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青铜器鉴赏

 景德镇的瓷 2020-05-28

商周贵 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以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礼中的沃即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则用来承接弃水,盘与匜配合使用,是贵 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古人的盥洗,比起现在要繁琐得多,不像我们今天为了讲卫生而洗脸和洗手。沃盥还具有一定的仪礼性质,而且盥洗的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的严格。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相传晋国公子重耳流 亡到秦国,秦穆公将女儿怀嬴许配给重耳做妻子,按当时的婚礼新郎入室时,妻子得侍候新郎行洗手礼,然而重耳却不懂洗手的礼节,他洗完手后,不用手巾擦手,而是挥洒手上的水滴。重耳的举动,自然被看成无礼的表现,对此怀嬴十分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惊愕万分,赶紧脱下上衣把自己关在房间表示谢罪。这个故事不仅反映出当时礼仪的严谨,同时也证实了青铜匜是一种盥手注水的礼器。

匜作为一种礼器,在当时社会中,是不可能单独使用的。春秋时期的传统: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匹配。考古发掘表明,青铜匜总是和青铜盘成组配套使用。1980年3月在滕州市城郊公社后荆沟村“居龙腰”遗址一西周残墓中,出土一套作为“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青铜盘、青铜匜,作为出土实物就是解读“沃盥之礼”的历史佐证。

匜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仪礼·士虞礼记》:“淳尸盥,执盘西面,执匜东面,执巾在其北,东面,宗人授巾,南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孔颖达疏:“匜者,盛水器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

春秋青铜匜(图1),通高16.5厘米,长35厘米,器深10厘米,壁厚0.5厘米。前部有宽流,流槽较长且弯曲,口缘较直,深腹圜底,下具四条龙形足,龙首朝下,耸背承托器底。后部龙形鋬从下躬身蜿蜒而上,龙吻衔口沿作探首状,卷尾,体躯有鳞纹,龙首有双角。口沿饰变形兽体纹,腹部饰瓦纹。此匜造型稳健,铸造规整,特别是龙形鋬生动传神,为春秋时期青铜器中的上佳之品。

青铜盘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

春秋青铜盘(图2),通高18.5厘米,口径36.7厘米,盘深7厘米,壁厚0.7厘米。该盘平口折唇,浅腹,对称卷尾兽形附耳,平底,圈足,圈足外铸三个裸 体人形足,以头部和肩部支撑盘身。腹饰窃曲纹一周,耳饰鳞纹,圈足亦饰窃曲纹。与现存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以三裸 体侏儒为足的盘十分相似,在1939年间,山东莒县出土的方形器(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器盖上一男一女裸 体对跪,底下以六人为足,风格与此盘亦极相似。

古人一手拿着这兽形鋬,一手扶着匜身,将水倒入配套使用的青铜盘中。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在家中宴请客人,主人便会倒好洗手水、递上毛巾,这就是典型的古代沃盥之礼遗风。这套盘、匜,不仅形制优美,造型独特,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工艺中先进的铸造技术,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