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11 发布人:戈卫(火娃)
作者王铮在当年青年点
作者: 王铮
来自 四合院网公众号原文之六十九 2018-01-1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起艾青的这首诗,我常常感慨万千。
我是1968年下乡知青,当时只有17岁,插队到辽宁省康平县郝官屯公社钱屯大队六队。六年的艰苦生活,刻骨铭心。现在年过花甲,回忆起来,还是饱含热泪。 1968年9月18日那天早上,沈阳市20中学的校园里,红旗招展。同学们都到校集合,乘坐大汽车去下乡所在地,康平县。 我当时心情特别复杂,既想离开家又舍不得离开家。父亲被怀疑是“特嫌”已经隔离审查。我那时,暗暗祈祷父亲千万别真是个特务。 事隔多少年后,改革开放了。我问父亲:“你那些台湾同学一个也联系不上了吗?咱也去台湾玩玩吧。”父亲说:“我哪有台湾同学?组织上早就做过结论:那些都是假的。”TM的!当初没有海外关系硬说有,现在想要海外关系又没有了,叫人无语。 妈妈怕难过没去送我,是姐夫推着自行车带个柳条箱送我到的学校。临走那几天,妈妈尽量给我做好吃的,可因为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心里上火,嘴里恶苦,一点都吃不下去...... 大汽车穿过了喧嚣的城市,一路向北。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满目荒凉,越走心里越凉,心想怎么这么远,怎么回家啊? 天黑的时候我们到了钱屯大队六小队。这里没有电,有的老乡甚至都没见过汽车。还记得第一顿晚餐由社员朱祥给我们烙的白面饼,炖茄子。大家借着昏暗的油灯吃了第一顿饭,只有凑到油灯下才能互相看清嘴脸。不少社员围着我们,像观西洋景一样看着我们吃饭,此情此景真是终身难忘。 下乡后不久,我们知青就开始自己做饭,基本都是由女生轮流做。其中一个叫李淑芬的女生,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还闹出一段笑话。 农村的饭菜,大多数都是一锅出。先在大铁锅里炖好莱,然后在铁锅四周贴上大饼子。掀开锅盖总是热气腾腾,所以湿气难免会盖住眼镜。李淑芬有一次在做饭的时候,竟把大饼子贴到了火山墙上,可她自己却浑然不知。 吃饭时,李淑芬明显感到大饼子少了几个,也没好意思吱声。等到大家都吃完饭,房东大婶忽然发现,怎么墙上还有大饼子呢!此事成了笑谈,在全队社员里流传了很久。 记得青年点刚盖好的第一年冬天,我们就像住在水晶宫里一样,墙面结着厚厚的霜,似水晶般晶莹剔透。我每天都戴着一顶狗皮帽子睡觉。青年点有一缸酸菜,也被冻得杠杠的。 当时我们特别“封建”,合影还是男生、女生分别去的照相馆。 人生如梦,世事难料。原来我班身体最棒的关大飞、李万鹏竞都早早夭折。 1974年我们知青大部分回城了,年纪最小的女生王沈生为了信念甘愿最后一个断后回城,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还有李长虹,原来我们班的文艺委员,能歌善舞,抽调到县文艺队成了当家花旦,二人转"小鹰展翅"唱红了康平大地。1975年她响应县委号召,又自愿重返农村当上大队干部,结果不幸在劳动中把手轧断了,只好回城,乡亲们提着百余斤鸡蛋和罐头相送...... 我回到沈阳许多年后,还经常在梦中回到钱屯。记忆最清晰的一次梦是,我又和六队社员在西大道铲地。就我一个知青,穿着我们工厂发的工作服。身后老农刘永泰问我:“王铮,你不是抽调回城了吗?怎么又回来干活了?”我直起身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们都回沈阳上班一阵子了,又说那次抽调不算数,所以回来了。” 梦里和真事一模一样,醒后我擦了把冷汗,赶紧又去上班了。 2016年10月22日,我又重新回到了当年下乡的地方。在钱屯的这两天,我走遍了六队全体社员家,我能从心底感受到六队老乡们的热情。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喝着康平红茶,抽着卷烟,兴奋地唠家常,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 几十年后,还健在的老乡们没有忘记68届我们这拨知青,还能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跟我打听着大家的情况。我和每一个老乡拥抱,仔细寻找他们当年的影子。 当年的青年点
六队青年点的旧址,是我最想去的地方。现在它已经成了废墟,只有野草在瑟瑟的秋风中诉说当年的往事。如今青年点的知青,也都变成了爷爷奶奶。可无论在世的,还是不在世的,他们仍在远方向这里眺望,梦牵魂绕着这个地方。
作者简介:王铮,男,1951年出生,沈阳二十中学下乡知青。曾仼沈阳继电器厂副总工程师,沈阳市电器研究所试验站副站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高级审核员,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