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家长们买上千万的高价学位房, 买的到底是什么? 文/晏凌羊 1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我感觉中国的父母们真是太焦虑了。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竭尽全力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学区房,就是父母们的一个焦虑点。 2017年年初,某家长以530万的价格购买了11.4平米的一个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屋子。该房位于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外表破旧不堪。 为了能让孩子就读北京实验二小,家长支付了每平米46万的单价,创下了学区房单价的记录。 ▲传说中北京文昌胡同学区房,34万元1平方米,仅能放下一张床。 曾经,成都某小区业主为争夺教育资源,联合片区内另外两个小区的业主,抵制“年收入50万以下,无金钱也无权利”的低素质楼盘业主孩子与自己孩子同校。 那封公开信甚至直言:“孩子的素质和成就就是用钱堆出来的……即便你满腹经纶,但如果你的收入还比不上农民工,那你的娃儿很大可能还不如农民工的娃儿有素质。” 这个帖子一出来,舆论哗然,俨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出身歧视时代又回归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家长们要这么热衷于买学位房? 因为大家都在担心阶层下滑,担心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沦为刀俎们的鱼肉。 很多时候,家长们也未必就是冲着高升学率去的。大多时候,他们看重的,是“学风”。 大概率上,好的学校大多位于富人区附近,学生基本上都是附近中上阶级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在父母的护航下,不甘落后、热爱学习。 这一点,在国外也是如此。 穷人区的家长们疲于奔命,每天忙完工作就没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因此,孩子们大多难以养成好习惯,甚至打架斗殴、拉帮结伙,无心向学。 人们买高价学位房,买的正是这样的“学风”,而“高价”二字,又淘汰了大部分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家庭。 那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家长,又通过孩子和学校这根纽带,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式的“圈层”。 大家在这个圈子里互通有无,实现财富、权力、人脉资源等的交易互换和强强联合,远远把屌丝阶层甩到了后面、甩出了圈外。 2 我身边很多朋友,当真是为了孩子咬着牙买了学位房。 原先他们在远郊住大房子住得好好的,但为了孩子能入读好一点的小学,一咬牙、一跺脚,把远郊又新又大的房子卖了,置换了市中心靠近“好学校”的“老破小”。
“老破小”大多楼龄久、设施陈旧、车位紧张,关键是离学校也不近,孩子上学有时候还得早起坐公交,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把房子换到名校附近了。 几年前我换房子时,也考虑过顶级名校附近的房子来着,但我去看了一圈之后,还是打了退堂鼓。 要我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换一套价格昂贵、面积又小的学位房,我心底里是不大乐意的。 我当时考虑问题的思维很简单:家里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而空间小了之后,人和人之间的摩擦会增大,家庭氛围可能也会变差。 这种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又会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心情。我觉得,相比好学校,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可能对孩子更重要。 我之所以说,空间小了之后,家人之间的摩擦会增大,不是没有根据的。 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空间需求的欲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大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时,他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反之他就会感到焦躁不安,甚至空间范围受到侵犯时会产生暴力冲突。 人类也有属地意识,需要跟他人(包括家人)保持安全距离。长期居住在狭小而拥挤的空间里,心情容易变烦躁,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会变多。 以我的一己之力,如果要买个单价六七万(这是几年前的价格,现在应该八九万了)的学区房,就只能买小面积的。 一想到下班回家,我还得跟邻居抢车位,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局促的空间,我就很头大。 之后,我干脆就退而求其次,在地段、学区、生活便利度、购买力之间做了一个权衡,选了目前住的这套房子,家门口就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学校谈不上特别好,但是也不算差。学生成绩未必是顶尖的,但学风还可以。 关键是,三个学校都离家非常近、校舍又比较新,逗号早上可以多睡几分钟,放学后即使一个人步行回家,也不会让人太担心。 我不是够不上名校的学区房,只是不愿意为了它牺牲掉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最后做了这样的选择。 在很多事情上,我的选择向来很中庸。 本科毕业时,我也面临着去向问题。北京、上海压力太大,省会城市我又嫌它生活节奏太慢,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房价还没飙升起来、人才竞争也不那么激烈的广州、深圳,并最终在广州扎根。 