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导言 通过走访并深入了解甘泉烧窑文化、笼盔墙建筑文化、地质地貌文化,美院师生们被古村落浓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所震撼,陆续开始设计、创作艺术方案,目前已形成近50个设计作品,并有部分作品已经开始施工落地。 创作作品:《平躺的立面》 在甘泉村有一些古建筑古老且具有文化特色,但空间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作品将房屋平面化,四面墙体及房顶至于同一平面中,消去其立体空间。立体空间的消失随之将安全隐患带走,但其房屋原始外形仍被保留,人们依旧可以看到它原来的面貌,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趣味性,人们可以这个平面内进行观赏、休息、互动。 作品效果图 | 创作者张一冉 选址 整平地面后,制作垫层,垒砌墙体 落地实景图 创作作品:《石之碾》 高岭土、石碾是甘泉村独具特色的传统符号,村民用耐火砖砌成独特拱形屋顶,用石碾碾压高岭土形成平整屋顶,构成箍窑建筑,建筑坚稳牢固、防寒耐热,构成甘泉村传统建筑浓厚的风格要素,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经验被遗弃。作品把传统经验的石碾转换成观众能够参与的互动游戏,用传统的高岭土和现代的水泥两种材料铺成圆环式路面,在时间上检验两种材料的特点,引人思考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作品效果图 | 创作者梁家富 清理完地面,开始划线 挖槽、扎铁架 铺水泥、砌砖 落地实景图 创作作品:《门》 甘泉村里随处可见破旧的房子,几乎每个房子都有一道非常老旧的门,门的形状、颜色、和破旧程度都不一样。每一道门都是这一户的特色和记忆,他们记载了一路以来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打破既定的概念,使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门”,抽离其作为门的功能性,探讨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给人以一种新的空间体验和思考。 被遗弃房子里的门 作品效果图 | 创作者何国威 在破旧的房子被拆毁之前把门拆卸下来保存好 选取一个废墟,找出门原来的位置,尽量保存废墟原本面貌 把门原封不动,不作任何改变的放置于预先选好的废墟上, 在底下铺上水泥和砖头或匣钹以确保门的稳定性。 创作作品:《刨根问底》 河南境内泡桐树遍布,每年4-5月份,铜铃般的紫色泡桐花挂满树枝,放眼望去,一片紫色浪漫的海洋。泡桐成为人们童年深深的记忆,甘泉村内,泡桐树居多,但因经济利益,许多树木被村民砍伐的只剩树根,每棵树都曾根植于此几十年或上百年,树根被遗留下来,这些树根见证着甘泉村的兴衰。作品把地下人们看不见的树根像考古挖掘一样“掘”出地面,在被砍伐的树干截面上顺着树的年轮刻出等高线一样的结构,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比,彰显甘泉古村千年历史记忆,并暗示出甘泉村的地势。 作品效果图 | 创作者吴知声 挑选被砍伐的树根 以树干为圆心做圆挖掘树根 铲平树干截面,使之成为一个平面或曲面 寻找年轮,依照年轮层层划线,层层雕刻, 雕刻出由树皮到树心逐渐变低的等高线 打磨,修护 落地实景图 创作作品:《存在》 甘泉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承载了世世代代甘泉人的记忆与故事,对于村子而言,村民是其存在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甘泉也将被赋予新的面貌, 一些旧的痕迹将会消失。那么怎样证明他们曾存在在这里呢? 恰逢下雨,便看到这番光景—— 高岭土的细腻 松软的特性,使得下雨时村民能在土上面留下清晰的鞋印与车轮印。从这些痕迹中我们便能读出不少故事 ,这里曾有几个人走过,多少辆车开过,他们步履匆匆,他们驻足寒暄··· 在采访完村民后,开始制作砖坯 踩鞋印 在砖坯上留下印记 烧制成耐火砖 成品耐火砖将在新建时放置于对应的家庭院内 创作者孙汀、杨雨萌 此外,本次创作充分体现“乡村属于村民,艺术只是将乡村记忆封存”的理念,甘泉村村民积极参与到艺术方案的建设中,未来,大地风景对甘泉古窑村项目建设和运营也将吸引更多的老村民参与进来,吸引艺术匠人美学生活家构建甘泉乡创产业体系,推动区域乡村走出一条“乡村美、百姓福、产业兴”的乡村文旅振兴之路。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