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雕龙》注译19《诏策》

 一山水之间一 2020-05-28

《诏策》

19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默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杂,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诏严助,即云“厌承明之庐”,盖宠才之恩也。孝宣玺书,责博于陈遂,亦故旧之厚也。逮光武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暨明章崇学,雅诏间出。和安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典雅逸群;卫觊禅诰,符采炳耀,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以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矣。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则又有命。《诗》云“有命自天”,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

赞曰: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兆民尹好。

辉音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

【题解】

诏:告也,谓教导之也。古时上命其下皆曰诏,秦汉以后,惟天子称之。诏令、诏书都是上对下。旧制,国家大政事布告臣民者,曰诏书,用硬黄纸墨书。蔡邕《独断》“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简也,连编诸简谓之策。古无纸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书之于简。汉制,皇帝任免百官,书于竹简,谓之策书。古命官授爵,皆用策书为符信。

【原文】

皇帝御宇11,其言也神。渊默黼扆,而响盈四表44,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55,同称为命66。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77。其在三代88,事兼诰誓99。誓以训戎1010,诰以敷政1111,命喻自天1212,故授官锡胤1313。《易》之《姤》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1414。诰命动民1515,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1616,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1717。汉初定仪则1818,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1919,二曰制书2020,三曰诏书,四曰戒敕2121。敕戒州部2222,诏诰百官2323,制施赦命2424,策封王侯2525。策者,简也;制者,裁也2626;诏者,告也;敕者,正也2727

【注释】

11 皇帝:秦以后天子之称,始皇并天下,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更号皇帝。御宇:人君统治天下。《晋书》“握图御宇,敷化导民。”御,统治也。《尚书·大禹谟》“御众以宽”。宇,四方上下。《史记》“包举宇内”。宇内,犹言天下。闭关时代,以中国全境已统一世界,故曰宇内,包括天之所覆而言。22 神:指神妙,变幻莫测之意。《书传》“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古代称颂贤良、尊者曰神君。亦言人君聪明正直如神也。33 渊默:沉默寡言。《庄子》“渊默而雷声”。渊,深也。黼扆(fǔ yǐ):画斧之屏风,朝廷天子之位设之。《尚书·顾命》“狄设黼扆”。44 响:声也。盈:充满。四表:四方之外。《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言功德及远也。55 轩辕:黄帝,古帝名,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时蚩尤暴虐天下,兼并诸侯,帝与战于涿鹿之野,擒蚩尤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命苍颉为史,始制六书,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命隶首定数,而律度量衡以成,命伶伦定律吕,而始有五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于是始有医药方法,人得以尽年。凡宫室器用衣服货币之制,皆始于此,在位百年而崩。唐虞:陶唐氏与有虞氏,皆以揖让有天下,自古称为盛世。66 命:教令。大曰命,小曰令。如言诰命。77 制性:制定教令以达到无为而治。制,著作文字。此言制定教令。性,无为而安行之。《孟子》“尧舜性之也”。88 三代:指夏、商、周。99 诰誓:指《尚书》中的诰、誓文,皆古圣贤相告戒之辞。《文心雕龙·史传》“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1010 誓:约束,集将士而戒之。如《尚书》之《泰誓》、《牧誓》。训:教诲。教导之文曰训,会同之文曰诰。孔安国《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戎:兵士。1111 诰:告也。上告下。敷政:宣布政令。敷,布也。《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1212 命喻自天:命令来自天子。喻,晓告。《礼》“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1313 授官:给予官爵。授,付也。锡胤:范文澜注:“锡胤,犹言赐姓。”锡,赐也。《易》“王三锡命”。古有九锡之典,以宠诸侯。胤(yìn),子孙相承续;继也;嗣也。《尚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1414 后以施命诰四方:《易·姤卦》“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意思是普天之下和风拂煦,犹天地相遇,而万物彰显;君子应该施布命令,诏告天下,以致和谐。)1515 诰命:官吏受封之词。诰在这里作命官之词讲。动民:以诚心感化人民。动,犹感也。1616 七国:战国时,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国家。七国并为强国,亦称七雄。1717 改命曰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集解蔡邕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1818仪则:犹言法度。仪,法也。1919 策书:汉制,皇帝任免百官,书于竹简,谓之策书。见《汉书注》。2020 制书:蔡邕《独断》“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2121 戒敕(chì):蔡邕《独断》“戒书,戒勅,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勅,文曰:有诏勅某官,是为戒勅也。”敕:诏命曰敕,汉唐以来,天子颁布臣民之书,谓之诏敕,亦单称敕,犹后世之谕旨。2222 州:行政区域名。古有九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尚书·禹贡》“九州攸同”。部:行政之机关。旧制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323 百官:《荀子》“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言官之数有百也,后言百官,于义如群官矣。2424 赦命:减轻或兔除刑罚的命令。赦,赦免。2525 王侯:王爵和侯爵,泛指显贵的爵位。古代皇族及功臣封王爵,五等爵之第二等曰侯。2626 裁:著作文字,这里指拟定制度。2727 敕者,正也:敕有警饬意,可以戒敕以正视听。

