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早已忘却,阿里成立之初也曾面对生死存亡,其艰难程度与此时被疫情洗劫过的公司并无二致。 1999-2002年,阿里巴巴处于创业阶段,阿里当时的主要业务是B2B跨境电商。不过,和现在的海外购不同,当时的阿里巴巴,主要是帮助中国的中小国际贸易企业把商品卖到海外去。 到2001年时,阿里还没能盈利,但发源于硅谷的互联网泡沫却破裂了,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连锁反应就是投资者们开始捂紧钱袋。 当时阿里巴巴账上只剩下不到700万美元。CFO蔡崇信告诉马云:“如果按之前的模式这样一直走下去,维持半年都是个问题。” 阿里当即陷入“再不盈利,就要把网站拆了”的地步,生死悠关,大势告急。 一、战略收缩,聚焦目标 2002年,马云和时任COO关明生讨论阿里巴巴的全年目标时,关明生提出,要实现全面收支平衡。 马云则表现出一个企业领袖特有的魅力,他给阿里订了个小目标:2002年,阿里巴巴要赚1块钱! 为什么是“赚1块钱”? 销售多卖1块钱很容易,后台节省1块钱也很容易,但全年算账赚1块钱就是盈利!就是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放到今天来看,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依然还在烧钱、不赚钱。 能“年赚1块钱”的口号,就变得极具穿透力。 为了实现目标,也为了保住阿里,马云决定停止扩张、收缩战线,以降低成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在全球大幅度裁员。从杭州到硅谷,关掉部分国外办事处,裁掉所有年薪6位数以上(美元)的员工; 2.采取“广告零预算” 政策,不在推广上花一分钱; 3.出差标准降低,只住三星级宾馆。 阿里巴巴这一次的“壮士断腕”行为,后来被马云称为“回到中国”。 “回到中国”后的阿里巴巴调整了战略,放弃了很多业务,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B2B贸易服务。 马云说:“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都是空话。一个正确的制订战略过程,首先要做正确的事情,再有就是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后边做得越正确,死得越快。” 二、把战略理想, 浓缩成可售卖的产品 马云是“网商”概念的提出者,他相信互联网的未来,也坚信用互联网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但这个想法要落实必须做一个包含这些想法的产品。 没有产品,再好的想法也无法落实,公司也无法把力量集中在一处发力,收入也无从谈起。 于是,两个有着奠基意义的产品先后横空出世。 产品一:中国供应商。 中国供应商,是阿里巴巴的当家产品,带领阿里巴巴走出了创收第一步。 阿里在2000年10月推出的“中国供应商”服务,定价在会员费4万,产品的作用就是要让所有使用它的中国中小企业成为国际供应商,能够为全球各地的人提供商品买卖。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许多产品都以低价在国际上取胜。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产品的供应国,尤其是在小商品发达的江浙一带。 但是,如何让这些产品被海外采购商看中,进而购买,对供应商来讲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大多数小企业主都不懂外语,也不会做外贸; 二是因为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在广交会上进行展位宣传,来赢得外商的注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云推出了“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 他们可以在“中国供应商”这个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以及10张产品图片。 阿里巴巴会根据其种类收录进不同的光盘,去参加国外的一些展会。阿里巴巴扮演的角色是销售的渠道和桥梁,通过线上推广及线下服务促成签单。 中国供应商的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客户展示他们的产品及企业(静态展示、动态展示); 二是收集客户的产品,由阿里巴巴统一带到各种国际展会参展; 三是对基本的应对外商的礼仪和相关知识进行协助辅导。 阿里巴巴在201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财报显示,其国际站营收达到了9.46亿元,来自“中国供应商”会员费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阿里实现盈利目标,“中供”功不可没。 产品二:诚信通。 诚信通,是为阿里赢利的产品,也为阿里赢得了媒体声誉和民心。 2002年3月,阿里又推出了 “诚信通” 产品,帮助企业发布各种产品和买卖信息,并且建立了一套合理规范的商家认证程序,这也是后来阿里信用体系的雏形。 