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6-05

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榆林地区,最近几年,农业低产落后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九七0年以来,这个地区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年的时间内,共投工二亿七千多万个,移动土石方七亿多立方米,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三万多项。全区水地、坝地,水平梯田的总面积增加一点四倍,造林保存面积增加百分之四十,人工种草面积增加一倍。

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了一亩六分基本农田,二亩六分林,一亩草。随着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一九七四年,全区粮食总产量比以前的通常年产量增长百分之八十七,夸年又比去年增产两成。一个长期吃国家供应粮的地区,从一九七三年起实现了粮食自给。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榆林地区的变化,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认真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大干社会主义干出来的。他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必须依靠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依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一个很大的社会主义干劲。只有在不断解决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的过程中,大干苦干,下功夫从根本土改变生产条件,才能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要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一项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好,没有革命的雄心壮志,没有搞社会主义的干劲是不行的。精林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的南沿,百分之九十的面积是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无霜期短,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比较差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条件,长期以来,在榆林地区一些干部的思想上没有得到解决。一部分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改变面貌缺乏信心。他们认为,像这样差的自然条件,就是治理一点山水风沙,也不顶事,要想从根奉上改变面貌是很难的。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山愁,望沟怕,认定“榆林难变”,一提大干就摇头,一提治山就伸手。这就阻碍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发展,农田基本建设的步子也迈不开。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怎样正确认识榆林地区的条件?在比较差的自然条件面前,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应持什么态度?对这个问题,地区领导也曾经在干部中组织过讨论,并批判了“难变”的论调,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从路线上首先端正领导的思想,因而收效不大。一九七0年,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重新发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传达,使榆林地区党委领导成员受到了触动。地委常委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复电》,学习大寨和昔阳的经验,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开始认识到所谓“榆林难变”的论调,主要是反映了地、县两级领导的革命精神不振,思想和政治路线不够端正。许多同志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过去工作没做好,归根到底是没有坚决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存在形而上学的观点,屈服于自然的压力,想变又怕难,缺乏搞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革命干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区领导遵照毛主席关于“拿出一些间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看群众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其中找出先进经验,加以推广。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这是一个治好右倾顽症的有效的药方”的教导,组织地、县两级干部有重点地选择各类地区的典型,进行了一次全区性的调查。群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革命实践,各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深刻地教育了大家。风沙区的靖边县杨桥畔大队和丘陵沟壑区的米脂县高西沟大队,都是自然条件很差的地方。但是,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几年来,他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农村的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带动了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一个引水拉沙,造出万亩田,在沙漠腹地开辟了人造绿洲,粮食亩产上了《纲要》;一个治山治水,做到了山山、岭岭梯田化、沟沟岔岔都有坝,基本上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相反,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和这两个大队连畔种地的九里滩大队和安沟大队,当时的情形却完全不同。这两个大队的干部只是强调困难,没有认真组织群众在改变生产条件上下功夫,而是放弃农业想从副业找出路,造成资本主义倾向泛滥,年复一年面貌得不到改变。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从这些典型事例的对比中,各级领导和干部清楚地看到,能不能改变低产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路线是否正确,有没有搞社会主义的干劲,是不是发挥了群众的力量,而不在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只强调条件差,而看不到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形而上学思想和懦夫懒汉世界观的反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家的觉悟和认识,全区从上到下,从各级领导班子到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学习毛主席的《复电》、忆传统、讲路线,查斗志的热潮。这次学习活动,对大家的教育很大。精林地区很多地方曹经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许多同志回忆,当年毛主席率领解放大军转战陕北时,曹在榆林地区的许多地方生活和战斗过。在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闹革命,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支援革命战争,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榆林有这样的光荣革命传统,有这样有觉悟的人民,今天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难道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吗?

大家从学习毛主席《复电》中吸取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从群众的革命实践中看到了榆林的希望,思想感情变了,对榆林的看法也变了。过去认为“榆林难变”的人,现在看沟沟有用,看山山是宝。大家说:“有沟不算穷,有山不愁富。山大,可以大修梯田;沟多,.可以多造坝地;坡广,可以广种林革;石头多,可以垒坝造田。”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这一下,就把榆林的山山水水看活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自觉性提高了。黄河畔上的吴堡县,过去一提改变面貌,有人就摇头,说那是“生就的干沟秃山,注定缺吃少穿”。后来县委带头端正思想政治路线,振奋革命精神,一分为二看吴堡,带领全县人民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全县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区第一个学大寨的先进县。吴堡的变化,对整个榆林地区震动很大,条件最差的吴堡能变,别的县有什么理由不能变?一个学大寨、赶吴堡,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迅速在全区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群众起来了,领导就坐不住了。群众要认真学大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社会主义道路,大干苦干,迅速改变山河面貌,领导就必须到第一线去,同群众一起战斗,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地、县委领导越来越感到,过去那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喊在会上”的做法,是不可能领导好学大寨运动的。

从一九七三年起,就实现了县级干部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百天,公社干部二百天,大队干部三百天。干部劳动的经常化,促进了思想革命化,带来了山河面貌的显著变化。吴堡的经验很有说服力,使各级干部认识到,要叫山河面貌变,干部先要带头干。干部带了头,群众争上游。干部不深入基层,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就会脱离群众,就不可能正确地领导群众大抽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对照吴堡的经验,教育干部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地、县委的许多老干部,回忆起当年提着包包背着枪,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办公,种地的情景,更加激发了带头大干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

1975年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

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为基层干部做出了榜样。有了县委干部的一百天,就有了公社和大队干部的二百天、三百天。一九七四年,全区有半数的县,四分之一的公社和四分之三的大队干部,分别实现了“一.二、三”。今年上半年,全区又有三分之二的县级机关和一批社队干部实现了时间过半,参加劳动的天数过半。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的风气,在干部中进一步形成。现在,干部开会碰在一起,一见面就比谁手上的茧子犀。群众看到这种情景,高兴地说:“有了这样的好干部,椅林山川不愁变!”

干部和群众结合在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个个的困难就被克服了,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比如,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国家贷款,现在他们主要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社.队企业,“治山从山上取来,筑库从水里取来”。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各县还努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坚持以土代洋,就地取材,做到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他们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尝到了甜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隆冬,即使冰雪盖地,气温很低,许多社队的干部和群众仍然顶风冒雪大干。有的地方,山势陡峭,修一亩梯田,要花上百个工;土源奇缺,垫一亩沙地要走上千里路。

广大群众有志气、有干劲,花工再大也要搞。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已由一架山、一条沟的治理,发展到大面积的综合治理,由一个队一个队的分散作战,发展到一个公社、几个公社、一个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进一步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今年十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传达到榆林后,广大干部群众受到很大鼓舞,更加坚定了走大寨道路的信心。全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干部下到农村,和群众一起投入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一个新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截止十月底,全区已新修基本农田二十八万多亩,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点三倍,深翻土地五十多万亩,时间比去年提前一个多月,干劲和实效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干部群众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发扬成绩,纠正缺点,继续努力作战,去夺取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

(1975年《红旗》: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依靠什么?——陕西榆林地区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调查组)

本文由历史方阵扫描整理,内容有删减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