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诗文 | 龙门传奇背后,不能让君王死社稷的于谦,只好被君王杀死

 王清茗 2020-06-03

公元1457年,明景泰八年,又称天顺元年,朝廷重犯于冕被发配到山西绛州龙门遭受苦役。令人吃惊的是,作为朝廷钦犯,于冕在当地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刁难,甚至有闲暇的时光去整理父亲的遗作,而被外界极度妖魔化的锦衣卫,也居然对他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

于冕是被父亲的罪名所牵连。宦海浮沉,是于冕所能预料的,但父亲突遭厄运凌迟致死,却是于冕所不能接受的。在龙门漫长而痛苦的几年内,他一直上疏朝廷,为父伸冤。当年未出正月,在西湖畔他家那处勉强可以成为“官宦之宅”的破屋中,突然闯进来一帮气势汹汹的锦衣卫,手持上谕抄家问罪。

于宅本来家徒四壁,除了书稿没有什么可值钱的东西,唯独中堂大门紧锁。让锦衣卫遗憾的是,破门而入的中堂内,除了皇帝赏赐的玺书、袍铠、冠带,依旧一无所有。或许是锦衣卫为这位大臣清廉所感动,放弃了对于冕的追杀。

于冕的父亲就是世人熟知的于谦,他的那首《石灰吟》妇孺皆知。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与《石灰吟》相应的,于谦还有一首煤炭吟:

咏炭煤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是于谦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后,巡抚河南、山西时所做。在山西、河南这里两个地方,就耗费了于谦19年的心血,整整占去了他生命的三分之一。

山西十年九旱,河南十年九涝,19年间于谦就是在两地往来反复。在当时的生产力下,涝灾尚可预防,但旱灾就不是人力所为的情况下,可想治理艰难。于谦理晋期间,又恰逢山西年景歉收,千里饿殍下,于谦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希望上天用对他身体的惩罚换取甘霖普降。

入春狂风大作加以久无雨雪因以自咎
明·于谦

巡抚失政固予罪,窃禄偷安心独愧。
愿移灾咎及予躬,免使苍生受憔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看来,是丝毫不能损毁的,更何况深文大义的于谦?在于谦身上,丝毫看不到官场作秀的痕迹,于谦只想在与天地抗争中,完成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归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山西的治理,自然不比金戈铁马的敌我交战要汗快淋漓,却需要俯首甘为,需要万事亲躬,与马上得天下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段时光应该是他宦途最为稳定和相对安逸的时期,远比朝廷的勾心斗角要舒适和畅意得多。明清之际的官场苦于人情世故,在外做官的要给京官送礼,求得皇帝身边有美言,好图更大的功名利禄。而唯独于谦偏偏不谙此道,回京述职多是两袖清风朝天而去,庙堂之上唯此人独来独往。

这是一条孤寂而艰险的道路,于谦一生都在走这条险路。年少时候他参加科举考试,才华横溢的状元卷却被主考官降为三甲末名,与名落孙山仅一步之遥,只因不愿意贿赂考官。出仕之后,一匹瘦马、一蓑布衣,便是为官体面,以至于随从都抱怨其坏了官场规榘。但其治下山西却一改颓势变得一片繁华,以至于于谦自己在奏折中都高兴地说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人求蕴藉雅素外
道在优游汲古中

如今,于谦所撰的这幅对联还挂在太原的晋祠,或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于谦清白留人间的朴素和率真的方向。北宋以来,士大夫的“大历名节”被统治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培养,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克己慎独为内敛、经世致用为外延的儒学精神,如同巨大根系派生出的枝蔓,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维系着王朝命脉。

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于谦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华发苍颜,特立独行和倔强的性格,使他在后来北京保卫战中以及后续稳定朝纲政治斗争中,占据了先天的心理优势,毫无介意官场顾虑,倒也完全符合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人生追求以及“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官目标。

卓越的地方管理才能、高超的中央集权领导能力和强硬果敢的外交才华,使其在晚年朝廷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利。后人很难界定他是文臣还是武将。与治晋治豫不同的是,于谦面对外敌入侵的果敢与自信,超越着当朝任何一位愿意马革裹尸的将军。

位高权重下,自然朝廷中少不了逢迎之人,有人推荐于冕做官,但被他严词拒绝,并将于冕遣回老家侍奉老母,而在京城的他却独善其身,妻子故去多年也未再续弦,一切非本分的奢望都与己无关,在内忧外患的景泰年间,他心中就是社稷与百姓。

作为士大夫来讲,于谦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士大夫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大明朝来说,于谦的存在,为阉党与贪墨横行的官场带来一股清流和中兴之望,以至于代宗景泰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天下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位忠臣,一位干臣:一方面需要御侮强敌,重整河山,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朝廷内部的种种纷争和利益平衡(党争)。

忧国忧民,但于谦恰恰忽视了忧其君,忽略了最根本的权利——皇权,甚至忘记天无二日的古训,在步步惊心的宫斗中,一步步把自己逼上死路。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晚上,本是灯火辉煌的时刻,不料月黑风高。被幽禁的宣宗朱祁镇被夺门而入、满身甲胄的武士所惊吓。

起初他以为是代宗要对其下毒手,哪知这帮将士倒头就拜山呼万岁。第二天早朝,群臣们叩拜后才发现,龙须宝座上已经易主,代宗暴病驭天。

这一段历史,被称为“夺门之变”。英宗是于谦用身家性命和身后名节,从瓦剌军中“赌”回来的,本来于英宗有恩,但因为拥护代宗继位,与英宗又势如水火,自然“谋逆”罪名成立,皇帝龙颜震怒下,万事皆空了。

不能否认,假若换个方式和位置,在朱仙镇,于谦就是岳武穆;在元大都,于谦就是文天祥;在崖山,于谦就是陆秀夫。可惜历史不给他这样以死殉国的机会,甚至开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所有愿望都满足之后,给他灭顶之灾。一切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于谦死后,于冕的故事被人不断演义,直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中还经常提及。十年前风靡一时的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就是以此为原型展开的,似乎印证着于谦的另一首诗: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明·于谦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于谦死后八年,英宗崩,继任者明宪宗成化皇帝为其平反昭雪。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于冕整理其诗作,成《于忠肃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