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每年该病高峰发生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① 发热:典型表现为波状热,多伴寒战,各期均可出现发热; ② 多汗:急性期易出现大量盗汗现象; ③ 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受累; ④ 乏力:可出现在全部患者,且各个疾病阶段均有乏力症状; ⑤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⑥ 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临床分期 ① 潜伏期:一般1-4 周; ② 急性期:病程在 6 个月以内; ③ 慢性期:病程超过 6 个月仍未痊愈。 诊断 ①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有相关家畜接触史; ② 不明原因出现的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患者; ③ 上述患者行布氏杆菌病原学检查为阳性则可诊断。 治疗 ① 对症治疗:退热、注意水、电解质及补充营养等; ② 抗感染治疗。 目前推荐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案为: 同时传染病学指南给出了更全面的治疗推荐: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