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歌1955年以前 九

 二妮的家 2020-05-23

下麦湖

二妮

天渐渐地热了,小路两傍长满了草,开着黄的、兰的红的小花。风儿吹来摇摆着,象点头似的。山坡上的草更多,花儿更美,风吹过一浪一浪的,很是壮观。

我摘了一大把路边的小花,越摘越多,娘叫我快走,我已经有些脚力了,小跑几步就撵上了娘。我捧着花叫娘看,娘笑了说好看,我拉娘坐下,把花插到了娘的头上。

大路上、小道上三三两两的行走着不少的人。大都是青壮年男人,腰里别着镰刀,敞开怀大步往前走。也有象我这样的小孩子,紧跟在大人身后,都往一个方向赶。也有认识的,老远就大声打招呼“二蛋,下麦湖呀!”这边也大声应着“三财哥,是呀下麦湖!”

我的家乡是山区,石多地少,多种杂粮,如地瓜、芋头等各种豆类。少有大片平地种小麦。离家60多里地就是大平原,以种小麦为主。

有像我娘这样的妇女带着孩子赶路的,就三个,又都是小脚。那两个是小男孩,都是走不快的。走着走着都走到一块了,结伴而行。

大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苦难,我们可不管这些。走在一起一会儿就玩熟了,叫着跑着,一下跑到大人前面,一会又落到大人的后面,追追打打倒也快乐。

快到天黑了,也没有瞧见麦湖在哪里,男人早走没影了,剩下我们这一伙子。我娘出门要饭多,自然有经验,招呼大家趁天没黑透紧赶慢赶来到一个村庄。告诉那两婶子领孩子要点吃的。黑了到草垛这边过夜。

娘领我去拍一户人家的门,很快就有人应了“来了、来了”是一位大娘感到很面善。笑笑的端着饭盆出来,还跟我娘招呼。“哟,大妹子领孩子下麦湖啦,赶巧还有口汤!”说着把盆里的汤全倒进我碗里,还给了一块不知是什么面摊的饼,我和娘吃着饼,一人一口喝完了汤。

由于走了一天的路很累,三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靠着大草垛睡了。

一觉醒来,天蒙蒙亮了,大人们早起了,又看着孩子们再睡会儿。一伙大人孩子又到村庄里要吃的,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乐意施舍,而且一律都谈论着有关麦湖的话。

麦湖有这样大的魔力,给人们带来希望。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好象一切都这么美好,从来都没有困苦过似的。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看大人脸上有了笑意,我们也很高兴,跑前跑后的追闹着玩。

赶到响午,路宽了,看的也宽了,娘说“麦湖到了!”抬眼望去一片黄灿灿的,根本望不到边的麦地,哪里是天、哪是地都分不清了。我们一伙人别说有多兴奋了,忘了饿,忘了渴,大声地呼叫着“麦湖到了,麦湖到了!”

我和那俩男孩兴奋地往前跑,把大人们甩在了后边。我娘扭捏着两只小脚,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我们跑到麦地边等着大人。

我没见过这么多麦子,黄浪滚滚,金光闪闪,跟天连在一起,太阳照着两眼都看花了。

今天是麦收第一天,麦子的主人各自站在自家地头。不管是自家劳力,还是外来劳力,全一字儿排开,就等麦地多的大户发一声令,割第一刀麦,所有的男人都弯下腰,刷刷刷齐头并进,转眼功夫,男人身后就放倒一溜儿麦子。

原来那些腰里别着镰刀的男人是来打工的,帮着主人抢收麦子的。

娘领着我找一处阴凉地歇息,她说要等人家捆了麦子拉走,我们才能下地拾麦穗。原来人们说的下麦湖,就是到别人麦地里捡拾漏掉在地上的麦穗呀!

大路上来了几挂大马车,停在地头上,有人将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垛到大车上,垛得高高的拉走了。我们这些等了多时的男女老幼一起涌到麦地里散开,捡拾麦穗。熟透了的麦子经太阳一晒,麦杆脆了,断了很多。加上割麦的叔叔伯伯故意弄断一些(因为大家都是穷苦人,很同情我们),所以地上的麦穗很多,我娘把带来的一床破被单铺在地上,娘一篮子一篮子往上倒,我一把一把的往上递。傍晚割麦的男人收工了,我们也看不见麦穗了。拾来的麦子是不充许带走的,在谁家地里拾的还得称给谁家,管饭。麦收完了根据麦子拾的多少可算钱,可领粮。

这里的麦子仅收了7—8天,已接近尾声。大热的天气,大片的麦地,充满着兴奋、希望。不管是外来帮工的,还是拾麦的,都像在收割自己地里的庄稼一样认真、勤劳。

麦收结束了,主人家给了我娘10斤麦子和一篮子大馍,娘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很知足了。我和娘轮流背着这10斤麦子往家里走,一篮子大馍始终都是娘挎着,饿了娘掏出大馍就着路边的流水,一人一个吃大馍。那时候的馍,就是这么香甜好吃,我一直都在想念那时大馍的滋味,可惜现在再也找不着那时大馍的味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