【译文】

   皇帝统治天下,他聪明正直的言论是十分神妙的。他沉默寡言地处在天子之位,却能让自己的声音充满四方之外,功德及于后世,这不是诏策发挥的作用吗?从前在轩辕黄帝和唐虞盛世的时候,皇帝的话都称为命,命的含义就是教令,制定并施行教令是达到无为而治的根本。在夏、商、周三代时期,还包括诰与誓的内容,誓用于教诲兵士,诰用于宣布政令,命令来自天子,所以用它来封官赐爵,福荫天下。《易经》中《姤》卦的象辞这样说:“人君施布命令,诏告天下,可以致世界和谐。”官吏接受皇帝的命令,以诚心去感化天下的百姓,就像天地之间有和风拂煦,而无所不至。到后来的战国时期,七国都称之为命,命即命令,就是使的意思。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又将命改为制。汉初拟定法度,把命分为四类:第一类叫策书;第二类叫制书;第三类叫诏书;第四类叫戒敕。用敕书来警示地方各部门,用诏书来告谕群臣百官,用制书来实施减轻或兔除刑罚的命令,用策书来分封王侯的爵位。策,就是书于竹简任免百官的命令;制,就是颁布制度的命令;诏,就是教导下属布告臣民的命令;敕,就是戒敕以正视听的命令。

【原文】

《诗》云“畏此简书”11,《易》称“君子以制数度”22,《礼》称“明神之诏”33,《书》称“敕天之命”44,并本经典以立名目55。远诏近命66,习秦制也。《记》称“丝纶”77,所以应接群后88。虞重纳言99,周贵喉舌1010,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1111。王言之大,动入史策1212,其出如1313,不反若汗1414。是以淮南有英才1515,武帝使相如视草1616;陇右多文士1717,光武加意于书辞1818。岂直取美当时1919,亦敬慎来叶矣2020

【注释】

   11 《诗》:《诗经》,书名,诗本里巷歌谣与朝庙乐章。古凡三千篇,孔子删为三百十五篇,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时立于学官者,有齐、鲁、韩三家,后世皆不传,独传毛公之学,故《诗经》别称《毛诗》。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艺文志》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但称毛公,不著其名。郑玄《诗谱》始称大毛公、小毛公。据陆玑《草木虫鱼疏》,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今所传者,即《汉志》之《故训传》,《四库提要》定为毛亨撰。自后汉郑玄为之笺。齐、鲁、韩三家之《诗》遂废,独存《毛诗》,唐有孔颖达疏共四十卷。畏:怯也。《孟子》“是畏三军者也”。简书:《诗·小雅·出车》“畏此简书”。《传》“简书,诫命也,邻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22 《易》:经名,古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谓之三易,今但存《周易》,即《易经》。君子以制数度:《易·节卦》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意思是,大泽之上有水,筑堤为防,象征节制;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度以为准则,平议德性,行道而有得于心。33 《礼》:经名,《周礼》、《仪礼》、《礼记》,谓之三礼。明神之诏:《周礼·秋官·司盟》(第五)载“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明神,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44 《书》:《尚书》,经名,尚,上也,以其为上古典、谟、训、诰之文,故曰《尚书》,实世界最古之史也,秦火亡失,汉初济南伏生口授晁错二十八篇,号为今文《尚书》,后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合以今文,省其烦复,多三十一篇,故今《尚书》共有五十九篇。有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共二十卷,即今注疏本。敕天之命:《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意思是,我能顺任上天赋予的使命,是因为敬时和慎微。55 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名目:谓事物可确指其名者。66 远诏近命:范注“远诏,谓书于简策者;近命,则面谕也。”远,指疏远。近,指亲近。古者“命为重,诏为轻。”与后文“今诏重命轻”之言,为古今之异也。77 《记》:《礼记》,书名,一名《小戴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其弟圣又删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传之,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为一书,即今《礼记》也。汉郑康成注极精奥,为言《礼》者所宗。唐孔颖达撰《正义》,发挥郑学,最为博赡,元陈澔撰《礼记集说》,明代列于学官,清乾隆时敕撰《礼记义疏》,虽兼採众说,要皆以郑、孔为主也。丝纶:《礼记·缁衣》“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言其言出而弥大也,旧称皇帝诏书曰纶音。故称诏旨曰丝纶。(李白诗)“密勿草丝纶”。88 应接:《世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言山水胜景之多也。此言影响之大。群后:犹言天下诸侯。后,诸侯。《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99 虞:虞舜,虞帝之号曰舜,古圣德之君,以揖让有天下,为君主之极则,故颂君主必称尧舜。纳言:古官名,《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又隋改侍中为纳言。1010 喉舌:语言之关键也,故司枢要者曰喉舌。《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1111 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秦汉时期的尚书,主要掌管帝王的文书。1212 史策:历史记录。也作史册。1313 其出如綍(:《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绳)。”纶綍义与丝纶同。1414 不反若汗:《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之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1515 英才:才智出众的人。多指青年才俊,此言淮南王刘安。英,指才能胜人者。《礼》“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按)《诗传》“万人为英”。《淮南子》“智过万人者谓之英”。1616 武帝:汉武帝,景帝中子,名彻。相如:司马相如,汉成都人,字长卿,文帝时为文园令,武帝召为郎,通西南夷有功,长于辞赋,所作有《子虚》、《上林大人》等赋,丰赡富丽,汉魏六朝之文人多仿之。视草:《旧唐书·职官志注》“明皇即位,召张说等为翰林待诏,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汉书·淮南王传》“时武帝方好文艺,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又《明史》“魏忠贤进爵上公,陈仁锡当视草,持不可。曰:世自有视草者。”是以草制书为视草矣。1717 陇右:陇坻之右,唐十道之一,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沙漠,今甘肃陇坻以西及新疆迪化以东之地。文士:文人士大夫。《后汉书·隗嚣(wěiáo)传》“嚣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故帝有所辞,尤加意焉。1818 光武: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谥号光武,庙号世祖。才兼文武,豁达大度,勤于政事,为汉朝中兴之主,一代明君。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据,平定天下,励精图治,重建刘氏王朝,恢复国民生计,使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史称“建武之治”,也为后世的“明章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夫之评光武曰:“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加意:更加留意。加,益也。1919 取美:得到赞美。取,择而得之。如取士,取友。2020 敬:慎也。《论语》“执事敬”。谓慎其事而不敢忽也。来叶:后世。

