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使观众熟悉了北宋皇帝宋仁宗,更向观众展现了北宋的盛世图景。 电视剧《清平乐》 宋仁宗 宋仁宗时期,北宋经济、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别的不说,光是文学大拿,唐宋八大家就现身六位,还有晏殊、范仲淹、司马光等等课本里曝光率超高的名字,更厉害的是,这些大家不仅文辞水平高,相当一部分在书画方面也有着不斐的成就。 比如赫赫有名的“宋四家”—— 1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在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政治、文学、书法、绘画史上都是顶顶有名的人物,看后人为他的名号就知道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词代表人物、“欧苏”、“苏辛”、“苏黄”…… 苏轼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是书法和文人画。艺术界久负盛名的“天下十大行书”第三——《寒食帖》就是他的大作。 《寒食帖》 又名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贬谪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 诗尽抒胸中意气,落于笔下起伏跌宕、气势奔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他写自己的文章—— 《赤壁赋》(局部) 23.9×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更多的是信札—— 《致梦得秘校尺牍》,又名《渡海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时被诏徙廉州,路过澄迈而未遇赵梦得,便留此札。 苏轼晚年书迹代表,通篇章法参差而相宜,字形厚重丰腴、沉著痛快。 《人来得书帖》 29.5×4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书为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 乃苏轼中年所作,行书笔力雄劲,字型秀逸随性。 所谓“唐人重法,宋人尚意”,苏轼的书法虽取法徐浩、颜真卿等唐人,然而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对自身才学的心性流露,他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有法而不重法,书写的是独属于文人的闲情逸致和率真性情,这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思想基础。 《枯木怪石图》 26.5×50.5cm 日本私人收藏 苏轼在画上的成就主要是确立了文人画的“文人”概念, 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其绘画水平并不算高。 2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九江修水县)人。 黄庭坚与苏轼关系匪浅。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亦师亦友,书法上受苏轼影响也颇大。 《松风阁诗帖》 39.8×21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晚年游览湖北鄂城县樊山所作,全书笔画苍劲,风神洒荡。 不过他的楷书自成一家—— 《梨花诗帖(局部)》 此乃黄庭坚与秦观唱和的梨花诗共二十首。 黄庭坚习书初以宋代周越为师, 后师法于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唐代大家, 而其楷书取法于南朝陶弘景《瘗鹤铭》。 而宋四家里,惟黄庭坚草书独厚—— 《诸上座帖(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乃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 黄庭坚草书师法怀素、张旭等人, 此卷深得怀素草书之意,是黄庭坚草书精品之作 3 米芾 米芾(1051——1107)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米芾是宋四家里年纪最小的一位,他出生于宋仁宗皇佑年间,这时离仁宗逝世还有12年,圆满了仁宗的“宋四家”集邮册~ 米芾与苏轼颇有相同之处:同是在朝为官,同在诗、书、画上有所成就。不同的是,苏轼的为官之路走得跌宕起伏,米芾在政治道路上却约等于隐形人一枚;相较于书画,苏轼文名最盛,而米芾虽善诗歌,但成就最高的还在书画。 苏轼引领了文人画的风气,米芾却在文人画上起了一座高峰,自创“米家山水”—— 《王维诗意图》(传) 美国利弗尔美术馆藏 “米家山水”以描绘南方氤氲山水闻名,中有米芾独创“米点皴”, 然米芾并无画迹传世,此或为明、清好事者臆造之作。 说回书法。米芾的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刻其法书,影响力是“宋四家”其他三位不能比的。 《研山铭(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系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行文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意趣天然。 《蜀素帖》 29.7×28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 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作各体诗八首,乃“天下十大行书” 第八。 4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蔡襄是“宋四家”最受争议的一位。“苏、黄、米、蔡”中的“蔡”,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认为此“蔡”原指蔡京,因其德行不佳,故谪蔡京而立蔡襄。不过能并入四家,蔡襄的书法水平那是妥妥的—— 《自书诗帖》 28.2×221.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离都帖》 29.2×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乃蔡襄即将渡长江“南归”途中所书, 追述离都(开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长子。 友人来信慰问,襄作此书答谢。 宋四家以行书长,而蔡襄的楷书最令人称道—— 《澄心堂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 工致雍容,是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 仁宗盛治造就了北宋的文化盛景,无论文学、书法、绘画,北宋都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峰,我们从这些历史遗存中窥见一点文人意气,在这艺术高山里感悟半分笔底风流,去思考我们的艺术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