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讲授人:圆光 校对整理:无忧村服务小组 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伤寒和温病的区别。 什么是伤寒:就是你上午出去吹风了,你中午就会头疼,就会感冒,就会流鼻涕,快得很。又比如你出去不小心淋了雨,你回来就打喷嚏,就开始发烧感冒。这是被外界的寒邪伤了,这是伤寒。它发病很快,一般不会超过一天,马上都会怕冷,然后打哆嗦,就会有一种“恶寒”的感觉。 什么是温病:温病发于伏邪,这是它和伤寒本质区别。伏邪是当天感染了这个邪气,当天不会发作。像是冬天人着凉了,因为冬天阳气都是潜伏的,人体不发病,到了春天随意阳气生发而发出来,这是温病的一种。还有,比如病毒会有一个潜伏期,比如艾滋病潜伏几年。潜伏期间病毒不断地复制自我,复制多了以后,被身体免疫系统探测到了,人体才会启动自保机制,想办法把这个病邪往外排。它是由内往外发的,不是感于外界的寒邪而即发,所以不会像伤寒那样出现毛孔闭塞的问题。身体要把这种伏邪从内往外发出去,如果通过汗解不了,一般人体就会通过拉稀来排出。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拉稀得很多,就是人体想通过肠胃这个“里”的通道把病邪排出体外。但是往往它排不干净,因为那些贼寇太多了,它从三焦网膜跑到肠胃里面,它得需要个过程,就是他泻不及。而人体免疫系统启动以后,就会在邪气聚集的地方和病邪发生交战,于是就造成了一种淤堵之势。这次新冠的大部分患者肺部呼吸不畅,胸闷就是这个淤堵造成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特别有力的药,可以推陈出新,把里边那些邪气给推出去。这个最好的药就是柴胡,就是柴胡汤,它一下儿就给推出去了。 现在整个中医界,对于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温病,概念模糊不清,人到现在恐怕都没分清楚背后的机理。他们的思维往往局限在:比如这次新冠看见肺咳嗽就以为是肺病。其实不是,人有时候之所以咳是因为你体内郁热太重了。肺是个很娇嫩的一个脏器,他受了寒也咳,受了热也会咳,这时其实是其它脏腑的病导致的肺咳。不思考分析病证背后的原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胃疼就治胃,肺咳嗽就治肺,这便是当下中医最大的问题所在。真正的中医需要整体辨证,首先要分辨清楚是伤寒还是温病?辨寒热和阴阳,是最根本的大方向问题。然后你再探明虚实,最后看是否还有兼燥或者兼湿等兼证。它是一个整体辨证法,你需要系统地去辨证。 我上课的时候,用《桂林古本伤寒论》来讲经方,我会把这套理法系统地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一点儿都不带含糊。你该用哪一味药,也会对这味药用得明明白白,多余一味药你都不会用,就是要做到这么精准。中医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说这味药,我是用啊还是不用呢,含糊不清。组方中间的一些理法,如果你搞清楚了,你就不会稀里糊涂,似是而非。病人来看病,我看着能治好,我就明白跟他说,一定会好。不光是说能治好,怎么好的我都会给他说清楚,是出了汗会好,还是拉了屎会好,又或者是要吃几付能好,都应该是有把握的。如果我一看你这病我治不好,我就会跟你说,你这个病很难治,我治不好。所以说,中医治病不能模棱两可。现在中医为什么那么没落?基本都是后人发明的那些杂乱无章的方子给搞的,导致理法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说是谁在毁中医啊?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以为自己发明了很多高明方子,恰恰是这些人害了中医!民众是毁不了中医的,毁中医的恰恰是中医人自己阿。 我现在觉得中医的理法其实很简单,后世却把中医搞得越来越复杂,方子太多了,直到现在是乱七八糟,甚至被看成了如镜花水月般高不可攀或者干脆被认为是一种玄学。其实中医再复杂的道理,都可以用生活中最寻常之事物来取象比类,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来打比喻,让人一听就明白。传授讲课这件事儿,你自己能明白,只是你自己明白;如果你想让别人明白,你就得找一个方便法门来授业解惑。正如佛祖释迦牟尼,他觉悟以后,纵然已然了知一切,但是他要对着众生传法,他便常通过各种比喻来因地制宜地传授给众人。我这么多年因为看了太多佛经,看着释迦摩尼佛给别人讲法的方式,也就是用打比喻的方式。这段时间在群里,村长本人也是通过举一些自然界或者身边生活化的例子来讲授中医,大家听了发现原来中医的原理根本不复杂呀。真实呢,它本来也就是这样简单的。大道至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言归正传,我们先把温病和伤寒的概念搞清楚了,这点非常重要。太阳伤寒是外伤于寒,它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就是当天感当天冒。“若已发热,若未发热,必恶寒”,这是伤寒的概念,它必是恶寒的,就是着于外界的寒邪,从外侵表再往里走的,也可以传经。温病是发于伏邪,不是说当天感的当天发,是要潜伏一段时间,它是发于伏邪。病邪有潜伏期,首先感染的是人体的三焦网膜系统,三焦粘膜系统是人体的一道天然的屏障,所以说,温病刚开始一发就极大可能是少阳病,它不属于伤寒的范畴,它是两个理法的东西,要搞清楚。 温病和伤寒的治法 / 先说说太阳病恶寒与少阳温病恶寒的区别。 