【译文】

   《诗经》说“令人胆怯的是那告急的简书”,《易经》称“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度以为准则”,《周礼》讲“诏告于日月山川之神”,《尚书》称“顺任上天敕予的神圣使命”。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根据经典来确立名目的。古人疏远诏书而亲近命喻,今人沿秦人的习惯又改命为制。《礼记》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思是皇帝的诏旨会扩大到普天之下,因为其影响之大,可以遍及天下诸侯。虞舜尊重纳言之臣,周宣王将关键部门的官员视为喉舌,所以两汉时期诏诰的拟定,就是尚书的职责所在。帝王之言非同小可,关系重大,动辄载入史册,开口即一言九鼎,就像诏令颁行天下,又好比浸出的汗水不可反回。因为淮南有刘安这样才智出众的人,所以,汉武帝刘彻就任用司马相如草制文书;因为陇右隗嚣麾下有很多博学的文人士大夫,所以,光武帝刘秀就更加留意于书答的文辞。这不只是得到了当时舆论的赞美,慎重其事的庄重态度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原文】

观文景以前11,诏体浮杂22,武帝崇儒,选言弘奥33。策封三王44,文同训典55;劝戒渊雅66,垂范后代77。及制诏严助88,即云“厌承明之庐”99,盖宠才之恩也1010。孝宣玺书1111,责博于陈遂1212,亦故旧之厚也1313。逮光武拨乱1414,留意斯文1515,而造次喜怒1616,时或偏滥1717。诏赐邓禹1818,称司徒为尧1919;敕责侯霸2020,称黄钺一下2121。若斯之类,实乖宪章2222。暨明章崇学2323,雅诏间出2424。和安政弛2525,礼阁鲜才2626,每为诏敕,假手外请2727

