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一个妈妈说起这最近和儿子的相处:因为疫情期间,她儿子隔离在另一个城市的奶奶家了,她们两三个月没在一起。 孩子再回来,同事工作又开始忙。这个五一节,是半年来她第一次这么长时间陪孩子。 同事说,她能感觉到孩子特别珍惜跟她在一起的时间,不但一直粘着她,并且,非常在意她的情绪变化。 同事稍有凝神,孩子就会端详着她的脸问:“妈妈你怎么了?”生怕她不高兴。 不但如此,孩子还特别喜欢“讨好”她,吃什么东西,都会冷不丁地塞到她嘴里一点。 有时是一个剥好的鹌鹑蛋,有时是一颗小小的杏仁,有时是一小块水果。 每当妈妈露出微笑,孩子都开心又满足地问:“好吃吧,妈妈?” 看到孩子这样,同事自觉欣慰也有些心疼。 她特别能理解孩子害怕再次跟妈妈分开的担忧,也理解孩子发自内心的那种愿望: “我喜欢妈妈,所以我愿意让妈妈开心。”
可大多数妈妈,意识不到自己常态化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有多重要。 妈妈不快乐, 孩子也不敢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小时候,是要依赖父母生存的,所以,他们对父母,有一种天生的忠诚。 他们不但会忠诚父母的观念,也会忠诚于父母的情绪状态。 我记得小时候班里有个伙伴,一个很活泼的小姑娘。每年,她都会“季节性”的忧郁一大段时间。 她是班里的好学生,可每到那段时间,她上课情绪低落,不积极回答问题,作业懒得交。 下课也不再跟我们玩游戏,总是一个人在座位上发呆,放学时,还总磨磨蹭蹭不回家。 后来才知道,她家兄弟姐妹多,每到春天,都会面临“计划生育罚款。”那时,她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留在老家一人养育她们。 本来孩子就多,经济上捉襟见肘,再有罚款,她母亲就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这个小伙伴,很爱她妈妈,妈妈不开心,家庭氛围凝重,她也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整个人都很消极。 妈妈的情绪状态,就是孩子的晴雨表,妈妈不开心,对孩子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教授,就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起初,妈妈很开心地陪孩子玩,孩子也很高兴;
这个揪心的视频,让我们看到: 孩子很敏感,他们很小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情绪状态了,并且,他们会随着母亲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大一点就会觉得,如果自己开心,那意味着跟母亲不再一致,他们的快乐也不会轻松。 而一个孩子,他宁愿不快乐,也不敢背负背叛父母的压力,独自快乐。 妈妈不快乐, 孩子性格底色也会受影响 网上有一个问题“有个负能量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一个网友讲述了她妈妈的故事: 她妈妈当年被外公逼着嫁给了大她7岁的工程师老爸,得以进了城,并安排了正式工作。 可妈妈对爸爸并不满意,这份恨屋及乌,直到她们姐妹两个出生、长大,都没有缓解。 妈妈既不离婚,也过的不快乐。 虽然妈妈每天也把日子过得很有“声响”,可那种声响是摔摔打打,骂骂咧咧。 她和姐姐从没得到过妈妈一个温暖的怀抱,更不要说看到妈妈时常浮现的笑脸了。 她们姐妹,很小就承包了家里的大部分活,整个童年,过的压抑又沉重。 根本没有犯错不犯错一说,只要妈妈本就阴郁的脸有一丝波澜,她和姐姐就一直揪着心,成天惴惴不安。 做事也更加小心,生怕不顺妈妈的眼,再遭板子打,或被罚跪搓衣板。 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和姐姐成天大气不敢出,即便在学校里,也总是绷着一根弦。 长大后,姐姐变得冷漠难以接近,而她,则变得跟妈妈一样暴躁,很难用细腻温暖的心,去接受一份感情,体会一份爱……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曾说: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孩子的世界很小,妈妈不快乐,孩子身体里也会储藏很多负能量,积郁久了,这些负能量,就是孩子性格的构成。 有的孩子长大后,能觉醒,让自己一点点走出来,而有的孩子,则会带着这种阴郁、沉闷的性格,不开心、压抑的过一辈子。 做妈妈, 责任和自我同样重要 我身边一个妈妈曾抱怨说:“我一干家务就满腹委屈。每天白天,要看老板脸色,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要辅导孩子,感觉生活枯燥无趣”。 我很理解这个妈妈,从世俗的角度看,她就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的“好妈妈”: 要坚持工作,要陪伴孩子,还要周全家庭。 可这样的妈妈,却委唯独屈了自己,她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对生活也说不上真正热爱,那些欣喜的蓬勃的生命力,在责任的重压下,无法在她们心里生根发芽。 这样的妈妈,看似尽职尽责,可其实在精神深处,也给不了孩子更多引领。 《爱的艺术》一书中认为,好的母爱有两点: 一方面,母亲应该对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责任; 另一方面,一个好母亲,能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不是我们不提倡妈妈们尽职尽责,而是我们应该看到,母爱,其实有更厚重的本质。 综艺节目《妈妈咪呀》第五季的总冠军王蕾蕾,是一名盲人模特。 她18岁那年,患上了罕见的视网膜病,24岁时彻底双目失明。 作为一名模特,不能看见舞台,不能看到自己漂亮的礼服,从职业的高光时刻,一下跌倒无尽的黑暗中,这对谁,都是不小的打击。 可王蕾蕾却非常乐观,她在养育孩子的间歇里,记录自己经历的点滴,并请人帮忙整理文字出书成册。 她还借助手机的语音功能,开网店卖化妆品,有了自己的事业。 眼前是黑暗的,但日子却是五彩的。 王蕾蕾说:“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妈妈只是双眼看不见了,但我们还有手有脚,还可以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王蕾蕾的两个儿子,在妈妈的熏陶下,也很乐观、礼貌、得体。 试想,如果王蕾蕾没有在精神上取悦自己,全盲的她,又有多大余力,带孩子精神上的成长? 没有谁的日子,总是一帆风顺,也没有谁天生乐观。 一个妈妈的最佳状态,是妈妈爱自己,爱生活,那份爱满溢出来,滋养到孩子,让孩子深深感受到: 生活很美好,有希望,也有动力,让人神往。 懂得取舍的妈妈, 更能双赢 记得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 “你的孩子,十年没有吃过妈妈亲手做的菜,他们的幸福感怎么样?” 杨澜说: “我的孩子有一个不会做饭的妈妈。
是的,做妈妈,养育责任,生活压力,已经够繁重,我们不必处处苛求完美。 养育孩子的责任重要,妈妈取悦自己,也很重要,如果真的没那么多精力,就要学会适当取舍。 每天留点自己的私人时间,保留一点自己的爱好,多爱自己一些,让自己发自内心快乐起来。 一个有自我,爱自己,散发着蓬勃生命力的妈妈,是家庭里需要的,更是孩子乐意看到的。 而一个快乐的妈妈,能让家庭有温度,能让孩子有希望,也能让自己在放松的心态中,去追求自己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