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伤有瘀-丹溪先生为何用补法

 心海航母 2020-06-04

名家简介:

朱丹溪,名震哼,自彦修,因其居处旁有一小溪,故大家尊称他为“丹溪先生”,“丹溪翁”,他是金元朝时期四大名医,主要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创建丹溪流派,亦称“滋阴派”。

跌伤有瘀-丹溪先生为何用补法

病案:

丹溪治徐质夫,年六十馀,因坠马,腰疼不可转侧。六脉散大,重取则弦小而长,稍坚。朱以为恶血虽有,未可驱逐,且以补接为先。遂令煎苏木、人参、黄芪、川芎、当归、陈皮、甘草,服至半月后散大渐敛,食亦进,遂与熟大黄汤调下自然铜等药,一月而安。

俞震按:

跌伤有瘀,似宜先逐瘀而后补。丹溪则以之年老且脉散大,反先补而后逐瘀,是其学问之高也。昧者必以为补助恶血,惧不敢补,则尽力逐之。瘀终不去而变端起矣。损伤且然,况内病乎?观此案及叶先生治痢疾案,而知补助邪气,补助恶血之为谬谈也,大抵元气果虚,则补药惟元气受之,而或邪或瘀,不相干涉。或元气不虚,则补药为邪助长,为瘀增痛,诚非所宜。要在能辦其虚与不虚耳。

医案引自(《古今医案按》)

【评析】

本案患者年老体衰,因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而致腰痛,丹溪因其年老体衰六脉散大,治疗时先予扶正,待正气恢复后再行祛瘀,可为因人制宜,辦证施治之典范。俞震通过对本案的评析,总结出“有虚则元气受补无虚则邪气得助。"之说,实为“画龙点睛"之论。

作者寄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