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宗经验:治痢疾不用黄连 痢疾一病,古名滞下, 乃湿热蕴结于大肠而失其疏泄传导所致。 其治当以“通因通用” 为法,使大肠功能恢复,用药当取当归、白芍、木香、莱菔子、 槟榔等来调气行血、通腑导滞。而黄连一药, 孙师认为: 虽可清热燥湿,但因其能“ 厚肠胃”,有收敛之性,可阻碍大肠的传导,不但与滞下无益,反碍“ 通用” 之法, 故不主张用之。尤对于湿热痢疾早期,有“ 兜涩太早” 之戒。
陈庚吉经验:笔者用黄连苏叶汤治疗呕吐,取得较好效果,感到小方可贵,不可轻视。黄连苏叶汤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证,呕恶不止,用黄连 0.9〜1.2g,苏叶 0.6〜0.9g, 两味煎汤,呷下即止。黄连不但苦寒治湿热, 且能降胃火之上冲。苏叶味甘辛而气芳香, 通降顺气化浊,独擅其长。然性温散,与黄连配伍有辛开苦降之功。胃气以降为顺, 湿热蕴阻于胃,而致胃气上逆,故呕恶昼夜不止。《内经》 病机十九条谓: “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故用黄连、苏叶清化湿热,降逆上之火。此方药简,量轻不及钱,但止呕之力强。对呕恶不止的患者,以此方煎之少量频服,屡试屡验。如症状偏寒者,本方加生姜 3 片,伏龙肝泡水煎药服之。 (《黄河医话》 ) 徐景藩经验黄连配补骨脂 久泻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蕴久则有化热可能,即使临床表现热象不著,也不能完全排除“ 潜在” 之热, 结合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有充血、糜烂、出血点等,则更能说明肠道局部热象的存在。 因此,徐老认为,即使是久泻脾肾阳虚的患者,在健脾温肾止泻的同时,也应配以少量黄连,临床常以补骨脂与黄连相伍。两药配伍,温清并用,清涩并施,清热而不损阳, 温阳而不滞邪,互制互济,共奏温清止泻之功。配伍中黄连一则可清肠府“ 潜在” 之热,燥肠胃之湿,使泻止而不敛邪,二则坚阴而不过温,亦寓反佐之意。用于治疗久泻,效果甚佳,黄连与补骨脂之比常为 1 : 5 左右,若脾肾阳虚较甚,可加益智仁以助温补脾肾止泻。黄连配香附肝主气,心主火, 情志不畅,心肝气郁,久则化热生火,可见胸脘疼痛、 痞胀,更年期女性患者多见。 此当疏泄肝火,清心理气。香附辛微苦甘而性平,宣畅十二经,为气药之总司,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因其性平,故寒热均宜。黄连泻心火,解热毒,如《珍珠囊》 谓: “ 泻心火, 心下痞。 ” 经云:“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火郁发之”。 两药合用,取《韩氏医通》 黄鹤丹意,一疏一清,清疏并用,寒不郁遏,疏不助火,相辅相成, 共奏行气泻火之功,使心火去,肝郁解则痛痞除。 黄连配藿香 藿香气味芳香,辛散而不燥烈,微温而不燥热,功善化湿解暑,和中止呕。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两药相配,一寒一温,共奏清热化湿,和中止呕止利之功。 徐老临床常用于湿热中阻之胃痛、痞胀、 恶心、泄泻等症,尤其是夏季,暑湿当令, 徐老常嘱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黄连、藿香以祛时邪。徐老认为两药合用尚有鼓舞脾胃,增进食欲的功能,对纳谷不香者也常加用,体会到少量黄连确有健胃幵胃之效, 黄连一般用量为 1〜3g, 藿香 10〜15g。 黄连配苏梗徐老认为“ 梗能主中”, 苏梗善主中焦脾胃,理气宽中,故尤常用于脾胃气滞、 胃脘痞胀隐痛的患者,其效甚佳。并认为其性微辛微温,温而不燥,且其气芳香,有醒脾化湿止呕之功,若兼有中焦湿热,此时与黄连相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宣通调和,具理气消痞,清热化湿, 通降止呕之功。感冒及对于妊娠期胃脘胀痛,恶心欲吐者,黄连、苏梗同用则有理气止痛,清热安胎之功。 [陆为民.徐景藩教授黄连配伍用药经验点滴.中医药学刊, 2005,23( 10 ): 1757] 黄佑发经验:李公老人, 年近花甲, 犹有壮容, 从不医事。 一日, 突觉头晕目眩, 眼前发花, 无奇不有, 形状万千。 延医入诊, 服用归脾汤 10 剂无效, 且心烦失眠, 自语不休: “ 蜂乎? 蝶乎? ! 入吾手足, 黏吾心肺。 ” 家人以为其癫, 医更以礞石汤 5 剂, 病不瘥。 求余治。“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 心火炽盛,扰乱清阳而为视惑之证。 嘱进黄连 30g, 水浸频饮, 药到病除, 单味而愈。 ( 《 长江医话》 )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张栋 王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