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密西西比河养育了两个顽皮的孩子,一个叫做汤姆,一个叫做哈克。汤姆桀骜不驯,顽皮乖张,而哈克活泼好动,向往自由生活。汤姆想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而哈克和黑人吉姆想要逃离蓄奴州,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使密西西比河上的景物在作者马克·吐温的笔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马克·吐温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因而,马克·吐温被称作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老舍曾称赞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幽默作家留佳篇 1861年,随着工业革命的传入,美国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战争之初,北方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则演变为了一场消灭奴隶制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北方取得胜利。然而,总统林肯只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这些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仍然受到歧视。 到了1873年,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出版,这部小说主要是讽刺和揭发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资本主义发展引发的投机现象、政治渎职及腐败歪风。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而这部小说就是由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与查·沃纳共同创作,也是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新作发布会上,当记者询问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时,马克·吐温明确地表示:“美国国会议员有一半是傻瓜。”这句话说出来后,国会议员认为这对他们造成了诽谤,要他公开道歉。没想到,马克·吐温竟欣然接受了,隔天就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说:“本人对这次的言论深感抱歉,因为美国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傻瓜。”由此可见,马克·吐温言辞何等的犀利和幽默。 马克·吐温生于1835年,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父亲虽是一名法官,可在当时收入微薄。1839年,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灵感来源。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年幼的马克·吐温便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他在之后历险小说中的主题。在他12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家中十分贫困,马克·吐温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自谋生路。他四处流浪,送过报纸,做过排字工人,还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水手,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也写了一些有趣的小文章。当时,在密西西比河上,水手们有一个行业术语叫做“马克·吐温”,意思是说水有12英尺那么深,轮船可以安全通过。后来他从事文学创作,便以此为笔名。 1852年,他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作为笔名,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密西西比河水手的生活为题材的幽默小品。一年后,他在旧金山结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并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提高了写作本领。1865年,他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闻名全国。之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的小镇为背景的儿童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的许多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1876年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开始创作,直到1884年才出版。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之后,又写下了《王子与贫儿》《傻瓜威尔逊》《贞德传》《赤道旅行记》等。1900年,在离开美国旅居欧洲近十年之后,他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之后,发表了许多时评,其中有抨击帝国主义而颂扬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给在黑暗中的人》,揭露沙俄侵略行径的《沙皇的独白》等。晚年重要著作是由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病逝,被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坛上的一位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优秀作品已成为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马克·吐温在4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几十部短篇小说及其他体裁的大量作品。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大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汤姆哈克大冒险 马克·吐温有四部小说极为著名,被称为“四大名著”,分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和《苦行记》。 1876年,马克·吐温发表了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圣彼得堡小镇上。主人公汤姆天真活泼、敢于探险和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他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但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费恩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后来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汤姆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19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期,美国工业突飞猛进。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不像以前那样温文尔雅,那样有着深厚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南北战争,在摧毁了奴隶制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崩溃过程。正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这部小说也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而它的的姐妹篇便是马克·吐温最为著名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5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因为被自己的醉鬼父亲虐待,因此他趁父亲到镇上去购买木材的机会,逃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途中,他结识了一个潜逃的黑奴吉姆。于是两人结伴而行,想要逃往北方。但是由于他们不认识方向,结果随着竹筏的漂流他们来到了南方。此后,他们又遇到了两个自称“公爵”和“国王”的人,这两个骗子登上哈克贝利的竹筏,把吉姆卖给了汤姆的姨父。随后,哈克贝利找到汤姆,并与汤姆一起联手,救出了吉姆。 这部小说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处于南北战争之前,那时除了政治腐败、教会虚伪诡诈、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它在南部各州十分普遍。作者对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揭露,对受迫害的广大黑人无比同情。吉姆是个忠厚能干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贩卖的厄运,他的不幸命运是广大黑奴悲惨人生的真实写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哈里叶特·斯托笔下的汤姆叔叔那样,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算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小说赞扬了哈克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再者,马克·吐温把美国西部边疆文学传统运用到小说中,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了一部不朽杰作。 方言土语开新风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这也是他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上的最大贡献。在美国建国后的许多年里,作家们几乎都处于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之下,无论是欧文,霍桑或是爱伦·坡,都摆脱不掉英国作家的风格技巧,而马克·吐温的贡献正是“在于他打破了这个局面,用西部地区的群众幽默,充满美国俚语的口语体,特殊的说故事方式闯出一条新路。”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读起来亲切生动,引人入胜。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字里行间充满了正义感。他通过对人物夸张、荒诞的描写,将他所要表现的东西,都无限地扩大化,让人忍俊不禁。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作品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犀利激烈。此外,马克·吐温还是一个颇具幽默感的作家,他将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又有悲天悯人的严肃。马克·吐温自己也说:“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 或许,人们还不知道,马克· 吐温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早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决定撤回全部的留美学生,马克·吐温知道情况后,亲自找前总统格兰德商讨如何挽留之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作为一个强烈的反帝国主义者,马克· 吐温还曾宣称自己是义和团,以此声援发生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也就是在清末,美国文学开始在中国译介和传播。其中,美国诗人朗费罗最经典的诗歌《人生颂》是最早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1901年,林纾翻译了一部《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中国最早的美国小说译作。不过,译介到中国作品最多的美国小说家却是马克·吐温。1905年,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曾刊登过一张马克·吐温中年时期的全身照,“Mark Twain”当时被人译成“麦提安”。1906年,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第70期刊登了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The Californian’Tale的译文,小说题目被译成《山家奇遇》,“Mark Twain”当时被译成“马克多槐音”,这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篇马克·吐温的作品。新文化运动之后,美国的文学作品大量传到了中国。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鹃编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马克·吐温的The Californian’Tale也名列其中,只不过小说用文言文译出,取名为《妻》。小传中把“Mark Twain”首次译成“马克·吐温”,从此这个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1929年,世界书局出版了曾虚白编著的《美国文学ABC》。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作家的著作。该书第十一章专门介绍马克·吐温,特别谈到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说这部小说不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是“从天真而未被世俗恶化的眼睛里,所看出来的人生写实”。1942年,马克·吐温的这部小说由翻译家章铎声译出,取名《顽童流浪记》,也称《孤儿历险记》,儿童文学家陈伯吹为此书写了序言。而马克·吐温的小说在中国的最大的译家是张友松,仅在上世纪5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十种马克·吐温的作品,为中国普及这位美国大文豪作了最大的贡献。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六十多个各种形式的译本,五十多位译者。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成时译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最为流行。 鲁迅曾评价马克·吐温说:“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故了。”马克·吐温以他那种特有的幽默和讽刺讲述着美国的故事,不愧为美国文学的鼻祖。在他笔下,那两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人们无法忘却的经典文学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