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斋,这个中华老字号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一直保持着自开宗立派以来260多年的传统工艺、传统风味,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如同北京人信得过全聚德、天津人离不开狗不理一样,太原人对六味斋情有独钟。每当钟鸣鼎食,六味斋的酱肉始终是太原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为什么太原人对六味斋如此钟爱?因为他们吃的是这个老字号品牌,吃的是这个老字号的手艺,吃的是这个老字号的传统风味。用太原人的话说:“我们爱吃的就是这个味!” 六味斋,这个中华老字号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一直保持着自开宗立派以来260多年的传统工艺、传统风味,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六味斋虽然在山西太原,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北京,它是国内食品行业现存为数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之一。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两名举子:一为鲁人,一为晋人,在京赶考名落孙山,盘缠所剩无几。二人搭伙,在北京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名为天福号。一天夜里,两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对饮过量,随之呼呼大睡。一觉醒来,肉已塌烂于锅中,只好将肉起出锅来放到盘中放凉后出售。但是看看锅中已成浓汁的肉汤,弃之又觉得可惜。于是,他们便将肉汁涂到肉上一并出售。谁知歪打正着,人们食后反觉肉质香嫩烂熟,味道更加鲜美,一传十、十传百,顾客盈门,生意火爆。从此,两人便把这种煮肉的方法沿袭下来,酱肉由此而生。后来,天福号最负盛名的酱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遂成为御用贡品。到慈禧太后时,这位“老佛爷”为经常吃到鲜美的酱肘子,赐给送肘人一枚腰牌,作为进宫的通行证。由此,天福号的酱肘子身价倍增。 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天福号在山西太原设立分号。起号名时,开店的掌柜和伙计们确也费了一番思量。一个说,凡是吃的东西,一般有酸、甜、苦、辣、咸,也就五味俱全了。另一个说:“肉没有香味,还有甚吃头?咱们给它来个五味俱全再加一个‘香’味,这不就是‘六味’嘛!”此时,一个有点儿文化的伙计给“六味”后面加上一个雅气的“斋”字,便成了“六味斋”。于是,“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的字号由此而生,誉满京师的宫廷贡品天福号酱肘子到太原落户,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解放前夕,天福号在全国各地的分号纷纷倒闭,惟有太原的六味斋以其“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誉留存下来。此时,店员只有4人,店面仅2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六味斋生产经营稍有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六味斋正式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发展为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产品逐步为人们喜爱,成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必需品。“文革”10年期间,六味斋也遭受摧残,老字号牌被当做“四旧”横扫,店名改为太原酱肉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地方名优特产品又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六味斋的老字号得以恢复,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阎继红出任六味斋现代掌门人后,大胆改革,果断决策,使企业的档次不断提升,形象不断改观。1997年,六味斋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企业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纵观六味斋历史,起初姓“私”,而后姓“公”,今日姓“众”,经历了三个社会、三个时代、三种体制,跨越了四个世纪近300年,几经波折,历尽沧桑,但老字号的光华始终未泯,而且越来越熠熠生辉。 上世纪80年代初,为取信于民挂牌服务,不计名利,任劳任怨,成为六味斋诚实守信的代名词。1982年,也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的前一天,太原市最佳营业员李丽在柜台前挂出一面镜框,上面写道“向您保证:三号营业员李丽不开后门,不缺斤短两,本人如有违反,甘愿受罚,请广大顾客监督。”李丽这种带头抵制不正之风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一场学李丽,树新风的活动在全市财贸系统迅速展开,继而把太原市乃至全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国每一个商业角落都开展了学李丽挂牌服务活动,全国的各大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做了公开报道。1982年10月,当时的太原市委第一书记李修仁约法三章,并且身体厉行,带头挂牌学李丽,带头端正党风。 【一七三八年】山东人刘凤翔与山西太原酱肘花传人刘德山在北京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专营熟肉制品的店铺。起源于唐代的历史名吃太原酱肘花落户京师,当时称为酱肘子。 乾隆年间,酱肘子即成为宫廷贡品。 【清光绪年间】酱肘子成为慈禧太后的每餐必需品,获赐一块能够自由出入大内宫廷的“腰牌”。 【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北京后,当时的店掌柜盛荣广带领三个小徒弟来到太原开店,当时的店址位于太原市达达巷17号,名为“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太原酱肘花从此“重归故里”。 【一九四零年】迁址至繁华的商业区桥头街1号(现为柳 巷134号)经营面积扩大为40多平方米人员增至8人。解放前夕,战火连年,百业凋敝。“六味斋”以其“六味誉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誉留存下来,延续至今。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更名为“六味斋酱肉店”。经营方式依然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三年后,加工部自六味斋酱肉店迁至半坡东街49号;七十年代初,加工部又迁至新建路47号。 【一九六三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投资在六味斋酱肉店原址改造新建3层楼房,一层专营六味斋熟肉制品,经营面积 150平方米;二层为酒馆建设期间,六味斋酱肉店迁至西羊市兴隆街口。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六味斋”店名当作“四旧”被“横扫”,当时的太原市市长岳维藩亲自更名为“太原酱肉店”。但消费者对六味斋产品的喜爱丝毫为减。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六味斋”店名得以恢复。六味斋酱肉店内又是一派繁荣景象。 【一九八一年】六味斋酱肉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 【一九八二年】六味斋酱肉店营业员李丽挂出“三号营业 员李丽不开后门,不缺斤短两,请顾客监督”的牌子,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一个“学李丽、树新风”的活动在太原市和山西省迅速展开。同年,六味斋酱肘花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获得地方熟肉制品的最高荣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