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处写着: “极南地界”:“自66度30分至90度一带天下立表每岁间 日影周圆常到”,这里说的是南极的“极昼”现象; “地北极界”:“自90度至66度30分一带天下立表每岁间 日影周圆常到”,这里说的是北极的“极昼”现象! 而“日影周圆常到”这一特殊现象只能出现在南北极处于春秋分日,准确的来说,从春秋分日过后南北两极才进入“极昼”、“极夜”。 春秋分时,春秋分当天是平分昼夜的,南北两极的两极点上全天的太阳高度角为0,既不是昼与也不是夜,是非常特殊的时刻,说它昼夜等长是不准确的。 极点位于晨昏线上,就意味着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就是春分或者是秋分,正南日出,正南日落,正午太阳方位正南,日影正南,这样就会看到“日影周圆常到”。 这就造成只有春秋分日时,南北两极的“极昼”、“极夜”属于特殊现象,此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南北极圈的边界66°34′消失,南北极圈内有“极昼”,任何时候所有极昼极夜圈的边界都没极昼极夜了,而极圈以内极昼极夜的长短随纬度变化,长短不等;南北极点的极昼、极夜长达半年。 在春秋分日“极昼”、“极夜”的边界消失,因为南北极圈边界是66°34′,极圈边界就能够看到3个方向,也就不可能出现“日影周圆常到”,所以,南北极圈边界处在二至日出现极昼极夜。 如果是在北极圈在夏至正午测日影时,太阳方位为正南23°26′,日影正南,只能看到一个方向“南”,不符合“日影周圆常到”。 因此只能在南北极点测得这种现象,也说明《坤舆万国全图》是在春秋分日在南北极点测日影的,其他时间都不会有这种现象! 同时,南北极圈的边界66°34′处,也是白夜和极昼的转换处。 为什么会造成南北极圈这种现象呢? 在日出前叫“晨光”,日落后叫“昏影”。一般以太阳中心在地平线下18º为天文晨光和昏影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当太阳中心位于地平线下18º,天空才会进入真正的黑夜。 早晨,太阳还未升上地平线之前,人们就已感到天亮了;傍晚,太阳虽已落入地平线以下很久,但天空仍是久久黑不下来——这种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发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晨昏朦影”。 白夜为较高纬度地区特有的不黑之夜,前一天的黄昏尚未结束,次日黎明接踵而来,通宵达旦,天空不黑,故谓之白夜。 如果日落以后到次日日出以前太阳都不低于地平线下18º,就会发生白夜——整个夜晚天空都会呈现出黄昏或黎明的景色。 所以,在较高纬度地区,当子夜零点,太阳光在地平线下的角度小于或等于18º时,黄昏和黎明便连在一起,便形成奇特的“白夜”现象。 简单来说,白夜现象是由于地轴偏斜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在中高纬度地区,有时出现的黄昏还没有过去就呈现黎明的现象。 -------------------------------------------------------- 白夜与极昼、极夜 白夜奇景出现在纬度48.5º以上的高纬度地区。极昼是出现在极圈范围内的一种“太阳终日不落”的现象;极夜则相反,是出现在极圈范围内的一种“终日不见太阳”的现象。 白夜是大气折射和散射等光学作用导致的夜晚天空明亮的现象,即天空通宵处于晨昏朦影状态。极昼是出现在极圈范围内的一种“太阳终日不落”的现象;极夜则相反,是出现在极圈范围内的一种“终日不见太阳”的现象。白夜与极昼、极夜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1、白夜与极昼在季节变化上: 北极圈内的极昼只出现在夏至日前后,南极圈内的极昼只出现在冬至日前后,极昼期的长短随着纬度而变化——纬度越高,极昼的持续期也越长。 南、北极圈内的白夜总是出现在极昼期前后,持续期皆为4个月左右;极圈外的白夜,北半球发生在夏至日前后,南半球则发生在冬至日前后,纬度越高,亮度越亮,持续期也越长。 2、白夜与极夜在季节变化上: 白夜与极夜的差异较大。除分布的纬度范围大小等差异外,在现象上,白夜为天空不黑,极夜是天空不白(亮);在纬度分布上,北极地区为极夜时,白夜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在发生季节上,白夜主要出现在夏半年,极夜则主要出现在冬半年。以上几方面,白夜与极夜几乎都是相反的,但二者也有内在的联系。 在纬度分布上,极夜时的白夜主要出现在极夜区的内围地区(从极夜区的最低纬度向高纬方向延伸18个纬度的地带)。 其中南、北纬66.5º~84.5º之间的地区,白夜只出现在当地冬至日前后白天的正午前后,且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天数越多,持续的时刻越长,但天空越来越暗。 南、北纬84.5º至南、北极点之间的地区,白夜出现在当地真正黑夜的前后阶段,白夜出现的天数分别长达二个月左右;随纬度增加或接近当地冬至日时,每次持续的时刻也越来越长,甚至整天皆为白夜。 至南北两极,理论上长达半年的极夜期间,实际上大部分时间为连续的白夜,长达四个月左右;那里真正的黑夜,每年只有二个月左右。 所以,简单的说: 纬度越高,白夜时间越长,极昼时,白夜天空越亮,极夜时,天空越暗,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节气,也就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变化,也不利于知道方向。 以中纬度来看处于二十四节气时,纬度越高,尤其是二分二至期间,高纬度越处于白夜时间,白夜时间还越长,更不利于圭表测二十四节气。 在极圈边界、极点处的春秋分、冬夏至会出现“特殊现象”,那么白夜边界处,在春秋分、冬夏至出现的白夜景象,也属于“特殊现象”。 