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陆慕有个御窑金砖博物馆,其实就是讲一块砖的前世今生。 此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小,有许多展馆,串联起来,就是一块金砖从取泥、制坯至烧窑成砖的全过程。博物馆工作人员历尽艰辛收集到了自明至清的一块块平整如砥、色如乌金的老金砖。从老金砖的边款上,清晰可见某某朝代某某年代制造的铭文字样,这是金砖历史的见证。 陆慕御窑金砖的名声远播,应该说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朱棣皇帝在北京大兴土木,营造皇宫大苑,需要大批砖瓦,特遣官员去多地监造。当时已享有名声的陆慕窑地,被定为造砖基地之一。陆慕窑地造砖的土质,细腻粘性好,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又非常讲究质量,所以砖瓦样品送达宫内,朱棣皇帝亲自察看,一砖一瓦尽都“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因此龙颜大悦,下旨赐名“御窑”。 据窑上的工匠介绍,制作一块金砖不容易,仅取土一项就要七道工序,先要经过一冬的“练泥”过程,使之酥软,尔后用铁耙锄,再踩上三四遍,堆在太阳底下晒白,然后用水浸酥进行立浆制坯。毛坯出来后,还要经过校准、切削、拍平、打磨等工序,然后放在屋内阴干,最后进窑烘烧一百多天。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烧五万块金砖,当时的御窑村工匠竟用了三年时间。清代一块金砖的造价高达九钱六分白银,这在当时几乎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格。 博物馆的一隅,有一座正在烧火的百年古窑。蓝色的火苗在窑内轻盈跳动,窑工告诉我,这一窑烧的是古建筑上的条砖和瓦当。 金砖在历经的岁月中没有被湮灭,而是薪火相传到今天。近年来,陆慕御 窑的金砖不仅在故宫为修复破损地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建造仿古园林,这古窑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至今窑火未断…… [苏州]阿坤 ◇城市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