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徵明——“笨小孩”迟到的辉煌

 昵称40044036 2020-06-05

今日小满,

“小满”是一个十分充满哲理美的节气。

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小满,将满未满,不急不忙,
一切刚刚好,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在中国人看来,大喜过后必有大悲,

与其追求轰轰烈烈的灿烂一时,

不如细数流年,

岁月漫长,做个简单纯粹之人。

无需惊世骇俗的功名,

生活里细碎的“小确幸”就足以撑起,

我们的人间欢愉。

文徵明就是一样的一个人!

文徵明的爷爷是举人,他爹和叔父都是进士,这样的良好基因,文征明都完美得一一避开了。

冬天出生的他,带着一幅木讷、老实、内敛的脸,俗称“天然呆”。他七岁才会站立,11岁才会开口说话、读书、背诵诗文。

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祝允明5岁便能写大字、9岁能作诗;徐祯卿“十岁能诗”、“家中不蓄一书,却无一不通”;唐寅16岁就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相对于在这些”天才“好友,文徵明真算是开窍最晚的。

他是一个“笨小孩”,对于出生于冬天的他来说,生命中的一切似乎都是缓慢进行的。

虽然他从小就发育迟缓,但他有个很了不起的父亲,这父亲不但放任儿子,不着急,不打骂,而且非常坚定地说:“儿幸晚成,无害也。”

1485年,文徵明与唐伯虎初次见面,并成为挚友。也就在同一年,16岁的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顿时成为了当时的大明星。
 
三年后,慢热的文徵明才终于考中秀才,成绩三等,还被阅卷老师批评:字迹不佳。

个人天资禀赋不一样,走的路也不同。

文徵明不急不躁,临帖,读书,作画,会友,远行...期间,还取了昆山吴愈的女儿为妻,并且一生与其相守,从不变心。

有一次,唐寅邀请好友们荡舟游玩,喝酒正高兴,他便让事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给文徵明敬酒。吓得他以跳湖相逼,唐寅是知道他的执拗个性的,只得另雇一条小船送他靠岸离开了。

你可以说他不懂风情与浪漫,但他的坚持却守住了超然物的心境,这是他的处世态度。低调闲适、恬淡,他保持了一份清净和淡定,不迷失自己,才能游刃有余、退去浮躁。

1498年,29岁的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

其实两年前,文徵明已经来考过一次,很不幸,他落榜了。而唐伯虎这是第一次来赴考,他对考试向来都是自信爆棚的。毫无意外,放榜的时候,唐伯虎中了解元。

而文徵明拨开人群,默默地凑到榜单前,找了两三遍,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回家后,当即就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南京解元。而文徵明只是留下了一个苦涩而失落的背影,孤独地走回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

远在温州做官的父亲文林于是写信安慰儿子,还顺便黑了一把唐伯虎: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这句话最后真的成了一句谶语,道出了唐伯虎的悲惨余生,还有笨拙小孩文徵明迟到的辉煌。

1504年,唐寅早已因科场舞弊案从繁华跌落深渊,于是开始纵情声色。
 
文徵明看到老友这么颓废,于是提笔写下“劝诫书”,只可惜,此时的唐伯虎深陷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不但没有感谢他,反而给文徵明回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多年后,唐寅回过味来,无限感慨,又给文徵明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和好信:
 
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寅长徵明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明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文徵明不气不恼,仍然宽容大方地接纳他这位无法翻身的失意子弟,他仍然继续学习,继续考试。

不过,文徵明从26岁开始就参加“岁考”,一直考,一直考,考到53岁,整整27年,都没高中,一直都是个秀才身。

明人冯梦龙说:人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人生快慢不是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尽管坚持很苦,但文徵明总能在学习中找到创造的愉悦。走累了,就放慢脚步,别逼自己太紧,只要不停地步,总会有改变的希望。

1524年,54岁的文徵明被推荐去京城,当了翰林院待诏

文徵明性格木讷,根本不适合这种官场交际久之后,就有人在翰林院里公开宣称:“翰林院又不是画院,怎么能让一个画匠呆在这呢?

据史书记载,当时杨一清为内阁首辅,时人竞相拜见,文徵明却有意落在最后。杨一清见到后,就问他:“你不知道令尊和我是朋友吗?”

言下之意是说,你应该主动到我这里走动走动。


这本是人家一片好心,却没想到,这个呆子特别严肃地回答说:“家父生前从未提到过阁下的名讳,实在不知相公是家父的朋友。”

这么一说,搞得杨一清很下不来台。这样的性格,对他的仕途就难免有些妨碍了。

但也是因为这样的老实巴交的个性,为他赢得了一片好名声。

当年,他父亲文林因病死在温州知府任上,按照官场惯例,死在任上的官员,地方会负责丧葬费,于是当地官绅送来了数千两银子。本来是一笔合情合理的收入,但文徵明断然谢绝了。不是他家有钱,文林一生清廉,为官数载也没有多少积蓄,为了办丧葬还要花一大笔费用,但文徵明就是文徵明

他写了一封答谢书,说,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银两,就是辜负了父亲一生为官的清白。就算自己再没出息,我也不会让父亲在名声上蒙受污点。

温州人见文徵明如此坚持,觉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一座亭子,叫“却金亭”,以表彰这对方正朴直的父子。


在京城为官三年后,文徵明终于还是因为同僚的排挤,被踢回了苏州老家。

辞归南下文徵明,重归吴中后,从功名的尴尬中慢慢淡出,自此致力于书画,不再求仕进。

我们常常容易误会,达到了终点的大满,就能释放和满足,可往往物极必反。

这种境界并非反对人生要去积极进取,而是要我们对得失淡然处之,给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

正如小满之后,便是芒种。这告诉我们:小满之后,要持续耕种,才能不断有小满的收获。小满足矣,芒种辅之,人生才能既从容安然、不急不缓,又节节上升。

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

57 岁的文徵明慢行慢走,重获新生。

晚明江南,经济发达,文人卖文、卖画,赚得盆满钵满,但文徵明并没有这么做。在他晚年,声名如日中天,有明朝藩王直接给他送去古董宝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不给藩王、权贵、外国使者写字作画。反而有邻里亲友求画,无论带来多不值钱的土特产,他也来者不拒,欣然磨墨运笔。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刚下过一场小雨,九十高龄的文徵明坐在自己的小书斋,正为别人写着墓志铭。写到一半的时候,搁下了笔,端然坐正,走完了他的一生。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地荡起伏的风流;没有祝枝山的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才气逼人。应该说毫无天才属性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勉、专注、踏实、苦功以及他的气定神闲,终于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四百六十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透过那些精致纯熟的笔墨,遥想当年那位老少妇孺皆啧啧称赞的“文先生”,他平静与执着,造就了超越时间的优雅深厚。

现在我们的日子,如同按了快进键,不知不觉又是一天。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人生的任务一个接一个,好像永远停不了,但请记住,激流勇进的刺激过后,是渐缓的水中荡漾。

我们不妨学学文徵明,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少艳羡他人取得的辉煌,多着眼自己脚下的道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控制住走着走着就快了的脚步,你才不会耽于行路本身。

小满,正阳时节,树影婆娑,满目清和,让我们停下自己的脚步,让疲惫的心灵来一段短暂的留白,在此良辰美景前,静坐南窗,听雨、赏赏荷、品品果、闻闻香,感受一下这一张一弛的诗意人生吧


  交易担保 微店+ 古画U盘:一部中国美术全集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