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囊萤苦读的少年车胤,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时拾史事 2020-05-28
东晋车胤年少时家贫,点不起灯油,夏天晚上就抓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白色丝绢做成的口袋,用这点微光在晚上读书。这就是耳熟能详的车胤囊萤,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等故事并列,都是激励小朋友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的励志典范。
车胤是南平郡人,父亲是郡里的主簿。太守王胡之以能识人闻名,在车胤还是儿童的时候,就曾对车胤父亲说:这孩子以后会大大兴旺你家门户,应该让他专心学习。
那么车胤囊萤苦读,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如王胡之所言?

一、通晓经传的儒学博士

囊萤苦读的故事,不知道本来就是编出来的,还是后人的记叙时发挥了自由想象,细节上不太经得起推敲。萤火虫发出的那点光,用来读书实在是不够亮。就算勉强看得见,书还没读几本,眼睛早高度近视了。何况萤火虫生命周期短,就夏季那有限的十来天出来活动发光,一年中其他大部分日子还是用不上。再说了,既然家里很穷用不起灯油,又怎么会有昂贵的丝绢来做口袋?

不过对此也不用较真,反正车胤学习很勤奋应该是没错了。车胤本来悟性就好,思维又敏捷,努力之下当然大有成果,很快就博学而通晓经传。桓温坐镇荆州时,很看重车胤的才能,起用车胤为掾属,先后任从事、主簿、别驾、征西长史等职务,名声也传到了朝廷。桓温死后,车胤被征召入朝,任中书侍郎。
东晋时门阀政治登峰造极,世家大族把持话语权,普通寒门子弟仕进道路极窄,很难实现阶层跨越。在没有科举考试的年代,以寒门子弟的身份,凭着读书实现学而优则仕,也算是一个奇迹。当时也就车胤和吴隐之两人做到,实在是凤毛麟角。
宁康三年,东晋学术界举办了一场最高规格的讲座,主讲人是晋孝武帝司马曜,内容是《孝经》。孝武帝推崇儒学,亲自出场授课,自然非同小可,助理团队成员必然安排当时的顶级人物。于是尚书仆射谢安陪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伴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车胤则和丹阳尹王混一起负责选取文句。
团队中的诸般事务,选取文句毫无疑问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工作。说是选取文句,恐怕就是帮领导起草的讲稿课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尺度拿捏也不容易。讲得太浅吧,显得皇帝理论水平不高;讲得太深吧,又怕皇帝驾驭不了有失脸面。
东晋对学术水平的评价,其实还真不怎么考虑人物的身份,皇帝参与研讨活动,发表的言论不够水平,同样会招致鄙视。而孝武帝这场讲座,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时论以车胤等人能参与其中为荣耀。如果讲得不好,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反应。毫无疑问,车胤能承担皇帝讲稿的起草整理任务,并且获得好评,理论水平和博学程度在当时应该不作第二人想。
所以后来太学扩招,增加一百名学生,车胤兼任国子博士,也是实至名归的事了。

二、能言善谑的聚会明星

这样的车胤,似乎接近一个古板无趣的学究形象,皓首穷经,白发死章句。然而并不是,恰恰相反,车胤在圈子里极为活跃,是当时聚会、宴饮、游赏等集体活动必不可少的明星人物。

还在桓温幕府的时候,每次安排聚会,桓温必定邀请车胤参加。后来入朝为官,执政的谢安组织集体游赏活动,会专门准备宴席恭候车胤,生怕车胤不来。
两位大佬级别的人物,请客作东为什么如此重视车胤?原因就是大家都反映,车胤要是没有参加,这聚会就不好玩了。
客人不尽兴,主人没面子,中间要是还冷场,那就更加尴尬。桓温一代枭雄,威严有余,亲和不足,大家心怀畏惧,多少有些放不开。谢安以雅量著称,等闲不动喜怒,听到笑话多半还是会面无表情,大家肯定也觉得无趣。这两个人不像王导,有活跃气氛的能力。一个能震动朝野,一个能镇安朝野,却拿一个聚会场面奈何不得,也是有趣。不过这种事情没有办法,勉强为之不但没什么效果,反而更加生硬,那么就只能依靠车胤这样的活跃人物帮忙助兴了。
车胤想必善于搞笑取乐,能讲段子,包袱一个接一个。能接上别的话题,也能自己制造话题,而且情商极高,可以搞得每个人都高高兴兴。有车胤在,场面绝对不会沉闷,觥筹交错,言笑终席,大概就是这样的画面,宾主尽欢而散。
偏偏车胤还长得很帅,史书评价车胤是"风姿美劭",既有相貌,还有风度,漂亮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兼而有之。如果漂亮的女性善于交际称为"交际花",车胤便可称"交际草"了。


三、不畏权贵的正直官员

那么是不是以为车胤八面玲珑,是个能讨大家喜欢的老好人?又错了,车胤敢说敢做,多次惹祸上身,最终也因此丢了性命。

谢安死后,陈郡谢氏逐步退出核心位置。孝武帝却不珍惜回到手中的皇权,委政于其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两个人都嗜酒无度,朝政被搞得很荒唐。司马道子权势越来越大,党羽越来越多,渐渐由引起了孝武帝的不满。
司马道子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依附于司马道子的王国宝投其所好,出面联络朝臣联名推司马道子为丞相,加以特别的待遇。车胤当时是护军将军,名望已经比较高,是王国宝希望参与署名的官员之一。不过车胤却认为王国宝的提议是比照以前周成王给予周公的待遇,司马道子的名望和政绩都还配不上。孝武帝正当年,不是当时未成年的周成王,司马道子也当不了周公。这事如果报上去,一定会让孝武帝不高兴。
于是车胤称病告假,拒绝在王国宝的请示上署名。孝武帝果然大为恼火,对没有参与其事的车胤给予了特别嘉奖。不过这样一来,车胤算是在君相之间明确站队,被司马道子一党记恨上了。
隆安元年,与司马道子不和的王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要求诛杀王国宝。司马道子一党的王绪出主意,建议王国宝假称司马道子的命令杀王珣、车胤,除掉当时时望高的人物,然后挟持皇帝发兵讨伐王恭。王国宝本来已经决定依计行事,召来王珣、车胤后却不敢下手,反而向两人问计,车胤算是逃过一难。
后来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上位,逐步取代司马道子的地位。司马元显其实比嗜酒昏愦的司马道子要能干,可惜也是骄纵妄为。当时车胤已从丹阳尹的职位入朝转任吏部尚书,对司马元显的作为看不惯,便向司马道子告发司马元显的过失,建议奏明朝廷限制其权力。
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虽为父子,但一涉及到权力地位的争斗,同样势同水火。车胤主动介入其中,把自己卷入漩涡。司马元显听到风声,以车胤离间其父子为由,逼迫车胤自杀。
车胤终究还是过于刚直,一再得罪权贵,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躲过了第一次,却终究没有躲过第二次。这样的行事风格,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能在宴会场合周旋四座的"交际草"。
车胤这样看来,王胡之当初的预言只说对了一半。车胤虽然大有成就,官至二千石,爵封县侯,却没有做到保全自身、光大门户。车胤所在的时代,正是东晋日渐衰败的时代。自身过于刚直,又遭逢纷乱时局,命运如此,那也是无可如何了。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简介

手挥五弦:好读史,不求甚解,史海拾贝者一枚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