【注释】

11 文景:指西汉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157年),是汉朝的第5位皇帝,谥号“孝文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80-157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他在位的23年成为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文帝长子,母亲窦太后, 公元前157-141年在位,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 景帝节俭爱民,有文帝之风,惟天姿刻薄,用晁错计,致七国之变,又戮晁错,杀周亚夫,不无惭德。史以文景并称,实愧父多矣。22 浮杂:虚浮繁杂。浮,虚而不实。《国语》“疏其秽而镇其浮”。杂,细碎。《易》“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文心雕龙·附会》“夫文变无方,意见浮杂。”33 选言:甄选古人之言。弘奥:扩大其妙意。比喻弘扬儒家经典,揭示圣贤文章义蕴深秘的道理。弘,扩而大之也。《论语》“人能弘道”。奥,凡义蕴深秘不易窥见者皆曰奥。如奥旨,奥义。44 策:指策书,汉制,皇帝任免百官,书于竹简,谓之策书。封三王:《史记·三王世家》有《齐王策》、《燕王策》、《广陵王策》。“太史公曰:‘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盖闻孝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三王,指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55 训典:先王之书。《左传》“告之训典”。66 劝戒: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渊雅:深刻而正直。渊,深也。《诗》”秉心塞渊“。雅,正也。77 垂范:成为后人学习、仿效的典范。88 严助:汉吴人,忌子,举贤良方正,以中大夫谕意南越,归拜会稽太守。99 厌:厌倦。承明之庐:承明庐,汉时侍从之臣所居之处,在石渠阁外。《汉书·严助传》载严助为会稽太守数年后,武帝制诏(赐书)给他,称“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1010 宠才之恩:言汉武帝因爱才而拜不愿做朝官的严助为会稽大守事。1111 孝宣:汉宣帝,武帝之孙,养于民间,具知闾里奸邪及吏治得失,即位后,励精图治,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等相继为相,赵广汉、朱邑、龚遂、尹翁归等皆一时之循良。两汉吏治,莫盛于此。置西域都护,汉威遂远及西北诸国,在位二十五年。玺书:文书之用印章为信者,谓之玺书。《左传》“季武子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自秦以来,惟天子之印章称玺,故玺书惟天子得用之,盖即诏敕之别称也。1212 责:求也。谓索取之也。博:局戏。陈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后“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见《汉书·游侠传》。(偿:还所值也。博进:谓博胜所进之款。《汉书》“陈遵祖父遂,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奕,数负进。宣帝即位,用遂,稍迁太原太守,曰官尊禄厚,可偿博进矣。”)1313 故旧:犹故交。《论语》“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1414 逮:及也。光武拨乱:言光武帝刘秀治理乱世,使社会恢复其正道。1515 斯文:《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遂称儒者为斯文。1616 造次:急遽之时也。《论语》“造次必于是”。1717 偏滥:不正确的浮辞。滥,浮辞也。(陆机赋)“每除烦而去滥”。1818 邓禹:东汉新野人,字仲华,幼与光武相亲,光武定河北,常与定计议,以前将军持节入关,名震关西,拜大司徒,云台二十八将,禹其首也。1919 司徒为尧:《后汉书·邓禹传》光武帝下敕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比邓禹为尧不妥。司徒,少昊时官名,唐虞以后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以礼教导民,汉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后去大字称司徒,历代因之。明废,清时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2020 侯霸:后汉河南密人,字君房,治《谷梁》、《春秋》。光武征拜尚书令,进大司徒,封关内侯,卒谥哀侯。2121 黄钺一下:《后汉书·冯勤传》载,侯霸向光武帝推荐名声极差的阎杨,光武帝以为有诈,大怒,便赐书侯霸说:“黄钺一下无处所。”意思是警告侯霸,皇帝麾下不可以身试法。可是出言过重,大可不必。黄钺,天子之仪仗。《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传》“钺:斧也。以黄金为饰。”2222 乖:不合,悖也。宪章:法度典章。《晋书》“稽古宪章,大厘制度。”遵守其法亦谓之宪章,《中庸》“宪章文武”。2323 暨:至。明章:指东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dá)。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字严,庙号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明帝之世,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肃宗孝章皇帝刘炟(公元58-88年),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公元75-88年在位,年号建初、元和、章和。庙号肃宗,谥号孝章皇帝,享年31岁。章帝好儒术,执政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思想活跃,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崇学:重视儒学。崇,重也,高贵也;敬也。《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2424 间出:偶尔出现。2525 和安:东汉和帝刘肇、安帝刘祜。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公元88-105年在位),他是章帝四子,母梁氏,享年27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汉和帝在位时期,科技、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班固、班昭写了《汉书》。另外,和帝初年窦宪灭亡了匈奴,扩张疆土数千馀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后来政事废置,外戚、宦官干政,东汉日益衰败。汉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公元106-125年在位),他是汉章帝的孙子,当年被废太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母左小娥。谥号“孝安”,庙号“恭宗”,葬于恭陵。弛:置也,舍也,缓也。2626 礼阁:即礼闱,汉尚书省之称。鲜:少也。《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2727 假手:借他人之手而为之。《尚书·伊训》“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

【译文】

   观文帝、景帝以前的诏书,体制虚浮繁杂,汉武帝刘彻尊崇儒家学说,甄选古人之言以扩大其妙意。如策封三王的诏书,其文辞与先王之书相同,劝告别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的语言,深刻而正直,成为后人学习、仿效的典范。在制诏严助的时候,即直称严助不喜欢做朝官,而安排他作会稽大守,这正体现了天子爱惜人才的恩宠。汉宣帝刘询制诏太原太守陈遂,索取从前局戏的欠款,可以看出君臣二人的故交之深。到光武帝刘秀治理乱世,使社会恢复正道,对儒者的作用也颇为注意,而急遽之时的喜怒,亦未免发出不妥的言论。如在给邓禹的诏书里,竟将其称为古代的尧帝;敕书侯霸的时候,将其荐人不当的行为以极刑来加以威吓。像这类的诏书,确实是有悖于法度典章。到明帝、章帝的时候,有典有则,不徇流俗的诏书还偶尔出现一些。到和帝、安帝的时候,政事废置,尚书省也少有才干的官员,每逢撰写诏书、敕书,还要借他人之手,请外人代笔。

【原文】

   建安之末11,文理代兴22,潘勖九锡33,典雅逸群44;卫觊禅诰55,符采炳耀66,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77。刘放、张华88,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盈耳99。魏文帝下诏1010,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1111,其万虑之一蔽乎1212!晋氏中兴1313,唯明帝崇才1414,以温峤文清1515,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1616

