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纯种大红袍的几个小八卦

 岩茶教室 2020-05-27

前几天,Y老师参加了一个“丝路茶韵”两岸媒体茶文化联合采访团,和20几位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一起探访武夷山的茶文化。

有一位来自台湾的记者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物质遗产里要加个(大红袍),你知道Y老师善于写而不太擅长说,想了半天就只能告诉他,大红袍比较红。

可能是因为他比较爱走娱乐路线,从一开始就是C位出道,占据了武夷山岩茶山场最核心的位置,而他的传说也被老谋子编成了故事天天演。

而且混娱乐圈的,八卦特别多,关注度自然也就特别高。

一说到八卦你知道台湾来的童鞋就特别gin了,缠着Y老师非要给他们说一说。所以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不聊茶,专聊大红袍这个明星的八卦。

01

生在哪里?

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早已成了武夷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虽然很多不喝茶的朋友到了通常都会有点小失望,但是真正的岩茶粉丝到了这里都会有朝圣的心情。

但是在岩茶圈一直有一种小道消息说,真正的母树大红袍并不种在这里,还煞有其事的说其实天心寺的后山一处神秘的山坳里种的那一棵才是真正的茶王。

但是你要是仔细探索小道消息的源头,你会发现这是导游说的。其实大红袍成名甚早,据说大红袍这几个字是1927年天心寺的僧人刻的。

1941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的蒋鼎文曾经在大红袍边上盖了个小木屋,并且派兵看守,等做完茶立刻送去给老板喝。

这应该也是传说,毕竟还有个焙火的工艺流程那,要看也得看紧点,但是至少说明一件事,大红袍就在这九龙窠的崖壁上。

至于传说中天心寺后山的茶王,Y老师前几天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去探视了一番,目测不是大红袍,天心寺的师父也告诉我们,这棵茶王是90年代庙里的师父移植的,字也是那个年代刻上去的。

至于具体的细节写出来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2

品种之谜

说到纯种大红袍的品种,那不服气的可比山场多多了,有人说是奇丹,立刻就有北斗表示不服,还有人说大红袍就是大红袍,没有其他名字。

大红袍崖壁上的茶树有六棵,自古就有正副之分,现在基本上认定的是以第二棵为正本。

据罗盛财回忆: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时,将大红袍原台面东侧依地势连接砌小梯台两级,每台各植一株分别由母树1、2号株压条移栽的,就是现在的5号和6号株。

这样原来只有3株,加上新植5号和6号两株,所以现在有考证来源的母树共有5株。其中第4号株何时何人种的不详。这是离现在很近的历史,靠谱。

更靠谱的还有科学家的测定。

09年的时候,省农科院对大红袍,奇丹和北斗进行的DNA测序。

结果,当然就是奇丹与大红袍二号株,也就是正本是同一个,就是所谓的纯种大红袍啦,而北斗与大红袍有一定的遗传差距,非要扯点关系的话最多算是表兄弟吧。

那么问题来了,好好的大红袍为什么一定要叫奇丹呢?

其实林馥泉在记大红袍中记载过“寺僧因游客对大红袍不爱惜,故以另一茶名-此茶即称奇丹”,看懂了吧,就和皇上出门要叫四爷是一个道理。

03

后代有几个?

母树大红袍现在已经是连Y老师都喝不到的稀罕货啦,而市场上充斥着所谓的二代大红袍,这基本上也是受了拼爹的影响。

茶树这事很奇怪,要么纯种(扦插)要么杂种(种子繁殖),不存在所谓的二代之说。

据茶科所老所长陈德华老师回忆,最早的母树扦插是在1962年到1964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剪枝扦插,但是培育的地点不是在武夷山,而是在位于福安的福建茶科所。

直到1985年大红袍的茶苗才辗转由福安引种到茶科所位于御茶园的基地。

目前这个基地由武夷星负责管理,据说这里的大红袍就是武夷星国宾大红袍的原料之一,而现在武夷山其他地方的大红袍都是由这里培育繁衍出去的。

今日互动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大红袍的八卦?欢迎留言区补充。

-  E N D -

另外,关于任何需求

请找性感撩人的学习委员

都看到这了,点个在看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