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八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此次通过验收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包括原洋山保税港区陆域和洋山深水港区1-4期,面积14.27平方公里。 疫情期间50天决战决胜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小洋山岛区域、浦东机场南部区域等3个区域、5个区块;4月23日,一体化信息平台顺利通过上海海关组织的正式验收;4月24日,一期封关区域顺利通过预验收。 正值疫情期间,人手、设备短缺,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封关验收的各项任务?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介绍,新片区管委会会同上海海关、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规资局等部门以及上港集团、临港集团和亿通公司等建设主体组成了封关验收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围网实施方案和50天决战决胜部署图,明确了172项任务、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落实挂图作战,建立信息报送、重大事项协调及督办等机制,全面组织实施。 物理围网。 胡幸阳 摄 武伟说,在短短3个月内,各相关部门与上港集团、临港集团和亿通公司等建设主体一起,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建设发展,建成了约32.87公里隔离围墙、39公里巡关道、2个客货分流的复式卡口,完成了161.23万平方米的土地平整任务,并建设了具备普货、跨境电商及食品查验功能的查验场站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了一期封关区域的各项建设任务。 特殊综合保税区“特殊”在哪?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海关手续上不同于一般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进出境不用备案制,可予以放行;检疫不用在口岸,可在区内;进出口不用报关制,实行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实施特殊的统计方式;区内自由流转,区间流转不用双侧申报,只需单侧。” 洋山港。 胡幸阳 摄 记者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了解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一期封关围网工程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是区港一体。一期封关面积14.27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6.36平方公里,小洋山岛区域7.91平方公里,两块区域通过东海大桥连接,实施区港一体化、全封闭管理。 二是实施最新标准。一期封关区域严格按照2019年《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范》的标准,对网片、巡关道、视频监控探头、周界报警系统、查验场站、海关办公用房、监管用房、专业技术用房等进行合规性改建升级。 三是坚持国际高标准。在全部满足上述标准的同时,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园区的目标,运用无人机、5G、物联网、综合杆等手段,提高区域智能化监管水平。特别是参照荷兰查验中心做法,对查验平台实施了全封闭改造,打造成一体化、全封闭、高标准、24小时全天候运作的查验场站。 查验场站。 胡幸阳 摄 四是建设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全面提升区域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便利区内企业自主开展贴近市场的创新业务,新片区管委会会同上海海关、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用原则,开发建设了一体化信息平台。平台以“协同监管+风险预警+政务服务+增值服务”为核心功能,以逐步构建多维度的“电子围网”、实施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和无感监管为目标,以数据的透明化,提升监管的自由度。目前平台已开发完成9大功能板块、53个功能模块,归集了67家单位的1282个事项、17659个信息项,对接了54家区内企业、1家区外企业以及15家银行机构的数据,已全部满足海关、市场监管、税务、外汇等部门信息化协同监管的需要。 通过验收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立足临江临海大上海、海港空港自由港的定位,重点发展国际供应链管理、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和跨境综合服务业,推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投资贸易服务自由化便利化一体化的最佳实践区,成为落实“五个重要”及引领全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造“四大功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