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原则、方法及优点

 张福涛lu70kpm9 2020-05-24

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观点最早可追溯至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充满唯物辨证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认知结构无法直接整合外部信息而引致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认知处于一种'平衡态',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平衡态'即被破坏,必须通过重组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斯腾伯尔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知识意义的生成--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则研究'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知识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教学观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生成性教学'认为学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三)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应体现如下三要素:     

  1.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的基本操作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应包括下列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进行目标分析,确定当前学习的'主题'。     

  2.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情境应尽可能真实,提供有助于意义生成的实例,并把注意集中于学习的主题。     

  3.信息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应对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帮助。     

  4.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如前所述,可采用指导生成型设计,或协作生成型设计,或独立生成型设计。但每一种设计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     

  对于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学习过程设计应有所不同。生物学的学习一般有三种水平的问题;一是基础性问题。这是初等水平问题,多为陈述性知识,多用'同化'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性问题。这是中等水平问题,一般属于程序性知识,要运用'同化'或'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要有利于能力培养。三是创新性问题。这是高等水平的问题,多用'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多向交流,以进一步挖掘主题的内涵,促进知识意义生成。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应包括:创设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一步步生成后继问题;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引导学生'学会做什么',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五)优点与局限     

  生成性教学策略有许多优点。主要是:

  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建构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按照将信息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和能力。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具有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建构知识意义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一经掌握,就具有强大的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自身能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记忆能长期保存下来。     

  生成性教学策略又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低。

  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