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典籍,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带着历史的尘烟,细数着过往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这些名胜古迹中,“万里长城”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人类奇迹。 因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写下了许多有关万里长城的名篇佳句,诸如“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等。在所有这些描写长城的名句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无疑是最出名的,可以说享誉中外。 那么,这个名句出自何处呢?出自一代伟人毛主席的经典词作《清平乐 六盘山》。整首词最是豪迈自信,仅用这短短7字,便道尽大丈夫该有的气概。全词如下:
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领导才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词人。一路走来,他不仅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性的胜利,还用他的热情和豪迈,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经典词作,让后人充分领略了一位革命领袖的别样风采。 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革命早期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作,最是豪迈自信。1935年9月中旬,在毛主席正确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10月7日,红军又在宁夏六盘山击败了反动派的骑兵团。而后,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在翻越六盘山时,词人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清平乐》。 整首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就像一份革命者的宣言书,充满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信、豪迈、热情。上阕情景交融,寥寥数语,便概括了革命者所走过的艰辛进程。首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词人站在六盘山顶时的所见。时值深秋,天空高远,云层疏淡,一行南飞的大雁不禁勾起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思念。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词人远离故土,经受了重重磨难。现在,为了革命的前途,又不得不离开刚刚建立不久的南方革命根据地。一个“望断”,道尽多少不舍与无奈。紧接着,词人话锋一转,豪情万丈地说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这一句十分豪迈自信,很好地体现了一代伟人的精神气质。词人没有沉浸在思念中,而是豪情万丈地说:我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有两万里,前面将再没有什么崇山峻岭了,我们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本是表达红军队伍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味妥协,致使大片国土沦丧。而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历经重重包围,坚持北上抗日。这份救国的决心就像万里长城一样牢固,永不改变。对词人而言,在民族危难时刻,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才是大丈夫该有的气概。 下阕转而描写六盘山的景象。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词人居高临下,放眼四周,只见座座高峰上都飘扬着鲜艳的旗帜。这些旗帜在狂劲的西风中舒展飘扬,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是革命信仰的力量,是革命党人坚持的力量。一个“漫卷”,寓示了革命力量的依旧强健,革命的火种必将熊熊燃烧。 词作结尾,“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紧接上句,进一步表现词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词人手持“长缨”,没有一丝的疲乏与困顿,依旧充满激情。他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一样,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号角吹响,上阵杀敌,早日赶走贼寇。“何时”二字,足见出词人此时十分渴望赶到抗日前线,为国杀敌。 整首词意境开阔,慷慨豪迈,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称得上是一篇名词佳作。它从诞生之初就广为流传,被人们传唱至今。其中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享誉中外,成了很多外国友人参观万里长城时必说的一句名言,堪称绝唱。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