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恕》人生所有的不幸福,都来源于4种难以宽恕的理由

 镜姐梦想领读会 2020-05-18

文/ 镜晓娴

活着不比死得轻松的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纳粹时期,有个地方叫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厂,一个比死亡还恐怖的地狱般的牢房。所有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人,有90%的人会立即被送进毒气室或焚烧炉,只有10%的人能侥幸活下来。但这10%并不意味着就真的能活下来,因为活着的环境,会让你觉得,活着还不如死得轻松。

在我收集奥斯维辛集中营资料的时候,看见许多集中营里的照片。照片上每个人,与其说是人,还不如说是行走的骷髅,身上没有一丝生气,在一层皮下面除了骨头,你什么都看不见。你从他们眼里,能看到的是那种黝黑深渊中的绝望,仿佛生命中所有的生气都被抽走了。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时期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最大的一个执行地,有高达300多万人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90%以上都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在集中营里见死人,比吃饭更为常见。

集中营中吃的用的,都严重缺乏,每天一碗汤,一个小面包,鞋子、袜子衣服都是自己进集中营时穿的。夏天还好,冬天不仅吃不饱,没有厚的衣服,赤脚还要在雪地里干活。所以,每当有人快死了,还没断气,身上的东西就被一抢而空。

西蒙威森塔尔是一位犹太人,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13年,他的89位家人亲朋好友全部遇难,唯有他活了下来。让西蒙威森塔尔想不到的是,多年后,有个纳粹士兵找到了他,请求他的宽恕。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这个当年亲眼见证迫害大量犹太人的纳粹士兵卡尔,自己无法宽恕过往的罪过。如果你是西蒙威森塔尔,你会宽恕卡尔吗?

所有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难以宽恕

当西蒙面对卡尔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宽恕的。而且卡尔请求他代表犹太人原谅自己,西蒙更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有资格代表犹太人去宽恕。西蒙无法做出选择,就去请教了十几位各领域的领袖人物,问他们每个人,假如是他们遇见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选择?

后来,西蒙把十几位各领域领袖人物的答案,写成了一本书叫《宽恕》。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作者西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后半部分是十几位领袖的答案。

那面对这样的事情,我想每个人都很难抉择。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别说宽恕,不打死他就算客气的,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反过来我们想一下,当我们心里有憎恨,放不下的时候,我们自己会不会幸福呢?我想应该挺难幸福的,因为心里的恨就像一块石头,会把我们坠入漆黑的深渊中。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句话:'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经历过生死线的人,可能才真正懂得,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和死,都不是什么大事。许多人过得不那么幸福,只源于生死之外对欲望的执着,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过错耿耿于怀,难以宽恕。

那面对生死这样的事情,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宽恕别人,放过自己,重建幸福人生呢?

宽恕的4种境界,从仰视到俯视,才能看见人生更多精彩

《宽恕》这本书中记录了16位各个领域的各种领袖,包括政治领袖、道德领袖、精神领袖、思想家、南非大主教等等,每个人对于宽恕卡尔,都有不同见解。

但唯一相同的是对于宽恕的理解:'对于不可逆转的历史,唯一解读的方法就是宽恕,而我们也需要用和解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回归美好,忘记过往所承受的痛苦,因为回归幸福和回复对生活的美好夙愿,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从书中总结出4种放下仇恨,选择宽恕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最高贵的复仇,就是宽恕

如果当时你是那位纳粹士兵,面对希特勒的统治,你会做出什么选择?立场不同,就意味着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心底我们很难宽恕那滔天的罪行。但从我们自身幸福而言,我们应该宽恕,宽恕的不是别人,而是让自己那颗仇恨的心得到解放。

因为宽恕真正意义上,是放逐我们那颗仇恨的心灵,它被束缚太久了,都忘了外面世界的样子,每天对着漆黑的深渊独自呐喊,无力的日复一日做着一个孤独的徘徊者。所以,雨果说:'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复仇就是宽恕。'

一旦选择宽恕,在潜意识中你不再是个受害者,从被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变成强大的宽恕者,从仰望者变成平视或俯视着,视野高了,世界才能看见更多色彩。

第二种,你宽恕的是当下的迂腐信念,而非是杀戮

从我内心而言,对于毫无人性的杀戮,我也很难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宽恕者位置上。如果我宽恕的不是杀戮,而是某种被动的迂腐信念,可能我心里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叫《乌合之众》,一个人在群体内,被动的赋予一个信念,这时候这个人是没有智商的。或许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我宁愿相信,多数人选择执行残酷的种族绞杀的时候,是不带主动意识选择杀戮的,而是被动被恶魔驱使的执行者而已。他们也是可怜的行尸走肉,最终他们必将遭受终身良心上的谴责。

正如纳粹士兵卡尔,在临终时难以明目安息,因为他无法通过内心对自己行为的审判,每日都活在内疚和自责中,这样的日子比仇恨更加难熬。

人这辈子不可能不犯错,特别在容易犯错的环境里,人的思维和智商都会被环境腐蚀,信念也变得迂腐不堪。对于这种迂腐,我不屑一顾,更加不值得倾其一生追究迂腐下的行为,因为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第三种,用爱的力量,融化过往世界,重塑今生

《宽恕》中有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没有爱的任何善意,都是假装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新闻,就是每当到敬老节的时候,养老院都会来一批孩子给老人送礼物,那一天一波一波的人来看望老人。 但老人感觉却不那么幸福,一是因为一天接待那么多人累,二是因为这么多人,快速的看望来了走走了来,感受不到真正的爱,大多数为了一种自我善良的满足,或是完成接收到的一个任务。

一个人心中的善意,不是发自内心的爱,被施善者是感受不到善的力量的。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个改变宽度的工具就是爱。心中有爱,心就宽了,心宽了,量就大了。

正如佛陀释迦摩尼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著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第四种、你生命遇见的所有人,都是来教会你什么

佛陀释迦摩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每当我遇见苦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特别是遇见伤害自己的人,我都会问问自己,他的出现是来教会我什么,我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或是我做了什么引发了这个伤害的结果?

慢慢我发现,每次伤害过后,我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那些杀不死你的,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如果已经被杀死了,即便不宽恕也无法有回旋余地;如果是他人,或跟自己相关的亲人,或无关的他人,在他们心里一定希望你是幸福的,最终目的也是教你如何面对人生疾苦,放下心中怨念,好好生活。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因果,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否则最后最难宽恕自己的是你自己。


人生最终的幸福,源于内心的自我宽恕

人活着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在一生中,不被伤害过那么一两次的,或轻或重。而遭遇伤痛后,只有选择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复原。放下,最终才能让自己回归正常生活。

其实归根结底,宽恕帮助的人,最后受益的人还是我们自己。但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到真的很困难,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修行吧。

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无条件的宽恕。如果现在做不到,也不要为难自己,慢慢去感受自己的内心,释放所有仇恨的念头,想想仇恨和不宽恕后的结果,或许就能找到释放我们被仇恨束缚的那扇大门。

最后,我们还是用佛陀释迦摩尼的话来结尾:'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幸福!


(本文作者:镜晓娴,高效阅读变现教练,镜姐梦想领读会创始人,《60分钟高效阅读》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多媒体平台原创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