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来包装,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巧用表现手法,以凸显其独特。同时,也能够使文章异彩纷呈,锦上添花,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下面以2012年中考优秀作文为例,略谈几种表现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一、欲扬先抑 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而且在与“抑”的比较中,也便增强了“扬”的力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湖北荆州卷《因为有爱》,文章开头描述父母身份的卑微、“我”因父母身份低微而表现出的自卑情绪,这是“抑”,充分为后文作铺垫。而后,又选取父母捡破烂攒了两千块钱、让“我”交学费这件小事,表现了父母对“我”浓厚的爱,一下子就把情节“扬”到了高潮。一对身份虽然卑微却全身心地爱孩子的父母形象,跃然纸上。 二、对比鲜明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如广东卷《最美的一场雪》,考生将下雪前后的不同风景,进行了细微生动的描述,表现了不同的内心世界:下雪前,由于没有看到雪景而心情焦急;看到雪景后,内心乐不思蜀,二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考生对雪的喜爱之情。这正是文章的高明之处。 三、点面结合 所谓“点”,是指描述人、事、物、景时,能够显示它们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叙述或描写,“面”是指对它们进行概括性的叙述或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述和“面”的概括描述的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又能充分地表达感情,凸显思想。如广州卷《改变一点点》,为了阐述每天改变一点点,成功就在你手中的哲理,便列举了两个和尚的事例,一正一反,很好地诠释了“改变一点点”“量变形成质变”的观点。接着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讲述了学习上和生活上小小的改变都足以让你放出奇异光彩的道理,前后点面结合,很人说服力。 四、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可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四川内江卷《帮助》,文章借助松树形象,想象松树的心理活动,设计一些情节形象地解释西方谚语“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和中国名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还想象出林间充满生机的情景,让松树感到欢欣和快乐,表达出一种感恩的情结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五、托物言志 在诗歌、散文创作中,作者往往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寄托自己的志趣、意愿或理想。这样就可以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如河北卷《我和牵牛花的亲密接触》,借牵牛花来表现一种拼搏努力的精神,使文章内容深刻而意蕴不凡;同时,牵牛花又寄寓着“父亲”浓烈而不张扬的关爱,使文章又多了一重深意。十分独特,表达有力。 六、烘云托月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为了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我们可以运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就是“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够渲染气氛,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还能推动情节发展,给人深刻的感受。如山西卷中考作文《野菊花的魅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章通过多处映衬,细致描摹了野菊花坚持、独立、顽强、执著的品质,展示出她的独特魅力。如用枙子花的嘲笑衬托野菊花内心的坚定,用其他花儿对温室的依赖衬托野菊花的独立和坚强,又用其花儿的凋零映衬野菊花顽强生长精神的可贵。 七、妙用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现特定的事物或事理,或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使抽象的概念,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表达效果。如山西卷中考作文《莲的魅力》,文章通过写荷景,联想到浮萍——漂浮不定;想到“并蒂莲”——美丽、健康的象征;想到小儿弄莲图——子孙兴旺。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八、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中舞女反弹琵琶的造型,令人经久难忘。因为她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从反面去发现事物的新特点,见他人之未见,生发出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来。如果把这种“反弹琵琶”的方法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就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中,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福建福州卷《爱,还要会爱》,某考生突破常规的“人人需要爱、呼唤爱、奉献爱”之类的,而使用“反弹琵琶”法,变换出“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的新意,并叙述一个因爱而失去年轻生命的残酷事实,这样逆向思维,爆出“冷门”,往往会受到阅卷者青睐。 九、化实为虚 中考作文题有“实”也有“虚”。所谓“实题”,是指以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为题的试题,如成都卷作文题《走过那一个拐角》等;另一类是“虚题”,即以某个抽象的概念、词句为题(或话题)的试题,如《心里美滋滋的》(上海卷)等。考生遇到“实题”时,要大胆展开联想,挖掘出其引申义、比喻义,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见解投射到所给的文题上去。这样就能避免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从而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如成都某考生将“拐角”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将其理解为“成长的过程”,将外延扩展到一个个纵深的时间段:幼年的纯真、毕业时的别离、现在的奋斗,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将实实在在的“拐角”虚化,让人耳目一新。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