这款定价只有2000多块钱的产品,当时却拥有80万的会员,仅此一项就为阿里贡献了16亿元的收入。 这款产品的推出,缘于当时在通过跟客户交流与调查,阿里巴巴发现87%的客户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于是应势推出了“诚信通”产品。 每位加入诚信通的会员都要进行认证,虽然过程比较烦琐,但马云相信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好的。 事实证明,“诚信通”产品大获成功。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诚信通”成为商人们谈判前的一个身份验证。 虽然并不是不用“诚信通”就不诚信,但如果能用2000块证明自己诚信,何乐不为? 在中国,社会信用最薄弱的,就是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环节,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不诚信”,尤其在商务中如何去确保行为相关方的“诚信”成为了一种急需。 这个时候马云跳出来对媒体说:阿里巴巴推出了一款产品,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网商交易过程中的“不诚信”问题,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这后来成为马云总是在提的商业理念:一个公司要想长久发展,必须为社会解决问题;看一个公司是否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要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 “诚信通”想要解决的就是“不诚信”问题,“赚钱”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从“诚信通”开始,阿里巴巴高举高打,所有的发展,都是“要解决社会问题”。 公众和媒体,当然喜欢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这对于马云提出“广告预算为零”的阿里来说,是免费的、更高维的智慧型品牌推广。 2002年3月,阿里巴巴B2B开始全面收费。 随后,渡过困境的阿里巴巴报出一连串可观的数字:2003年每天收入100万元,2004年每天盈利100万元,2005年每天纳税100万元。 阿里巴巴终于结束了“烧钱”的日子,进入了盈利时代。 由于“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 这套组合拳产品的确立,阿里开始组织大量的人员进行电话销售和线下销售。 后来大家提到阿里的时候都会说到“阿里铁军”就是来源于这个产品的执行文化。 有了明确的产品,剩下的事就清晰了,对于执行层,就一句话:干就对了! 三、找对人才,铁血执行 在2001年阿里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时,马云曾一度过分迷信国际人才。当时的马云觉得,要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那就必须用世界一流的人才。 他曾对自己的创业团队成员直言相告:“你们可以做到中层,但无法胜任高层管理。” 但后来马云发现,那些高薪请来的“海外奇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给力。 曾经有一个营销副总裁找马云谈项目,那位副总裁给他看了下一年度的营销预算。 马云一看大吃一惊,他问那位副总裁:“什么?要1200万美元?我只有500万美元了。”但那位副总裁还是不停地和马云谈策略,谈计划,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现实的种种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马云认识到了这些海外精英存在的问题,他说:“我希望MBA(们)调整自己的期望值,MBA(们)自认为是精英,精英在一起干不了什么事情。 我跟MBA(们)坐在一起,发现他们能用一年的时间讨论谁当CEO,而不是谁去做事。”于是,马云便逐步将当初招聘进来的MBA们“请走”,只留下了不到5%的人在阿里工作。
国际精英的离去,让马云不得不反思他的人才国际化策略。马云发现创业仅仅是依靠海外的精英是不行的,还得培养本土人才。 他说:“我马云就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我可以管理这么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他们为什么不能?他们跟我创业时才20多岁,我请的那么多国外高管,仗打下来都死掉了。 结果回头一看,倒是这帮‘土八路’还拿着大刀往前冲,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成长了,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人成长。”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马云开始注重大力培养内部人才,并开始重视企业人才队伍的自身成长,连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也是以内部培养为主。 