【注释】

   11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22 文理: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此言诏书写作的原则)。代兴:言迭为雄长也。《左传》“寡人中此,与君代兴。”齐景公语。33 潘勖:后汉中牟人,字元茂,初名芝。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诏以勖前在二千石曹。才敏兼通,明习旧事。敕并领本职。历尚书左丞,卒。建安中曹操《九锡策命》为勖所作。九锡:古天子优礼大臣而赐以器物殊礼以宠异之也,上公九命,亦谓之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鈇钺;九曰秬鬯。汉王莽专政,先加九锡,并为九锡文,谀颂功德,其后遂禅位,魏晋六朝,沿为故事,九锡文遂成一种文体,大率为阿谀权臣之用。44 典雅:文辞优美不粗俗。逸:不徇流俗者。55 卫觊(jì):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人。曹公辟为司空掾,除茂陵令,再迁至尚书。魏国建,拜侍中。文帝即王位,徙尚书,寻还汉朝为侍郎。及受禅,复为尚书,封阳吉亭侯,明帝时进封阌乡侯。卒,谥曰敬侯。曾代献帝写有《为汉帝禅位魏王诏》,见《全三国文》卷二十八。66 符采炳耀:犹言文采斐然。符采,玉文。(左思赋)“符采彪炳”。这里借指作品的文采。炳,著名。《易》“其文炳也”。曜:同耀。照耀。77 中书:官名,汉武帝始令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并设中书令,以总掌禁中书记,故谓之中书。成帝改以士人为之,魏文帝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晋废监置令,以中书与尚书、门下并称三省。唐初三省之长,俱为宰相,中叶以后,他官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独预机务,而中书令等,仅存虚名,或为加衔。宋置三省,而中书令官高不除人,以他官行其职;元以皇太子为中书令;明废中书省,别置内阁中书及中书科中书;清因之,宣统时改内阁官制,中书始废。88 刘放:字子弃,三国魏人。张华:晋方城人,字茂先,学业优博,词藻温丽,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伐吴,华以为必克,功成,封广武侯,后为赵王伦所害。著有《博物志》,时人比之子产。刘放、张华都曾做过中书监。99 洋洋:众多;美盛。《诗》“万舞洋洋”。《论语·泰伯》“《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1010 魏文帝:曹操长子,名丕,篡汉,都洛阳,为三国魏之始祖。性好文学,博闻强识(zhi),以著述为务。即位后,蜀与吴亦相继称帝,凡两伐吴,皆无功,在位六年。有《魏文帝集》。1111 作威作福:《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臣无有作福、作威。”荀悦《汉纪》“作威福,结私交。”今谓人之专擅以行赏罚者,曰擅作威福。本此。《三国志·魏书十四·蒋济传》载:文帝即王位,……济上万机论,帝善之。入为散骑常侍。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既至,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於是帝意解,遣追取前诏。1212万虑:言思虑之多。一蔽:一时之过。1313 晋氏:指晋元帝,名睿(ruì),司马懿之曾孙,东晋中兴之帝,初为安东将军,镇建业,愍帝被杀,遂即帝位,保有江东,以王导掌机政,王敦掌征讨,后王敦举兵迫建康,帝忧愤而崩,子孙偏安江左,是称东晋。中兴:谓国家既衰而复兴也。1414 明帝:晋明帝司马绍(公元298-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晋明帝自小聪慧,《世说新语》载其与父辨“太阳与长安孰远”的典故,为万世美谈,崇才:尊重人才。1515 温峤:晋太原祁人,字太真,初为刘琨右司马,奉表江东,元帝器之,王导等并与亲善,后除散骑侍郎,苏峻反,峤与陶侃共讨平之,官至骠骑大将军,始安郡公,卒谥忠武。文清:文笔清拔。比喻文章不俗。1616 体宪:取法。《文心雕龙·辨骚》“体宪于三代”。风流:流风馀韵。《后汉书》“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北史》“金石可灭,而风流不泯。”

【译文】

东汉末年,注重文章内容和词句条理的建安文学迭为雄长,诏策文如潘勖的《九锡策命》,文辞优美,不徇流俗;卫觊的《为汉帝禅位魏王诏》,写得文采斐然,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自魏晋以来,诰策的制作是中书令的职责,魏国的刘放,西晋的张华,都曾做过掌握机密的中书监,发号施令的诏策,洋洋大观,充盈朝野,不少佳作传闻于世。性好文学的魏文帝曹丕,他下达的诏书,文辞义理多很秀伟。至于将“作威作福”写在给征南将军夏侯尚的诏书中,这也只是万虑一失之过啊!晋元帝建立东晋以后,只有明帝司马绍比较尊重人才,因为温峤文章不俗,文笔清拔,因此被引入中书省。从此以后,(堪为典范、让世人景仰的诏策也越来越少,)仅有流风馀韵可供后人取法。

【原文】

夫王言崇秘11,大观在上22,所以百辟其刑33,万邦作孚44。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55;优文封策66,则气含风雨之润77;敕戒恒诰88,则笔吐星汉之华99;治戎燮伐1010,则声有洊雷之威1111;眚灾肆赦1212,则文有春露之滋1313;明罚敕法1414,则辞有秋霜之烈1515,此诏策之大略也1616

