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与仁者是不可分的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33)

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与仁者是不可分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比较经典,但也让人费解。从字面看,很简单,但要推论,却又很难说清。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韩诗外传》第三卷有两段话,借孔子之口回答了智者为什么乐山,仁者为什么乐水。

第三卷第二十五章:“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韩诗外传》第三卷第二十六章:“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

这两段话看似回答很清楚,实则很模糊,只是说了水与山有哪些高尚的德行,值得去“乐”,智者为何乐水,仁者为何乐山的原因还是没有说清,难道智者不乐水、仁者不乐山吗?

朱熹在《论语集注》是这样注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意思就是智者通达世间事理,就象水一样周流无滞,故乐水;仁者能安心于仁,德行厚重不会轻易变动,像山,故乐山。后世人普遍认同朱熹的解释,延用这个解释,解释在同小异。

因水是流动的,山是不动的,“知者乐水”,自然是“动”;“仁者乐山”,自然是“静”,这样理解也是顺理成章的。但后边的“知者乐,仁者寿”,又不好理解了。难道只有智者快乐,仁就不快乐了?孔子说:“仁者无忧。”(《论语·子罕》)仁者没有忧虑,应该也是快乐的;难道仁者就长寿吗,智者就不长寿?颜渊、冉伯牛二人德行高而不长寿,孔子不是在自我否定吗?孔子这段话,有太多的让人想不通。

对于智者和仁者,这两个概念不能把其分开来说,简单地进行比较。仁者难道会缺少智慧吗?智者会远离仁德吗?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能够安于仁,他必定是一名智者;智者知道仁的妙处,并能运用仁。因此,智者与仁者是合而为一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只说他是一个知者还是一个仁者,他可能同时具备智者和仁者的某些德性,在不同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状态,有时候对于事理的运用像水一样周流无滞,像一个智者;有时候内心的平静不动如山,似一个仁者。所以,仁者与智者、动与静、乐与寿,是相辅相成的,不可简单地分开来讲。

仁者与智者,同样是爱山爱水的,在山水之间体悟其微妙,同样是快乐的,长久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