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到新场古镇

 笛子8vxrvb7uaz 2020-06-06
最近几年,我多次去大邑县新场。这不,前不久又去了,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

第一次去是四年前,当时去雾山农场度假,在返程的路上,说去新场吃血旺,由是车子拐到了新场。那次去新场,天上雨霏霏,路上水漉漉,但血旺馆仍然生意火爆,顾客排班站队,街面几被塞断。我们排了约半个小时,队伍少有移动,于是另想办法,到血旺馆隔壁餐馆落坐,点了几个菜肴,然后请老板帮忙买血旺,这一招果然管用,不一会热气腾腾的血旺就上了桌。可是,由于这次时间太过匆忙,加上雨兮兮的,所以对新场没留下更多的印象。不过,虽然只是匆匆一瞥,潜意识却觉得有必要再来。

后来我又去了新场。记得其中一次,场上到处都是青年学生,到处都支着学生们写生的画板,或七八个一群,或三五个一伙,也有结对双打和单干的。学生们在街头,在巷口,在河边……这里还常见摄影爱好者的身影,其中居然不乏玩胶片座机的。可见新场确实有些吸引眼球。

客观地说,与其他古镇相比,新场的名气并不十分响亮;但是同样客观地说,眼下的新场,“古镇味”比其他地方真实一些。这里虽然也在不断改造,但商业化的步伐似乎要理性一点。到目前为止,新场还相对完好地保留着过去的样子,不少街房还没有彻底更新。据悉,不算新建的街区,新场现存的老街有七街六巷,穿梭其中,觉得有些看头,所以有人说,新场是目前“川西坝子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镇”。


新场的老街老巷固然是看点,但除此之外,其他诸如“读书荟”、“璧山寺”、“百年历史影像馆”、“电影博物馆”等,也都可以进入看点之列。
有人说,人与书的结合是最美的风景。新场深谙此道,在古镇改造中,不追求把每一间铺面都变成商店,而是特意为读书留了一席之地,建造了一个叫“读书荟”的图书馆,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处很好的读书空间。正如某报评论的那样,中国最需要阅读的地方是农村,读书荟的出现,使“一场行走乡村的阅读推广实验由此开始。”

“诗书传家”被不少中国家庭所推崇,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美德。读书荟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同时也为古镇增添了新的景色,体现了新场的文化品位。
我第一次逛璧山寺的时候,心里有些疑惑,“璧山”不是县名么,那是我工作以后第一次因公出差的地方。一个县名,怎么会用作寺庙名呢?是巧合吧?后来才知道,这并非巧合,此“璧山”确实是指璧山县,以县名为庙名,这其中必有缘由。


璧山寺建于明末,系为纪念当时璧山县县令李万春而建。李万春,四川资中人,以“榜眼及第”任璧山县县令。在他的治理下,璧山县境靖民安,商业繁荣,不少新场人在璧山经商致富。但是后来,李万春因为惩治腐败,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悲愤之中,刚直的李万春投江自尽,留下了一曲令人唏嘘的挽歌。此后,在璧山经商的新场人,因感念李万春的公正廉洁,遂回乡修建了璧山寺以兹纪念,所以璧山寺又称感恩寺。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美德。联系到这一点,璧山寺更比其他寺庙多了一层含义。

如果说,读书荟是“诗书传家”的体现,璧山寺是“知恩图报”的遗物,那么,这两点美德,在“百年历史影像馆”再次得到确认。

“百年历史影像馆”在新场场口,是一栋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其内收藏、陈列着与四川(主要是成都及周边)相关历史照片,数量达一千四百余幅。照片全部来自国外,拍摄者多为加拿大人。

咦,奇了,一个知名度并不怎么响亮的乡场,怎么收藏了那么多来自国外的照片?

一百多年前,一批学有专长加拿大人,他们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四川,在成都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这些洋人携家带口,在华西坝安营扎寨,他们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四川方言,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中国,为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余年的时间过去了,2004年年底,一封发自加拿大的邮件飞到成都,发信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四川的一位加拿大人,他曾是中加建交谈判小组的成员,他在邮件中说,他和他朋友的父亲,以前曾在四川工作,父辈们当年拍摄了不少有关四川的照片,希望可以举办一个影展……

不久,信件传到几个敢于担当的热心人手里,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他们以志愿者的形式,发起了一个“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此后,小组成员两赴加拿大,耗时数年,收集到数以千计的老照片。在收集照片的过程中,“项目小组”了解到,那些昔日在华西坝工作的洋专家,生前无一不对中国充满了怀念,有的老人临终前嘱咐后人,要把骨灰带回成都,撒在华西坝的荷花池里;而他们的后辈,每年十月都要聚会,这些当年出生在四川的加拿大人,聚在一起唱四川儿歌,分享昔日的故事,怀念他们以前在中国的家。

终于,2008年3月,“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来自加拿大的珍藏照片世纪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同年4月,照片在都江堰展出。后来,2010年5月,“岁月留痕——来自加拿大的成都旧影”又在大邑县新场开展,并且至此以后,这批照片就永远留在了新场,新场成为它的永久驻地。这就是“百年历史影像馆”的来由。

新场专门建馆接纳这批来自国外的照片,不仅呵护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继承了一段中外交往的佳话,同时也回应了国际友人“吾等几代人在华的付出,不计国人的评价,但求中国人的知晓……”的愿望,新场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也为自己预留了一方发展的空间,正所谓一举多得,可见新场是很有襟怀和眼光的。


至于“电影博物馆”就不多说了,一个农村乡镇,建立电影博物馆,与电影挂上某种关系,这在四川乡镇中可能属于绝无仅有。

我好几次到新场了,来到这里,我有时会想,眼下古镇改造成风,但改造后的“古镇”大多千篇一律,假大空随处可见,而新场另辟蹊径,注重把握史地脉络,着意培植文化内涵,以独到的新旧结合,难得的中外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特有“味道”,这,可能就是新场不同于其他场镇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