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再贬杭州,写下一首豁达词作,词中18字,堪称人间最美的情话

 文化点心铺 2020-05-20

苏轼,一个在中国的文化中,受赞赏最多的宋代文人。对于他的诗、他的词、他的人品,人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不过就是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都能坦然自若,微笑面对。相对于青春的躁动、勇气和冒险,中国的文化还是倾向于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

而在苏轼一生的各种历练中,“贬谪”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苏轼的诗词,豁达、乐观、洒脱是至始至终都不变的主旋律,让他的贬谪生活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而苏轼也因此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心中的“完人”,光耀千古。

今日诗词推荐:《点绛唇》——苏轼再贬杭州,写下一首豁达词作,超凡脱俗,词中18字,堪称人间最美的情话。

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关于苏轼的贬谪生活,有网友戏称:苏轼的一生要么是在贬谪的路上,要么是在贬谪的地方。而在他所有贬谪的地方中“杭州”无疑是他最为喜爱的一个城市了,被他当成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这首词就是公元1090年,即宋哲宗元祐五年的秋天,苏轼再一次贬谪杭州期间所作。

时值春末夏初,苏轼的好友袁公来杭州探望他。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苏轼便约上袁公济和刘景文,一起游山玩水,赋诗唱和。这首词就是词人和袁公济唱和的词作之一,又名“风月平分”词。光看词名,整首词就让人心醉不已。

词作上片描述游山玩水时的闲淡心态。首联“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是从室内视角写起,从大处着眼来写眼前所见的杭州山水。起笔一个“闲倚”,词人闲适舒坦的心态跃然纸上。而“峰千朵”三字,更为巧妙。山外青山连绵,层层叠叠,宛如花开万朵,全部浓缩在一扇窗中,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风中画。

紧接着,“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词人来到室外,眺望这一片好山好水,心情愉悦闲适,不禁感叹:明月清风都来与我为伴。此时,词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一派旷达天真,风姿绰绰。在词人心里,明月清风就像他的伴侣,时刻陪伴着他,不离不弃。这样的人间情话,何其美哉!

词作下片是写词人与好友畅游湖山时的独特感受。首句“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点明这首词是他和好友之间的唱和。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朋友突然来到杭州,让词人好不欢喜。这一天,他们同游杭州,其中的欢乐自然不是他独自一人游山玩水时所能比拟的。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词人此时正在贬谪期间,然而好友却不怕招惹麻烦,不仅依然挂念着他,还专门来杭州看望他。其中的深情厚意,让词人感动不已。面对着眼前如许美景,词人禁不住叹道:“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一语道出今日的山水之乐完全是因为袁公济的到来。

在词作上片,词人说陪伴自己的只有清风明月。可是,朋友的到来让他获得了情感上的抚慰以及心灵上的共鸣。此时,他与朋友平分这片“清风明月”,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一句“风月平分破”,真是画龙点睛之笔。一则愈发美丽真挚的“人间情话”就这样诞生了。

整首词集山水之乐、志趣之雅、情意之真为一体,将普通的游山玩水之乐描写地情致婉转,极有韵味。词作中的那18个字,更是将词人高雅的生活品味刻画了出来,为读者写出了一则最美的人间情话。清风、明月、一二知己,有这三者为伴,对苏轼来说,此生足矣!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行万里路事实上很难,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书本中走了“万里路”,生命的真正历练其实非常少。所以,当苏轼把自己的种种人生历练化成唯美的诗词后,人们自然如痴如醉、深陷其中。读他的诗词,人们就如同亲身走了“万里路”,看到了一则则美丽的“人间情话”。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