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发现 |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周公之琴舞》

 玲玲韩 2020-06-02

在中国现存的传世文献中,最早有琴的记录的,无疑是产生于距今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年间的《诗经》,其年代在西周初到春秋末年的这段历史中。《诗经》中有描述琴的内容的诗篇共八首,分属《小雅》四首和《国风》四首。《小雅》和《国风》中作品产生和收集的年代,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当从西周晚期开始,因而,《诗经》记载的琴的历史显然不会超过两千八百年前。

因此,著名琴家李祥霆先生在其琴学专著《古琴综议》中论述道:“到了近现代,对于古琴的产生年代,学者们多已持审慎的态度,通常仅以《诗经》中明确呈现有‘琴’字为依据,而讲琴的历史有两千五百多年”。这个年代显然是以《诗经》成书年代的下限作为依据的,这一论据体现了作为学术的严谨是值得称道的。在此论基础上,李祥霆老师又作了必要的推理:“如果以琴的产生必定早于被收录于《诗经》中的诗的成诗年代及《诗经》的成书年代来推定,则可以说琴的历史近三千年”。

之所以以《诗经》作为依据,是因为《诗经》中作品的产生的年代最为可靠,最早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距今三千年稍出头,最晚于春秋末年至孔子编纂成书,距今两千五百年,根据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孔子在编《诗经》时,还做了删改的工作。

可以和《诗经》相提并论的典籍《尚书》,是记录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的文献汇编。《尚书》中所记录的事件年代大都早于《诗经》中诗产生的年代,但周初以前的内容,除少数学者认为是在殷商时期已被记录成文外,研究者中,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西周中期以后的史官根据口传所记。其中对于尧舜时期的记载可以肯定属传说性质,并不可靠,这些事件被记录的年代,有人考证为当晚至春秋甚至战国时代。总之,《尚书》中各个时期的内容被记录成书的年代,学术界的说法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这点,不如《诗经》统一。所以对《尚书·益稷》篇中关于“琴”的记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这段文字,是不能作为有关琴的最早的记载来看待的。

笔者因对古代文献感兴趣,业余时间时常关心翻阅这方面的内容,于一年前无意中接触到一本研究清华大学藏出土战国竹简的书籍,其中有一篇关于《周公之琴舞》的研究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脑子中印象很深的是周公早年助武王伐纣,使周取得天下,武王去世后辅助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局势安定后又制作礼乐,奠定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基础。出土文献的标题中出现周公和琴,莫非是关于周初周公时代有关琴的记载?经阅读文章和其他资料及文献,可以肯定这是出土文献中出现的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年代为三千年前的周初,比《诗经》和《尚书》中记录的年代都要早。以此为依据,则古琴有三千年历史的观点,也就由推测而可以成为公认的信史。

图片:清华简 《周公之琴舞》竹简局部

清华大学于2008年入藏的战国时期竹简,是一批抄写于战国中期以前的先秦文献,其真实性经各方面考证是毋庸置疑的,大多为经、史、诗类文献。其中绝大多部分是传世文献中看不到的佚文,小部分则在今天的传世文献中还存在。

《周公之琴舞》为“诗”类文献,共有竹简十七枚,每枚竹简后面都写有篇名。其内容为周公和成王所写的颂诗十篇。其中周公一篇,前面有小序“周公作多士儆毖,琴舞九絉”,接下来是成王诗九篇,诗前面也有小序文“成公作儆毖,琴舞九絉”。

首先,有一个问题,《周公之琴舞》这首作品会不会是后代假托周公和成王所作,对此,专家们在传世的《诗经》文本中找到了答案。在《诗经·周颂》中有一篇作品《敬之》和《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一篇内容基本相似。

图片:《周公之琴舞》与《诗经·周颂·敬之》对比

可以看出,《敬之》这篇颂诗和《周公之琴舞》中的成王之诗的第一篇是一致的,其中诗句的文字有所不同,是因在长期的传抄过程中有衍变和增删的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两者结构有所不同。传世本中没有“元納啟曰”、“乱曰”这种标示音乐结构的文字,是因为传世《诗经》属于诗家传本,更多注重诗的文字意义。对于“啟”、“乱”一类的音乐结构的提示,也就删去了。《周公之琴舞》中乐家传诗的结构形式,我们可以在孔子论语中找到相应的证据,《论语·泰伯》云:“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所说的礼乐表演中的“始”、“乱”的音乐结构和《周公之琴舞》中的“啟”、“乱”,无疑具有一致性,这种结构可以说是礼乐、雅乐的音乐结构特点。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肯定《敬之》这篇现存于传世本《诗经》中的颂诗就是出土诗类文献《周公之琴舞》中的一篇。《周公之琴舞》中有周公之诗一篇和成王之诗九篇,而《诗经》中只存一篇,实际上是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孔子“删诗三千”“去其重者”的记载,是有依据的。

关于出土文献《周公之琴舞》的研究,古文献学家主要关心其释义,其文本结构及完整性,其对于礼乐认知的意义,其对当时时代的反映等,对于我们琴人所重视的“琴舞”二字的记载,却没有过多的考证和论述,他们并没有“这是关于琴的最早记载”的想法。

据《周礼·春官宗伯》:“凡乐……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於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周礼礼乐中的“九德”、“九变”的结构形式是最高的礼乐形式,《周公之琴舞》中“九絉”的结构也是这一形式特征,从《周公之琴舞》的作者为周公和成王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周公之琴舞》这一礼乐表演被冠以“琴舞”之名,也证明了这种有乐、有歌、有舞的形式,是当时最高的礼乐表现形式。说明周代重大的礼乐表演中,琴是其中的主要乐器,“琴舞”的命名在这里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因此,通过对《周公之琴舞》文本进行研究,可以和传世文献建立起可靠的对应关系,而其中对琴的记载也无疑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周初。

作者:倪诗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