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膏山探幽

 王清茗 2020-06-02

遇到赵云居士,是在石膏山灵沁古道旁的天竺寺内。时值饭点,又日高人渴,索性就在寺内停驻,任由赵云居士去准备斋饭。


赵云居士(图片源于网络)

灵沁古道穿石膏山而过,西连灵石,东接沁源,早先宽不过一尺,蜿蜒而走,谷底山峰任意盘旋,又有天衢奎垣的石刻和乾隆年间的碑记,不由得萌发“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的诗意,或者“深山藏古寺”的佛心。

但探访古寺,需要登临石膏山的3600级台阶,善男子信女人一步一叩首蹒跚而上,游人则可乘性而来尽兴而去。这里有春的娇媚,夏的繁华,冬的素雅,随你镌刻在记忆的深处。只是秋天不忍轻易离去,因为层林尽染的红叶让人知道这里还是红尘而非九霄,任何一个被城市雾霾蒙尘的心都会重新变得晶莹,哪怕心静如水的人都会因云山中的那片明媚而感动。

明末清初傅山就是这样的人。作为当时北方的儒学领袖和反清义士,生平阅尽名山大川无数,却独爱石膏山这里红叶霞飞的中秋二月花。“山林埜趣”成为他给石膏山的注解,同时更将他集毕生思想精华的著作命名为《霜红龛集》传世后人,而他又自号“朱衣道人”。史上如此爱惜红色的男子,可能唯有傅山了。于是石膏山就与傅山结缘,为山西中部最灿烂的一颗霞光四射的红色宝石再增添灵性的光芒。

山随路转,就在灵沁古道迈进白云深处的时候,天竺寺的经声佛火便隐隐传来,这也是傅山隐居之地。不知道傅山当时是何心情从积满红叶的古道中拾级而上的,但终究这个老人脱离了世俗,在此传业授课、著书立说。

天竺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六百余年来香火不断。如今的天竺寺佛塑金身,蓬荜生辉。因登山而大汗淋漓的游客至此瞬间便成为香客顶礼膜拜,许愿祈福的红幡随风飘逸,到也与满山红叶相映成趣。

石膏山地处太岳山脉北段,集合了山岳雄姿的所有优点:岩峭洞邃,群山环抱,奇峰耸翠,深涧幽鸣。只是“石膏山”这样的称谓让人觉得太入凡尘,甚至俗不可耐。好在便于记忆,许多游客被风景所吸引,名字的高雅与粗俗就放置在一边了。

饭菜准备得很快。原以为深山老林中又是寺院,不会有珍馐美味,不料四盘素菜却让人吃惊不已,油炸的金黄玉米、清炒的嫩白竹笋、水煮的碧绿山菜,就连水饺都是五色斑斓,不仅营养丰富,光色彩搭配就让人赏心悦目,不忍下箸。
赵云居士快人快语,她说尝遍了石膏山大山深处的花花草草,晚上青灯苦修白天就采摘庖厨,游客乐山乐水,而她却在锅碗瓢盆间拿出一道道餐桌上的艺术品。她说很多媒体对她进行过采访,也有人希望她下山做商业性指导,都被她拒绝。她在天竺寺的饭菜免费,游客能否饱口福,一切随缘。


赵云居士用各种山果、植物汁和面做的水饺,好多人慕名而来吃她做的斋饭(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随缘道尽了佛家真谛。恰如登山的选择,3600级台阶和缆车疏通同归,沿途景色却是不同。但爬上3600级台阶却需要勇气和汗水。大部分游客选择了索道,凌空飞驰,换一种角度去观赏红雨随心、如波似浪的美景。可惜他们看不到沿途奇趣风景和自然变化。唯有拾阶而上的游客,才能在步步登高中感受石膏山的另一种别致和精巧。

石膏山的山腰上,有数个天然形成的岩洞和溶洞,打开了向大山深处探秘的捷径,原来被沙土和植被包裹的山石是乳色半透明的,混沌初开又雅致玲珑。古人不解石灰岩层渗水形成钟乳石之谜,致有“膏山活石”之说,并演绎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归真的传说。

石膏山原意如此,恰如天竺寺嵌入岩洞之间,重檐之上有石崖遮风挡雨,自然与人工浑然天成,红妆素裹成就了历史上浩浩荡荡的佛家道场,也为傅山一心向明的志节提供了绝佳的寄居场所,因为心同此山,山映此心。

光阴荏苒,唯独红叶依然,只是天竺寺的寄居者换成了赵云居士。她拈清香,观自在,怡然自得又怡然自乐。或许3600级台阶她走了几百遍、几千遍,毫无厌倦地反复上下。乘坐缆车的游客们或许连台阶都未看清就置于红尘之上,红叶的壮观又让他们如醉如痴地享受。但石膏山的深处却是纤尘不染,宛如傅山的坚守,宛如赵云的淡然,尽管游人如织,使它还能保持千年不变的静谧和纯粹的内心。

如您有山西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等相关图片和文章,或者精美散文、旅游评论、旅游理论探索、建设等方面的稿件,请不吝赐稿。

“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感谢您的参与。

请支持“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原创内容,感谢打赏和扩散。

如果“行走山西”无意中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名誉,请第一时间告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