【注释】

   11 崇秘:庄重而神密。崇,重也,高贵也。秘,神也;密也。凡不可知或不使人知皆曰秘。22 大观在上:出自《易经·观卦》中的《彖辞》。意思是,宏大壮观的景象总是呈现在崇高之处。33 百辟其刑:谓天下诸侯以之为法则。百辟,诸侯也。《诗》“百辟其刑之”。刑,常也,法也。《诗》“尚有典刑”。44 万邦:天下各国。邦,国也。作孚:范注“《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笺曰:‘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孚,信也。《诗》“成王之孚”。言成王者之信于天下。55 义炳:文义彰显。炳,著名。《易》“其文炳也”。 重离:言光明磊落以附着于正道。《易经·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离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66 优文:优美的褒奖文告。优,胜也。如优美,言内容外状均比较他物为胜而又佳好也。77 风雨之润:比喻和风拂煦,雨露滋润。《易·系辞上》“润之以风雨。”88 恒:常也,久也。99 星汉:星宿、云汉之列于天空。汉,天河也。1010 治戎:犹言用兵。《左传》“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燮伐:《诗》“燮伐大商”。谓协和而行征伐之事。燮,和也。1111 洊雷:疾雷。洊,再也。1212 眚灾肆赦:出自《尚书·舜典》,言非故犯,或由于过误,或出于不幸,则缓而赦之也。眚,过误。《左传》“不以一眚掩大德”。肆,缓也。1313 滋:长也。如滋养。《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1414 明罚敕法:严明刑罚,肃正法令。《易·噬嗑卦》“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1515 秋霜:喻严肃。烈:暴也。如酷烈,猛烈。《尚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1616 大略:大概;大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赵岐注“略,要也。””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毛泽东《论持久战》“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译文】

帝王的话是庄重而神密的,就像宏大壮观的景象总是呈现在崇高微妙之处,因此,天下诸侯皆以之为法则,各个国家都以之取信于天下。授与官爵、甄选贤材的命令,则义理彰显,就像光明磊落的言辞附着于正道;以优美的褒奖文告赐予属下爵禄,则气韵不凡,就像和风拂煦,雨露滋润;颁布于臣民、恒久地昭示天下的文诰,则妙笔生花,就像闪耀的群星,错落有致;用兵的文书、协和征伐的军令,则声威大震,就像万钧之势的雷霆;对于非故犯的过误或不幸的人,发布宽赦的文诰,则需行文舒缓,就像春天的露水那样滋养生灵;严明刑罚,肃正法纪的命令,则文辞严厉,就像秋天的霜一样酷烈。这些就是写作诏策大概的要点。

【原文】

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11,周穆命郊父受敕宪22,此其事也。魏武称作敕戒33,当指事而语44,勿得依违55,晓治要矣66。及晋武敕戒77,备告百官88,敕都督以兵要99,戒州牧以董司1010,警郡守以恤隐1111,勒牙门以御卫1212,有训典焉1313

【注释】

11 切:急迫。22 周穆:周穆王,昭王子,名满,即位时年已五十馀,立五十五年而崩。《尚书》有《君牙》、《囧命》、《吕刑》三篇,皆穆王之事,髦年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没于祇宫。命郊父受敕宪:《穆天子传》卷一载“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郊父,周穆王的大臣。宪,法令也。《尚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33 魏武: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本姓夏侯,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因冒姓曹氏,少举孝廉为郎,起兵讨董卓,击黄巾,迎献帝都许,为大将军,进位丞相,封魏王,夏侯惇(dūn)劝正位,操以周文王自比,子丕篡汉,追尊为武帝,为人多机智,故俗多目奸诈之人为曹操。44 指事: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55 勿:毋也,莫也。禁止之辞。得:贪也。《论语》“戒之在得”。依违:谐和不相乖离。《汉书》“五音六律,依违响昭。”66 晓:以言语启发人。如晓示,晓谕。治要:治术之大要。《宋书》“申述至诚,广询治要。”致治之方法曰治术。77 晋武:晋武帝,晋开国之帝,名炎,司马昭之子。昭殁,嗣为晋王,旋受魏禅,即帝位,都洛阳,大举伐吴,灭之。汉末国内分裂八十馀年,至是始就统一。帝即位之初,颇有俭德,既而渐流于放纵,后父杨骏用事,威权滋甚,灭吴以来,天下无事,大封宗室,使居要地,复尽去州郡之武备,其后遂有八王及五胡十六国之乱。88 备:具也。犹言完全。99 都督:三国时,领兵者谓之都督。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而都督中外诸军及大都督为最重,晋南北朝因之。1010 州牧:古者九州,每州置牧,《尚书·周官》“外有州牧侯伯”。董:督也,正也。《尚书·大禹谟》“董之用威”。司:主也,主其事也。《尚书·周官》“钦乃攸司”。言下属官员。1111 警:戒敕。郡守:秦废封建,置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宋以后郡改为府,故知府亦称郡守。恤(xù)隐:《国语·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怜悯,抚恤。隐,穷困。司马炎有《敕戒郡国计吏》,见《全晋文》卷六。1212 勒:抑,犹言逼迫。牙门:军帐前立大旗也。《后汉书》“拔其牙门”。这里指牙门将士。御卫:护卫统治的官员。御,统治。《尚书·大禹谟》“御众以宽”。1313 训典:《左传》“告之训典”。这里指先王的戒敕文诰。