我骨子里,倾向于选择一个让我“既不感到很吃力,也不会感到太舒适”的区间。这样,我进可攻、退可守。 3 对学区房,我有好感,但是并不执迷。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要不要咬紧牙关买一套学位房给孩子?我的回答是,如果支出那一千多万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生活压力,可以买;如果买了这套房子,全家人都得省吃俭用,都要为还房贷而焦虑、发愁,那就不要买。 一样东西,如果你买得太吃力、用得太如履薄冰,说明你买不起、用不起。这种“买不起”“用不起”的心态,难以让你真正去享受这个东西,那么,你买它、用它,就是得不偿失。 到了这种时候,就是你像供老祖宗一样供着一套房子,而不是房子为你服务、供你居住了。 被学位房绑架的人生,我不想要。 一个把房子买在学区房附近的朋友跟我讲,她家隔壁住了一家三口。一家人就挤住在一间面积四十多平方的一房一厅里,看起来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 小孩正在上小学,每天到了小孩做作业的时段,她就听到隔壁鸡飞狗跳、鬼哭狼嚎。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声、孩子的哭声传过来,听着很让人胆战心惊。 有一回,都已经是凌晨一点多,朋友清晰地听到隔壁的孩子母亲边哭边咆哮:“你知道我们为了你,花了多少钱买这套房子吗?你为什么那么不争气?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朋友说,我要是那个孩子,心理压力会很重的。 深圳也曾发生过一起学生跳楼的事件,缘起是父母因为孩子的成绩问题逼迫孩子,导致孩子一时想不开,从高楼一跃而下。有人专门去查询了那个小区的楼价,发现价格都是十一万以上,孩子父母为了买那套学位房,真的是花了血本。结果呢?孩子一死,他们买房的意义也失去了。 看新闻,我们时不时也会发现:很多家长买了房子之后,学区政策发生了调整,自己家房产对口的学位不再是以前心仪的那一所。学位不再对口,房产也就回归了它本来的价值,这些家长气得捶胸顿足。 当然,也会有一些比较佛系的家长。 有一对夫妻在深圳过着小中产的生活,可后来随着二胎的到来,他们想换房子,可如果换了房子,全家生活质量将大幅降低。随后,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卖掉深圳的房子,回到了老家武汉,全款买了一套五室两厅,并直言自己“终于敢花钱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底层放弃教育,中层过度教育,上层不玩高考”。 据我观察到的现实,的确也是这样的。 顶层的人不用努力也能过得很好,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在他们焦虑的范围内,因为他们总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底层民众呢?大多觉得自己都已经光脚了难道还能更差?因此,在教育孩子这事儿上,完全放任自流了。 我认识几个在经济实力上让我仰望的土豪,他们似乎从来不操心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没想过让孩子参加高考。 他们让孩子从小学习品红酒、玩高尔夫,时不时带着孩子们满世界旅游去“看世界”,教孩子们培养经商思维和理财意识。孩子可能还才三四岁,就已经确定了将来要去哪个国家接受最好的教育。 人家完全没把“高考”这玩意儿放在眼里。 相比之下,我老家很多农村人,已经彻底放弃了孩子的教育。 二十年前,每个村子里都有一所小学,现在,很多小学已经撤并了,五六个村子里的孩子们聚拢到一所学校里去上学,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可能也不超过15个。学校里,老师、教职工比学生还多。 更多的人,不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早早辍学打工去了。对他们而言,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反正毕业后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还不如及早积攒点社会经验。 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中产,最焦虑,最缺安全感,他们要努力向上攀爬,或者,努力防止下滑。 看着大家都那么努力、那么功利、那么焦虑,你真是不忍心苛责。都是缺乏安全感、充满恐惧感的人,谁又比谁好多少呢? 我只能说,既然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不如过得佛系一些。都说“人比人,气死人”,那我们不如就“有多大的屁股,就穿多大的裤衩”。 人们把女性的财务自由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奶茶自由、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酒店自由、包包自由和买房自由。 可是,90%的人还生活在“奶茶自由”的阶段,看到超市里卖的车厘子也不可能每次都买,很多时候只能咽咽口水。 人生已经很艰难,就别太为难自己了。 买不起学位房也没啥关系,给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努力引导他们往好的方向去生长。我们只能把某一段沟渠挖好,之后,泉水要流到哪里去,我们当真没法把控。 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去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出差了两天,回来就觉得累瘫了。人到中年,体力越来越差。有点后悔自己没早一点辞职出来创业,如果能早个五年出来打基础,也许体力上我也扛得住一些。ps:最近当当网和京东网都搞读书月活动,满100减50,此时买图书非常优惠。去当当网搜索“晏凌羊”,可以非常实惠的价格购买羊羊的所有新书哦。当当网没货的话,京东网、淘宝网也在打折。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点击上方小程序可购买新书) 关注「晏凌羊」 |
|
来自: 新用户485333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