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上Nature封面│邓旭团队在超疏水表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柳家李红 2020-06-05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被选为Nature封面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一作者:王德辉;通讯作者:邓旭、Robin H. A. Ras 通讯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

全文速览

6月3日23:00,Nature正式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邓旭教授团队和芬兰阿尔托大学Robin H. A. 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

该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表面浸润性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

该工作第一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电子科技大学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合作者包括:芬兰阿尔托大学Quan Zhou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陈龙泉教授和朱顺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周天丰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布鲁克纳米表面研究中心Fan-Yen Lin博士、汉能光伏何博博士等。

背景介绍

点击加载图片

仿生荷叶的超疏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固-液界面性质,在表面自清洁、生物防污、防水抗结冰、流体减阻以及传热传质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之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如超亲水、超疏油等超浸润系统理论。

以江雷院士团队,David Quéré教授团队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广大研究群体在固液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4]。

一般情况下,材料表面实现超疏水性需要借助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截留空气并托起液滴,实现Cassie-Baxter态的同时创造低的固-液接触。

然而,微/纳米粗糙结构在机械载荷下会产生极高的局部压强,使其易碎易磨损。此外,磨损会暴露底层材料,改变表面的局部化学性质使其从疏水性变成亲水性,导致水滴钉扎。

点击加载图片

纳米涂层如果磨损,疏水性能就会打折扣,就像汽车剐蹭破漆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参考文献5]。

本文亮点

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具有优良的机械稳定性,可耐受刀片、螺丝刀、砂纸、钢丝球等磨损;玻璃铠甲化表面集成了超疏水性、机械稳定性、高透光率等性能。

点击加载图片

不怕磨损!哈哈,有什么手段,都使出来吧!

图文解析

点击加载图片

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通常,减少固-液接触是增强表面超疏水性的常用手段,根据Cassie-Baxter方程,固-液接触面积的减小,有利于提高表观接触角和降低滚动角。

但由于接触面积的降低必然导致微/纳结构承受更高的局部压强从而更易磨损,这就意味着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在提高一种性能时必然导致另一种性能下降。

该论文基于全新思路,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

结合浸润性理论和机械力学原理分析得出微结构设计原则,利用光刻、冷/热压等微细加工技术将装甲结构制备于硅片、陶瓷、金属、玻璃等普适性基材表面,与超疏水纳米材料复合构建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铠甲化超疏水表面。

点击加载图片

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该工作在集成高强度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和热降解、抗高速射流冲击和抗冷凝失效等综合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玻璃铠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为该表面应用于自清洁车用玻璃、太阳能电池盖板、建筑玻璃幕墙创造了必要条件。

研究人员将该表面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盖板,实现了表面依靠冷凝液滴清除尘埃颗粒的自清洁方式,为少雨地区,提供自清洁太阳能电池的解决方案。

点击加载图片

光伏发电如果穿上这身“铠甲”,就不怕鸟粪了吧?

点击加载图片

“天眼”也可以换个“装”,不然人工清洗太麻烦!

基于玻璃装甲化表面的自清洁技术可巧妙地利用雨或雾滴消除粉尘、鸟类粪便等污染,长期维持太阳能电池高效的能量转换,并节省传统清洁过程中必需的淡水资源和劳动力成本。

该论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通用的制造策略展示了铠甲化超疏表面非凡的应用潜力,必将进一步推动超疏水表面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

点击加载图片

高透光率的玻璃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应用于自清洁太阳能电池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参考文献

1. Lin Feng, Shuhong Li, Yingshun Li, Huanjun Li, Lingjuan Zhang, Jin Zhai, Yanlin Song, Biqian Liu, Lei Jiang, Daoben Zhu.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 Advanced Materials, 14, 1857-1860 (2002)

2. Yongmei Zheng, Hao Bai, Zhongbing Huang, Xuelin Tian, Fu-Qiang Nie, Yong Zhao, Jin Zhai, Lei Jiang. 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 silk. Nature, 463, 640-643 (2010)

3. David Quéré. Wetting and roughness.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38, 71-99 (2008)

4. Qiangqiang Sun, Dehui Wang, Yanan Li, Jiahui Zhang, Shuji Ye, Jiaxi Cui, 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Hans-Jürgen Butt, Doris Vollmer, Xu Deng. Surface charge printing for programmed droplet transport. Nature Materials, 18, 936-941 (2019)

5. Xuelin Tian, Tuukka Verho, Robin H. A. Ras. Mov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towar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Science, 352, 142-143 (2011)

6. Dehui Wang, Qiangqiang Sun, Matti J. Hokkanen, Chenglin Zhang, Fan-Yen Lin, Qiang Liu, Shun-Peng Zhu, Tianfeng Zhou, Qing Chang, Bo He, Quan Zhou, 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Robin H. A. Ras, Xu Deng. 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331-8)

#基础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纳米技术##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