【译文】

用于告诫的戒敕文书,其实是诏策这种文体中最急迫的一种,《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命郊父接受戒敕的法令,就证实了这个说法。魏武帝曹操曾说,作敕戒文应该使用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语言,不可只探求谐和不相乖离的文句,要晓谕他人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方法。到了晋武帝,就将敕戒完全用于晓告下属群官,如告戒都督掌握军事要领,告戒州牧严格督察下级官吏,戒敕郡守抚恤穷困的百姓,勒令牙门将士护卫其统帅,这些都有先代帝王的戒敕文诰可资借鉴。

【原文】

戒者,慎也11,禹称“戒之用休”22。君父至尊33,在三罔极44。汉高祖之《敕太子》55,东方朔之《戒子》66,亦顾命之作也77。及马援以下88,各贻家戒99。班姬《女戒》1010,足称母师矣1111

【注释】

11 慎:谨也。《尚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22 禹:夏代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禹治水有功受舜禅,国号夏,亦称夏后氏。戒之用休:教戒百姓要和颜悦色。出自《尚书·大禹谟》。休,美善也。《尚书·太甲中》“实万世无疆之休”。33 君:后学称先达曰君。才德出众者称君子。父:父母。至尊:天子。(贾谊文)“履至尊而制六合”。谓居至尊之位也。44 在三:三,谓父、师、君,最尊敬者也。《国语》“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晋书》“据在三之尊,怀所隆之情。”罔极:无穷无尽。极,穷尽。《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极。”55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195年),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率先攻入秦都咸阳,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后迁都长安。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195年在位。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敕太子》:《训故》“《古文苑》载,汉高帝敕太子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66 东方朔:(公元前154-93年),字曼倩,原本姓张,平原羌次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二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戒子》文,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三。77 顾命:天子之遗诏曰顾命,谓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尚书》有《顾命》篇,周成王将崩,召大臣命立康王也。88 马援:东汉茂陵人,字文渊,初依隗嚣(wěiáo),后归光武,隗嚣叛据陇西,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因以破嚣。建武中,拜伏波将军,征交趾,平之,立铜柱以表功。武陵五溪蛮反,援复将兵讨之,时年已八十馀。尝谓宾客曰:“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后果卒于军,封新息侯。有《戒兄子严敦书》,载《后汉书·马援传》。99 贻:遗传。如贻谋,贻训。家戒:犹家训,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1010 班姬:班昭,东汉才女,超妹,字惠姬,適曹世叔,夫亡,和帝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作《女戒》七章,兄因著《汉书》未就死,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1111 母师:人母之师范。言可师法而为模范者为师范。师,效法他人曰师。《孟子》“莫若师文王”。

【译文】

戒,就是谨慎不苟的意思,禹帝称“教戒百姓要和颜悦色”。就像令人尊敬的先达、父母和天子,他们生养、教化的恩德无穷无尽。汉高祖的《敕太子》、东方朔的《戒子》,他们都是行将故去的人留给后人的教戒。到东汉马援之后,名人们纷纷贻训,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班昭的《女戒》,堪称为人之母师法的典范。

【原文】

教者11,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22,故王侯称教33。昔郑弘之守南阳44,条教为后所述55,乃事绪明也66;孔融之守北海77,文教丽而罕施88,乃治体乖也99。若诸葛孔明之详约1010,庾稚恭之明断1111,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则又有命1212。《诗》云“有命自天”1313,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1414,明诏为轻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1515

