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博士团队 什么是湿热? 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湿热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内外皆“浊”。 湿热状态是怎么形成的? 抽烟、饮酒、熬夜、滋补不当以及高温、湿度大的气候环境易使机体处于湿热状态。 总体特征 湿热内蕰,以面垢油光(面部及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容易心烦急躁、易怒。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热淋等病证。湿热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养生指导 01 饮食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常吃甘寒、甘平类食物如赤小豆、绿豆、空心菜、芹菜、黄瓜、藕、冬瓜等,食忌滋腻,应少食羊肉、韭 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油腻及火锅、烹 炸、烧烤等辛温助热之品,且要戒除烟酒。 药膳方选:茵陈粥 原料:茵陈60 克、粳米100 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适量白糖煮至粥成。 功效: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同煮粥,具有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彻底除根有很大帮助。 02 起居 起居要避暑湿,居住环境应干燥,通风,避免低洼、潮湿之所,平时要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不宜熬夜、过于劳累。 03针灸调理 ①肺俞穴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②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③八髎穴 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④丰隆、三阴交、内庭、足三里 如果拔火罐,可以选择丰隆、中脘、内庭、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这样的顺序。 ⑤脾经湿热背部的主要穴位为:大椎、大杼、膏肓腧、大肠腧、三焦腧。 大椎:位于督脉上。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大杼:膀胱经。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腧:膀胱经。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三焦腧:膀胱经。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腧:膀胱经。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部最细的地方对应的是第二腰椎,然后以此类推) 04 运动 适当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武 术、各种球类运动等。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锻炼。 05 情志 要注意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平时遇人遇事心境平和、冷静对待,凡事应保持乐观向上态度。 文献来源: [1]陈静主编.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06. [2]李灿东主编.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07. [3]何强成,何长婵.浅谈中医体质辨识、合理指导养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7):126-127 [4]周登峰,李绍旦,高丽萍,张印,曹科,杨明会.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中医养生策略[J].山西中医,2016,32(06):1-3+23. |
|
来自: 米口袋kytquwnm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