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孔子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孔子对《易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邵雍说,老子得易之体,孔子得易之用。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地去读《道德经》《论语》和《周易》,很多人都跟着宋人的说法走了。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不是简单的体用关系,而是邵雍为了推崇《周易》而把两位先贤的学术理论归于一个源头。 “易道同源”这个命题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周口人的介绍,伏羲是他们淮阳人,老子也是他们淮阳人,因此伏羲开创的易学和老子开创的道学都出自淮阳。但这只是地域上是观念,伏羲是否确有其人这在历史学中都还是个很大的争议问题,或者说伏羲是个族群,有好几代人都叫伏羲,到底是哪个伏羲创造了八卦呢?根据传说介绍伏羲的母亲是华胥国人,是属于陕西的。 我们根据唐尧、大禹的事迹基本上可以确定上古的民族都是流动的,碰上大水、瘟疫或者干旱什么的,族人拖家带口的都走了。唐尧监督太原,后来迁到临汾。大禹据说是在山西夏县、河南禹州都建立过都城。到了商代依然是频繁迁都,真正稳定下来应该是西周农业生产技术稳定了之后的事情了。 由这些史料我们大概可以推知,比五帝更早的三皇时代,不会好到哪里去。伏羲一族也应该是多次迁徙的,以至于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祭祀伏羲,认为自己是伏羲后人,这是迁徙途中不一部分就地扎根人的后来,他们有着共同的先祖,因此祭祀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对于古代的地域之争,其本质上争的是旅游资源,比如老子故里之争,鹿邑和涡阳是为了1990年100多万美金的投资而引起的。 从孔子的生平事迹来看,儒学和易经的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孔子47岁才开始读易,韦编三绝,到了50岁感慨到,这本书太难了,还得再用几年时间来学习。但是在此之前,孔子已经完成了诗书礼乐四经的修订工作,从36岁想要当官没当上开始到47岁,这些年孔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51岁开始做官,54岁堕三都得罪权贵开始颠沛流离于列国。 孔子五十而学易经,但是儒学在30岁左右就形成了,而且当时孔子还小有名气,孔子生儿子鲁国国君派人送来了鲤鱼。要说《周易》影响孔子的儒学,完全是倒果为因。邵雍的说法是完全背离历史事实的,既不符合儒学发展史,又不符合孔子的生平经历。完全是生拉硬拽的把孔子、老子的学说归于《易学》体系之下。易学对孔子的影响,远不如孔子对易学的影响那么大。 对于《周易》孔子学的并不是很明白,从他的感慨可以看出来,从晚年的思想也能推论出来。孔子的感慨或许是因为做官之后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专门研究学问了。不像之前,除了教书就是修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学问。老年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也就是说,读易经,没有对儒学带来理论上的改变,71岁修编完《鲁春秋》后,第二年去世。 鲁春秋和四经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并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没有重要的观念转变。但是由于孔子读过周易,后来的儒生才把《周易》当一回事来研究,《易传》的成书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大约懂从战国到西汉初年经历四百年时间。最早提出“六经”概念的是庄子的天下篇,比庄子略早的孟子并没有提过儒家有六经这么一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