【注释】

   11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尚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22 契(xiè):虞舜之臣,商之祖,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别作禼(xiè)。敷:布也。《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 五教:五伦之教。(五伦:《孟子》“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3 王侯称教:诸侯大臣告众之词。44 郑弘:字稚卿,泰山刚人。好学明经,通法律政事。曾为南阳太守,著治迹,条教法度,为后所述。见《汉书》卷六十六。55 条教:法令之教。条,法令之属也。如条文。66 事绪:言事物之端绪。事,凡人类所作为所遭逢皆曰事。《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77 孔融:东汉人,孔子二十四世孙,字文举,少有俊才,献帝时为北海相,立学校,表儒术,寻拜大中大夫,值汉室之乱,志在靖难,然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尝自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为曹操所忌,被诛。“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北海:今山东寿光县附近。孔融曾任北海相。88 文教:谓以礼乐法度,化民成俗。《尚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丽:美好。罕施:很少实施。施,设也,用也。《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论语》“施于有政”。99 治体:谓为治之本也。(贾谊文)“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1010 诸葛孔明:诸葛亮,三国蜀相,阳都人,字孔明,隐于隆中,先主三顾始见之,佐先主取荆州,定益州,遂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先主即位,亮为丞相,先主殁,受遗诏辅政,封武乡侯,整官制,修法度,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与魏相攻战者数年,后以疾卒于军,谥忠武。其教令见《全三国文》卷五十八。详:审也;熟究也。谓反复辨别思考之。《尚书·蔡仲之命》“详乃视听”。约:要约;约束。1111 庾稚恭:《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代庾亮镇武昌,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人情翕然,称其才干。”明断:以明确的态度来进行判断。明,明白。断,裁决。《易》“以断天下之疑”。1212 命:教令。大曰命,小曰令。如言诰命。1313 《诗》:《诗经》,书名,诗本里巷歌谣与朝庙乐章。古凡三千篇,孔子删为三百十五篇,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时立于学官者,有齐、鲁、韩三家,后世皆不传,独传毛公之学,故《诗经》别称《毛诗》。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艺文志》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但称毛公,不著其名。郑玄《诗谱》始称大毛公、小毛公。据陆玑《草木虫鱼疏》,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今所传者,即《汉志》之《故训传》,《四库提要》定为毛亨撰。自后汉郑玄为之笺。齐、鲁、韩三家之《诗》遂废,独存《毛诗》,唐有孔颖达疏共四十卷。有命自天:言文王承担上天敕予的使命。《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1414 《周礼》:书名,周公居摄以后所作,拟周室之官制,书成而未实行者,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秦火后,汉河间献王得之山岩屋壁之中,而失《冬官》一篇,因以《考工记》补之。西汉之季,杜子春习《周礼》,能略识其字。光武以后,郑兴、郑众,皆以《周礼》解诂著,郑康成乃集诸儒之说为《周礼注》,注中所引故书,乃初献于秘府之藏本,其民间传写不同者,则为今书。唐贾公彦为之疏,凡四十二卷。师氏诏王:《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掌以媺诏王。”1515 古今之变:前文称“远诏近命”,乃沿袭古制,古者“命为重,诏为轻。”与“今诏重命轻”比较言之,故称古今之异也。

【译文】

   教,就是效法的意思,发号施令让老百姓去遵照执行。虞舜的大臣契颁布五伦之教,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显贵的王侯对老百姓的命令就称作教。过去郑弘在作南阳太守的时候,严格执行条教法度,为后世所称道,是因为他做事条理分明;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以礼乐法度教化百姓,教令写得很美,却很少落实,是由于背离了法治的根本。如诸葛亮的教令,用深思熟虑的措施来加以约束,庾翼的教令,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来进行裁决,他们都是义理得当、言辞公允,十分优美的教令。除教令之外,又有称作命的。《诗经》曾说:“有命自天”。意思是文王治理天下,是秉承了上天赋予的使命。这说明“命”这种文体的地位很高;《周礼》曾说:“师氏诏王”。意思是主管教育的官员诏告周王。这说明“诏”这种文体分量很轻。古人“命重诏轻”,而今人则“诏重命轻”,这就是古今的不同变化。

【原文】

赞曰:皇王施令11,寅严宗诰22。我有丝言33,兆民尹好44

辉音峻举55,鸿风远蹈66。腾义飞辞77,涣其大号88

【注释】

11 皇王:君王。上古有三皇,秦汉以后,称君主曰皇帝。22 寅严:《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意思是,庄重恭谨,以上天的旨意为法度检束自己。(蔡传:“严则庄重,恭则谦抑,寅则钦肃,畏则戒惧。”)宗诰:以之诏告天下。宗,主也。以之为榜样。33 丝言:诏旨,君王之言。参阅前“丝纶”注。44 兆民:众民。《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尹好:天下大治、和谐美好。尹,治也。《左传·定公四年》“以尹天下”。好,美也,善也。《诗》“怀之好音”。55辉音:和光同尘之音。老子《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谓君王之言,不露锋芒,而与尘俗相合也。辉,光也。《后汉书》“虹蜺扬辉”。峻举:言君王之言崇高而正直,天下百姓举而从之。峻,高也;大也。《易林》“嵩高岱宗,峻直且神。”举,起也。《国语》“举而从之”。66鸿风远蹈:帝王诏令的巨大教化作用,犹雨露滋润,和风拂煦,无所不及,亦犹夫子之声教,“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文心雕龙·原道》“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鸿,大也。蹈,践也,实行之言。《宋史》“躬言之,躬蹈之。”77腾义:扩大的意义。腾,升也,凡上升皆曰腾,比喻扩大,增加。与前文纶綍”之义同。飞辞:激扬的文辞,88 涣其大号:《易·涣卦》“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之出而不反者也。言诏策的实施,“其出如,不反若汗。”将对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译文】

   君王发号施令,庄重地秉承上天的旨意诏告天下,老百姓恭谨地遵守法度,以之约束自己的行为。帝王的言论会扩大其影响,具体落实到民众的行动中,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使社会和谐美好。君王之言不露锋芒,而与尘俗相合,崇高而正直的言论,使天下的百姓随声附和。诏策有巨大的教化作用,犹雨露滋润,和风拂煦,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恭敬地实行。帝王之言非同小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动辄载入史册,开口即一言九鼎。不可反回的诏令颁行于天下,必将对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