的脑海总是思绪纷纭,喋喋不休;而任何心绪都是有源头的,源头也正是其归所。我们必须学会强制性的让一些闲游浪荡,无所事事的心绪回归家园。这样,利于开发脑的深层职能。
7.万般存在,皆属于心;心之所及,皆为自我
任何存在都是一种生命形态,因此都是心灵的结果。都因为某些特定的意愿而存在着,当我们的知觉系统捕捉到它或它们时,便存在于我的范围之内,成为了我知觉范围的构成部分,所以,一切存在都是心灵本身,都是自我的组成部分;皆因我而存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成就一种生命的大统一意识,让漂泊的心灵归复我中。
8.认识平衡觉和本体觉
生命的成熟和成就,无非就是逐渐的累积获得了思维,行为及存在的稳固支点。以此来应对一切纷纭俗事。而这一支点的无上境界自然又是非“我”莫属了,在这里,让我们来谈谈平衡与本体这两种生命的原始知觉。
所谓平衡觉,其实就是“我的”的幕后操纵者,它总是均衡的将一切存在分划为:有与无、是与非、虚与实、明与暗、内与外、刚与柔、曲与直、隐与显等等矛盾对立却又一体统一的事物属性。以此来达到总体的平衡,并因为平衡而永恒。想要体现平衡,我们自然就得开发出自己心灵深处的,能够判断平衡与否的知觉能力来。时刻判断自己生理及心理环境的平衡状况。
本体觉则是平衡觉的升华,即“我”。该知觉可以从容淡定的觉察茫茫宁宙的一切状况。因为它就是宇宙本身。
一切存在(人、事、物)都是处于不停运动变化之中,所以,任何变故,所有得失往来都是自然的、必然的、合理的;皆因自我心性排布所至。这就是自然之道,变化更新力图圆满是其本性。我们必须让自己拥有合理安排心灵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广无边际的心胸。首先从学会对任何缘分(人、事、物象)在有时珍惜,去时无挂碍。因为任何过去都会又在未来,以相同的性质,不同的形式翘首以待。事实上,存在本身就是得失皆非的。
9.培养干净利落的个体气质
我们应该有一套较为系统的自我气韵:
对于本性表现为:清宁、庄严
对于需求表现为:精致、简约
对于人际表现为:平易、和达
对于事业表现为:诚恳、专注
对于生活表现为:闲适、淡泊;
5.2.2.理治
理治,更是获得超越的根本力量。
所谓理治,就是归纳整理及统筹安排,是对已有的和将有的进行全盘审视,作出合理安排,是存在的核心和最高系统。其目的是规范和操控存在;理治包含了:认知、定位、管束、导引、革新、发扬、转化、平衡、退离等一系列操作规程。我们必须学会对任何存在进行理治,以确保其存在及发展的良性状态。
1.认知:是应用和创造的基础力,只有认清已有,才能创造将有。
2.定位:在认清拥有的基础之上,为其安排恰当的存在位置。
3.管束:即管制、约束;管制包括维护、培养;约束则是勿使错位及泛滥。
4.导引:管束成型后的输用过程。
5.革新:求变是自然法则(心灵本愿),我们必须时常整顿自己的思想,挖掘和培养出新生力量。这样才能避免心灵因为陈旧、腐败而污染未来。也才能创造出绚丽清澈的生命前景。
6.发扬:从弱小到强大,从原始到文明是任何事物所必须的进化律,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的筹谋拓展方略。以免被动的被自然淘汰。
7.转化:一切存在皆因其有形而有限,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形态,从单一形态转变成多元形态,正是事物终归完善的必由途径。
8.平衡:是存在的基本原则,任何事态只有同时具备了正反两重性格,才能错落有致的生存和发展(正面的作用是运用;反面的作用则是回收转化)。
9.退离:古人曾言:功成身退天之道。运动变化使一切趋于完美,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样。退离现在是达成未来的必须条件。
5.3超越的实质
我们谈超越,无非是在谈生命、生活的存在及应用哲学。乃至于动力学、资源学等等任何世间学问;更是在谈论“我”——自然大道这一维系一切和谐存在良性发展的宇宙本体原则。而所谓自然之道也正是心灵的原始(最终)状态,它渗透而又超脱。是“我”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觉到了这一形式,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永恒的心灵支点。就可以任凭一切众生纷纭往复,生来灭去,我自安然自得。因为“我”无所诱惑、无所迷惑、无所困惑、为而不争、有而不持、功成则身退;不随存在而存在,不随变化而变化;
这,即是超越的结果,即是“我”。一切心中之心,万般身外之身;
生命之所以有太多问题,是因为心灵系统的狭小利紊乱,缺少开拓和理治;生活之所以有太多痛苦,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痛苦心性,失去了对它的驾驭权,因而反被其捉弄;生命是必须痛苦与快乐的,学会了超越其外,应用它们,我们就拥有了和大自然一样的心胸。
6.后记:宿世心理
欢欢喜喜出世入世事里事外皆道场
大大方方取仁舍仁人前人后妙庄严
携着这一息之命,宿于世。我总在想,该如何辗转这生息?创生者付以命,让每个人随息漂荡在人性的汪洋,演绎着生之悲欢枯荣。
生命本就是拿来奔波的,没人可以有异议。但是,我们却应该弄清楚为着什么?这生命的流程终又能构筑什么?是否如四季流转,往复循环的只是生命被生生灭灭的哀怨。
闭上眼。
我总是看到了世俗高高卷起的红尘巨浪,里面激荡出的,满是大众生灵纭纭扰扰的感叹与忧伤。感生之不足、叹命之沧桑、忧生生彼此、恋过往辉煌;生,仅此乎?
生命是自然的,欲望是无辜的,生之一切皆是如此。关键是需要我们认识、安置和运用好所有生命节律,顺势于活着的程序。
生命只是一种临时而局促的浮流现象,所以如此的根源在于人性的短浅,盲目的以为是、以为非、以为有、以为无;而事实上,任何有无是非终是要被时空滔滔耗尽,洗刷去所有生之纷纭,直到没了点点踪迹。因为生命只是时空流体用以承续自性的工具。
为此,我总在想,可否用这临时浮荡的生命形态,去启动传说中的永生。渐渐抛得开生命宿世终须流逝的悲凉。
携着这一息之命,宿于世。
我逐渐感触到了什么是永生。永生者不过是获得了心境和谐的极致,而这极致正是尽情的以任何所遇世事去感触自性,开拓胸怀。熊熊燃烧尽一切感应得到的有生现象,一如禅定寂寂的老僧,归众生息于无思无欲中去了。
用形式表现真实,真实永存,形式幻灭。这是自然精神的本来性情。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什么样的见解、什么样的真理和主义,都只作用于相应的时空层面,其本质是性格不被永远确定。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生活经历,不断拓展心胸和觉力。最终回归无限这一心灵本性。将自我从“我的”范围转移到“我”中,成为心灵的主宰。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