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老银川:望远桥旧事

 口述宁夏 2020-06-06
“口述宁夏”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银川郊外

      在银川通往永宁县的109国道上有一座历经风雨沧桑,见证昨天和今天的百年历史老桥——望远桥。

      望远桥虽然不大,但在银川百姓心中却小有名气,它是解放前出入银川的南大门和唯一要道。

      望远桥的老名叫“王元桥”。

      相传明末清初,永宁县今望远镇住有一王姓大户有钱人家,王姓大户人家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取名叫王太,二儿子取名叫王洪,三儿子取名叫王元。

      不久,王姓大户三个儿子相继长大成人,为继承父辈家业,老大王太在今永宁县仍叫王太的地方买田置地,安家立业,一时成为当地的首富,由于王太的宅子墙高院深,院墙都是用黄土夯成的,远远一看像个堡子,因此,当地人就把王太的名字和他住的堡子联系到一起,把它叫为“王太堡”,传叫至今。

      二儿子王洪在今永宁县望洪的地方另立门户,独自创业,当地农民就用有钱人家的名字,把该地叫成王洪,解放以后,王洪这一姓氏地名改为谐音“望洪”。

      三儿子王元留家守业,一日,王元看到本村架在大新渠上的木制小桥破烂不堪,马车、行人过桥稍有不慎就有掉下渠的危险,王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征得家人同意后,王元决定为村里老百姓做一件好事,由他出资筹料、筹工改造危桥。

      村民们听说王元要为大家做好事,于是,家家户户出人出力,在一个冬闲时间,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桥墩、桥桩换成了新的,桥面也比过去平坦加宽了许多,马车、行人过桥安全无恙。

      当地村民为了永记王元的善举,就在桥的两侧树了一个标志牌——王元桥,从此,人们就把这座桥叫为王元桥。

      这里还有一座“万缘寺”,村民的娃娃都在这里上学堂,为了让人们好记,村民们就把“万缘寺”学堂改口叫为“王元桥学堂”。

老银川南门外的双城门

      过去“王元桥”周围的寺庙很多,寺庙的建造结构和雕塑艺术堪称一绝。

      有一座寺庙人称“万缘寺”,据当地老人讲述,“万缘寺”的方向与其他寺庙不同,汉人建寺庙按传统习俗都是坐北向南,而这座庙却是坐西向东。

      相传该庙是成吉思汗在宁夏时所建,这可能是与汉人兴建寺庙不同的原因吧。

      在他们依稀尚存的记忆中,“万缘寺”大殿的梁上刻有道光三十二年重修字样,庙内塑有一佛二菩萨,墙上的壁画是西游记故事,院内有一口铜钟,足有千斤以上,钟上铸有重修“万缘寺”时所有捐款人的名字。

      当年军阀吴佩孚从省城银川到西安,车子路过王元桥“万缘寺”短暂休息,并在“万缘寺”磕头烧香。

      抗日战争时,日本飞机轰炸省城银川,马鸿逵和家人跑到“万缘寺”躲避飞机轰炸,20世纪50年代初,“万缘寺”的千斤铜钟,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当作破铜烂铁砸毁,说是造飞机大炮。

      “万缘寺”庙门前还有两棵参天大白杨高耸入云,过去省城银川夏天雨水多,遇到瓢泼大雨,乌鸦、麻雀争相在大树上栖息,相互挤压,大雨一停,挤伤和被踩死的麻雀,黑压压地成片落下,村民们家家户户出动,提着篮子背着筐子捡拾麻雀,麻雀肉成了穷人的美餐。

      两棵参天大白杨还是望远桥的坐标,过去省城银川一马平川,人们进出省城银川5公里左右就能看见这两棵参天白杨。

1949年宁夏各界700多人在南门外迎接解放军进城

      “王元桥”距省城银川7公里,马鸿逵主政宁夏后,为守好省城银川南大门,在“王元桥”派驻一个营的兵力把守。

      兵营设在王元桥西边,桥头南北方向盖有两座岗楼,岗楼上设有岗哨,昼夜看守盘查过往行人,桥的两端拉有铁丝网,桥的西北两头还有两个用石头修建的大碉堡,两个碉堡的机枪射击口直对着“王元桥”。

      “王元桥小学”校门前有一片大荒滩,驻地的马鸿逵士兵就把它修成了练兵的操场,“万缘寺”也就成了驻守“王元桥”营部的办公室。每天早晨军号声一响,马鸿逵的士兵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操练声、拼刺声响成一片,学生们上体育课时,还会三五成群围看士兵们舞枪闹棒。

马鸿逵

      “王元桥”街面南北长不到300米,街面全是土坯房,包兰公路穿街而过,过去有钱的人要去远行,交通工具就是骑毛驴或者坐马车,没有钱的人就是靠两条腿。走累了,便在“王元桥”歇息一下,歇息就得有吃有喝。

      于是,“王元桥”附近的村民们,便在街面上开起了饭馆卖起了茶水,还有给牲畜填料、饮水的马厩,十来家饭馆店铺不大,品种单一,经营清一色的杠子面,吃起来非常爽口入味,老板们谁也不抢谁家的生意,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1949年9月,省城银川即将解放,马鸿宾、马全良、卢忠良等民国宁夏省政府主要军政人员来到王元桥,亲自迎接从永宁仁存黄河渡口上岸后,由杨得志、李志民、曾思玉等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挺进省城银川。

      马鸿宾在王元桥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马鸿宾(中)与杨得志(左一)、李志民(右一)

      时至20世纪90年代,改名后的望远桥109国道两旁,饭馆、餐厅林立,每到饭口,过路的司机和行人,络绎不绝在此歇息就餐。具有传统经商意识的望远桥人,利用马路经济,掘到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

部分图片源于《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