温病和伤寒的患者可能都会有恶寒(怕冷)的感觉。《伤寒论》里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所以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典型症状。温病初期的“恶寒”和太阳病的那种“恶寒”是两个概念。少阳病那一种“恶寒”是因为身体能量都到三焦去“支援”战斗了,临时出现的手脚冷和微恶寒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伤寒那么重度“恶寒”,真正的伤寒盖着被子都觉得冷,大家是不是都体会过?所以当你辨有少阳证,恶寒不重可以不用管。太阳伤寒“恶寒”是主动型的,就是不管你穿多少衣服盖多厚的被子都会感觉冷。 温病有春温、秋温和冬温,夏天的热病不叫夏温,而叫做暑病,暑就是比温要更热。这些都属于温热病,然后还需要辨证是否有兼湿兼燥等。前几集村长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温病治从少阳的机理,根据兼证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即可。目前新冠肺炎的诊治中,我们看了那么多人的证都是属于少阳病兼燥症比较多,真正见湿证的人很少。他们见拉稀,就以为是湿,其实不是的。见湿证真的要去利小便止利的那种很少。这次疫情到目前为止,只治过一例,是患者本身湿气比较重,用了柴胡汤加苍术茯苓的理法去湿,多数90%都是温病兼燥证。在辨证的时候,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其它的药都可以变化,但是这个柴胡雷打不动,一直是40克。这就是君王的地位,一个国家的的君王要是动了,这个国家就不稳了。 吴鞠通说温病刚开始有恶寒的感觉的时候还要用桂枝汤。温病能用桂枝汤吗?他根本就不明白,温病一开始就是少阳病,怎么能用桂枝汤呢?就算是恶寒,也不能用桂枝汤,桂枝汤治疗的不是恶寒的范畴,是恶风,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体感上也不一样,解表和解肌不是一个概念。柴胡证也有恶寒,它是往来寒热么,刚开始他也会恶寒的。我们刚开始治少阳温病的时候,恶寒都不用管,治疗少阳病,直接去治他这个三焦。在对治三焦过程中,他可能通过发汗或下利就把病给解了。所以说吴鞠通根本没有明白温病的实质。现在中医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是伤寒派没有吃透伤寒的理法,温病派也没有吃透温病的理法。吴又可发明了一个达源饮,他都论述了病不在表,发汗徒劳无功,不在里,下之则伤胃气,这个病在三焦膜原,都说在三焦了,他又把柴胡给去掉,搞了个达源饮,掩耳盗铃啊。后人还认为他的理法很对,奉为圭臬。 再说回伤寒。伤寒是寒邪闭表,所以要通过解表的方式,把寒邪驱出体外,得汗而解。大家知道麻黄汤是太阳伤寒的主方、正方,可以发汗解表,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也都是麻黄汤的理法,只是有其它兼证。而在具体治疗中,到目前为止麻黄汤村长对外一次都没用过,单用麻黄汤的几率很小。能用麻黄汤我一般用葛根汤加杏仁,里面已经包含了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发汗之后,津液没办法立刻补充,如果发汗过了人会很难受,我用葛根加杏仁汤代替麻黄汤。这样用的好处是,既可以健脾又可以补津液,把桂枝汤和麻黄汤理法合在一起了,既发了汗又不伤津液。一般喝一次汗出不来,需要再喝一次,这样汗出来了人还不会感觉到津液亏损浑身发燥。对于这个理法的感悟,来自给我妈妈治疗伤寒发烧的经验。之前曾经给她用麻黄汤发汗过了,人就虚掉了。后来我就琢磨用葛根汤加杏仁的方式来发汗更稳妥,这是考虑到现代人的脾胃不太好,发完汗后,脾胃运化津液的能力跟不上,无法和古人的脾胃相比。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感冒后,如果发汗会浑身酸痛,这就是发汗后脾胃弱了,导致津液不能及时供给。尤其那些平时脾胃就不好的人,经常会感到浑身酸疼,所以我现在一次都没用过麻黄汤,都是葛根加石膏汤或者葛根加杏仁汤。杏仁宣肺,肺主皮毛。如果是高烧,没有里热证和少阳证的时候,可以用葛根汤加杏仁加石膏,基本一副药就退烧。明白理法后,方子是可以应用自如的。经方的应用,时刻都要考虑到脾胃,如果脾胃不运化,你给患者吃什么都没有用的。所以,治病绝对是一个需要细致入微的活儿,一旦入了中道之法,参悟了后天之本,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问题轻重缓急一目了然。现在人的脾胃肯定不如古人,很多小孩子生病都是因为脾胃的问题。我开出的方子中,建中汤类是频率最高的。脾胃一旦有问题,各种慢性病都出来了。我们后面会专门用一集来讲讲建中的重要性。 那你明白了伤寒和温病的区别,一个是伤于寒邪,要用麻黄桂枝等温热药来发汗解肌,一个是温病,要用清宣和养阴的药来透热补津液。那么你还会不会得了温病去艾灸?你还会不会得了温病用麻黄汤?温病本来就是热灼津液,本来就阴虚了,你去发汗,你去艾灸,那无异于火上浇油啊!那样津液就更虚了,烧会更高。就这么一点儿小常识,如果能把这个常识给民众普及下去,都不至于像现在这个样子,这些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可怜中医现在连这个常识都没有普及啊,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说说太少两感和霍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