马云说:“别人提阿里巴巴是黄埔军校,我们就是要做这个事情,但不要刻意做这个事。” 自此,阿里B2B就涌现出了很多后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界的传奇人才和业绩神话,其中阿里销售铁军是最为传奇的。 连马云都说:“阿里巴巴旗下最剽悍,最具战斗力的销售团队,非中供铁军莫属!” 2001年,阿里单个销售人员的全年业绩也就是3~5万元,做到6万元就可以成为Top sales。 到了2002年,销售业绩开始普遍飞升。在关明生和李琪的倡导下搞了一个“百万俱乐部”,也就是给年业绩过100万的人才以荣光。 8月22日,第一个100万人才诞生,是广东东莞的黄榕光。第二个百万人才也很快就出来了,深圳的王刚,也是后来的著名投资人。第三个百万俱乐部会员是永康的罗建路,业绩做到了220万。 第四个百万会员就是后来有着“阿里销售战神”之称的贺学友。他在2002年业绩是100多万,但是当他2003年成为Top sales时,全年业绩是令人咋舌的630万。也就是与马云对赌跳西湖那一役,一战封神。 前美团COO干嘉伟,当年入职阿里时,也是先在B2B部门做了两个半月的电话销售,他曾在7个月内拿下了6个全国销冠,让马云都感到震惊。 创立了滴滴的程维,进入阿里时也是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第一年完成百万销售业绩,7年时间,从基层销售做到高管。在2011年成了阿里B2B部门中最年轻的区域经理。 正是靠这些实干的销售铁军,生生地把阿里的梦想都“卖”了出去。 在2003年以前,成为销售传奇的都是中国供应商的“直销”英雄们独领风骚。 2003年3月,诚信通的“电话销售”女将开始冲杀了出来,其中一位,就是日后被江湖人称“鬼爷”的吴晨美。 ▲带领团队拿下阿里最高荣誉 TOP王朝(第一排左三:鬼爷) 每一个被称为“爷”的女人,背后都有一段传奇。 吴晨美,一头短发,生为女身,但是干劲一点都不比男人差。她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坚韧,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成体系的电话销售方法,使得业绩很快脱颖而出。 那一年,她签下了1000多个客户,几乎每天都能签2单,成为了阿里电话销售王牌,连升到大区经理,被马云称为“阿里金嗓”。 她带领的团队拿下诚信通最高荣誉——TOP王朝(人均第一)的至高肯定,让其他团队的主管刮目相看,并一度成为阿里巴巴流传的业绩神话。 吴晨美曾总结过一个打动客户的公式: 业绩=技能×客户管理×心态。 何为技能? 一个电话的开场白说完,能不让客户挂电话,就是一项绝活儿。 要知道当年的阿里名气还很小,吴晨美那个时候给客户打电话,开场白说我是阿里巴巴谁谁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对方回一句“我还40大盗呢”,直接把电话挂掉。 也有人听完就笑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在那个时候显得“特别不正经”。在这过程中,吴晨美坚持用自己总结出的开场白去打动客户。 传达“今天打电话,是来帮助你去打开网上生意的大门的。”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传达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专业性。 何为客户管理? 其实客户管理是一个往往被很多销售去忽视掉的事情,或者说现在很多的公司对于销售来讲都不会去关注到这个模块,只会关注打电话。 其实打了那么多的电话之后,客户怎么去做分类?怎么在合适的时间去找对的人说对的话?其实是跟客户管理和整个相关。 吴晨美认为客户管理一半就是你怎么去管理好客户,另外一半是去管理好自己的销售行为,就是让你自己的销售行为一定是在客户合适的时间、对的时间出现,让你的销售行为价值最大化。 何为心态? 在电子商务也处于起步初期,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一通电话,并且去银行把钱转过来,当时签单难于上青天之际,很多人都走了。 但是吴晨美挺了下来,即使总有客户骂她是“骗子”,她也坚持和客户沟通了五次以上。 “如果我是一个骗子,你有见过一个这么坚持的骗子吗,就是为了骗你2000多块钱?” 吴晨美在早年总结出来的电话销售的流程。指导了一批又一批的阿里人,她总结出来的电销技巧,在她离开阿里后也对很多其它行业的电销人员“点石成金”。 马云曾说:“模式是什么?模式是指把成功的经验取出来,放到其他地方也可以拷贝和尝试。” 从创建阿里巴巴到实现盈利,马云奋斗了5年时间,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 但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却可以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踏上知识积累的捷径,快速发展。 电话销售,依然是近80%公司的营收命脉。 实际上,无论卖什么产品,不管是上门销售,还是地面销售,每一个销售都是从打电话开始,都需要先通过电话和客户做好沟通,然后预约上门拜访,见面没有办法当场成交的,也需要在电话上关单。 一套给力的销售技巧,可以帮助电销人员快速冲向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