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风天下纵横谈一一《张大千大风堂艺术研究》连载 (七十七)

 仰止无疆 2020-05-27

汪毅: 大风堂门人研究(12篇)(三)

编者按:汪毅先生所著《张大千大风堂艺术研究》于2019年4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为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进一步推动大风堂艺术研究,特作连载,以飨读者。

罗新之:水墨点染的清凉世界

——观罗新之画展

罗新之是具有讨论意义的画家。这并非因为他曾忝列大风堂系张大千弟子,而是出于他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艺术成就的独特魅力。故对他的讨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大风堂,也并非囿于眼下时髦的巴蜀画派,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

人道是“天若有情,人亦有意”。这十分契合罗新之画展与苍天的对接,让我感慨天人合一的清凉世界,令我又一次获得天人合一的佐证。

先说“天”。昨天,苍天一场大雨,给久旱大热的成都送来清凉——这也许就是一种感应,即苍天有情。今天,罗新之的作品在这里(成都画院)展出,给我们送来了艺术美的清凉,一阵不可多得的艺术美的清凉。

接下来说“人”。在如过江之鲫的画家中,罗新之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但其心态静若止水,属于真正意义的“大隐于市”的画家。他的作品既无浮气,也无匠气,犹如盛暑一场暴雨过后的一阵清凉,呈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美好世界,让人惬意不已。

他的作品尺幅不大,甚至看似聊以自娱,但却体现出一种空灵的创意,传达了内心的体验和情愫的张扬,使人感到其内容和形式“小而不小”。从内容而言,一是水墨山水呈现的意境不小,具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境界;二是画的精气神不小,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折射出一种美好的东西,特别是水墨梅花,真是心香一瓣,温馨可人,如同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和翠玉白菜,犹如赏成都金沙遗址中的太阳神鸟和玉圭,给人一个属于精神和理想方面的体验和审美判断。从形式而言,其展示性不小,扩张力不小,空间体验不小,诚如其师张大千所言,可赏、可游、可居。

纵观罗新之的画,种类较多,表现不俗。他长于人物、山水、花鸟,算得上是一个“全频道”的画家。他的画情画意所体现的内涵颇为丰富和灵动,除化古意(尤其是宋画)而强调自我的精神和面貌之外,“二石”(石涛、石溪)的艺术主张和理念及其表现无疑在其间主事,甚至包括其师张大千的。正是因为罗新之的作品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人文的理想,传递出了大量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信息,故他的作品值得讨论,而且讨论的范围诚如上言:不仅止于大风堂,也不仅囿于四川画派,还在于更大层面的推荐。

罗新之的作品固然令人喜爱,但我似乎更喜欢他的梅花小品。从他所画梅的境界里,我能感受得到石涛《探梅诗画》及其渴笔梅花册页中传递的“岁岁得恋在梅花”的信息,以及他放纵的那一片笔意诗情。故在罗新之所画梅花的境界里,从他释放艺术的殚精竭虑中,我有理由相信他的痴梅程度一定是中了林和靖“梅妻鹤子”和其师张大千“识得梅花是国魂”的“毒”,而且不浅。若干年前,我看过他的一幅梅花小品,非常惊讶,曾对其子罗伦建说,你父亲的画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让我过目不忘,心旌摇曳。今观其画之全貌,印证了我的认知和体验。由此呼吁:在研究和讨论四川的“这位大家”或“那位大家”时,我们不能忘了罗新之!他是一位真正意义的“大隐之士”,他是一位能给读者以除热清凉的画家,其作品和人品便是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对罗新之的作品有仰止之情,遂以《感罗新之》《罗新之笔》两首藏头打油诗作为结语。

感君画势吞八荒,罗尽奇峰与寒香。

新出古意笔墨趣,之先领略大风堂。

罗得冰清扑鼻香,新写奇峰彩墨狂。

之出阳关展胸臆,笔绘释像记敦煌。

(载《文史杂志》2013年第6期)

汪毅简介: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出版有《张大千的世界(3卷)》《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张善子的世界》《台湾文化之旅》《方志四川》《安岳石刻艺术》等17种著作。为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纪录片文史顾问,被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誉为“(张)大千身后知己”与“张大千知己”。(图为汪毅在张大千先生蜡像前)

A

BOUT MASTERSAR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