白夜现象是特殊现象,这样就导致难以通过太阳分辨方向,即便可以用圭表测日影,那也只能测出三个方向。如此,圭表只能出现在北回归线以北到白夜现象出现的边界处,即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可估算为23.5度)——纬度48.5º以下的范围内,如果考虑考虑太阳视半径、大气折光差、视差等因素的影响,范围会更小的了。 欧洲许多国家如德国、波兰俄国的莫斯科等等大都在北纬45度以上,也就容易出现“白夜”现象,太阳不能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这样就不易辨别方向。 在中国古代确定方向的方法,利用圭表测定方向,一般是白天看太阳,先定东西,再定南北;晚上看北极星,先定南北,再定东西。 中国古代可以通过“白天看太阳,夜晚看星星”来指引方向,但是,西方所处高纬度地区,会出现白夜、乃至极昼现象,夏季白夜为天空不黑,冬季极夜是天空不白(亮),这样就白天看不了太阳,晚上看不了星星,指引不了方向了。 这样就导致,南北极点及南北极圈在春秋分日,夏至看到的方向不同。 圣彼得堡“白夜”图 1、南北极点春秋分日“日影周圆常到”的由来 南北极点“二分日”天空景象: 在春秋分日,极点昼夜平分,此时太阳高度为0°,刚好没入地平圈。 春秋分时,春秋分当天是平分昼夜的,南北两极的两极点上全天的太阳高度角为0,既不是昼与也不是夜,是非常特殊的时刻,说它昼夜等长是不准确的。 南北极点“二至日”天空景象日影朝向: 春秋分,正南日出,正南日落,日影正南,正午太阳方位正南0°,日影正南,永远正南方向。(南极点永远正北方向。) 极点位于晨昏线上,就意味着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就是春分或者是秋分,正南日出,正南日落,正午太阳方位正南,日影正南,这样就会看到“日影周圆常到”。(南极点永远正北方向,春秋分日也会看到“日影周圆常到”。) 2、南北极点冬夏至日“一个方向南(北)”的由来 南北极点“二至日”日天空景象: 北极点在夏至日处于“极昼”,冬至日处于“极夜”。南极点在夏至日处于“极夜”,冬至日处于“极昼”。 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 南北极点“二至日”日影朝向 夏至,无日出日落,日影正南,正午太阳方位正南23°26′,日影正南; 冬至,极夜无日出日落。 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因为北极点的方向只有一个南,因为南极点的方向只有一个北!日影都如此。 3、南北极圈“二至二分日”三个方向的由来 南北极圈“二至二分日”天空景象 春分日到夏至日:白夜的地区从纬度48°34′起,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时期越长,天空也越亮。到了北极圈(66°34′即大于纬度66°34′)以后——即大于66°34′的高纬度地区,就成为极昼——在此地区出现极昼的前后几天也有白夜现象。 秋分日北半球从纬度48°34′起,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时期越长,天空也越暗。到了北极圈(66°34′)以后,就成为极夜。 在春秋分日“极昼”、“极夜”的边界消失,因为南北极圈边界是66°34′,极圈边界就能够看到3个方向,也就不可能出现“日影周圆常到”,所以,南北极圈边界处在二至日出现极昼极夜。 -------------------------------------------------------- 南北极圈二分二至日影朝向 北极圈“二至二分日”日影的朝向,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春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日影相反,正午太阳方位正南23°26′,日影正北,只有东、西、北三个方向,太阳方位与黄赤交角相同; 夏至,正北日出,正北日落,日影相反,正午太阳方位正南46°52′,日影正北,只有南北两个方向; 冬至,极夜无日出日落。 在北极圈在夏至正午测日影时,太阳方位为正南23°26′,日影正南,日影正北,只能看到二个方向“南”、“北”。(南极圈相反,但依然是两个方向“南”、“北”。) 进入极圈内,乃至南北极点时,在夏至日极昼期间就缩为一个方向了,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南极点极昼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 在今天我们很容易搜到查到这样的知识,但是最初想要获得这样的认识,就必须要实地测日影才能知道! 这足以证明当时最早到达南北极的是明朝的中国人,当时只有中国拥有远洋航海技术,以及牵星术航海定位,这不可能是在18世纪还不能测经度,甚至需要宝贝航海手册的西方! 五带划分不准确 寒带指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该区位于地球的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只有46°52′,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气温较低,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寒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但是,我们看到太阳日照情况,实际上应该分为“七带”,寒带因为极昼极夜而划分,那么白夜现象的起点纬度也应是边界,不如叫“寒温带”更合适,显然,欧洲的气候情况与中国不同,纬度高低影响了昼夜,也影响气候环境,欧洲所处地带叫“寒温带”比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