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一门(一) 一一李鸿章家族 李鸿章的老家在合肥乡下,磨店乡。 他的爷爷叫李殿华,是一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自己没挣得功名,生活也比较清苦,种着几十亩地,养活一家人,每年年底家里都会来许多讨债的。 李殿华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李文安,是李鸿章的父亲。 李鸿章的母亲也是一个乡下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大脚,这样的姑娘在那个年代是很难找到婆家的,嫁给李文安有些传奇。 有一年,李殿华从路边捡到一个弃婴,看样子是出了天花,家里丢弃的。他看着哭得可怜,就抱回了家。他略通医道,竟然把这个小女婴医好了,只是脸上留下几个麻子,不知道他家在哪里,就当自家女儿养起来了。 女孩长大了,整天忙里忙外,也没裹脚,长了一双大脚。乡邻们笑话,说她找不到婆家。 李文安是个面慈心软的人,有一天,他看见这个女孩累得睡着在灶膛口,脱下上衣给她盖上了。 李殿华夫妇知道后,就让李文安娶了这个女孩。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以后,她给李文安生了六个儿子,有两个做到了总督,其余四个也个个成器,个个不凡。 李文安读书比较晚,八岁才开始读书,李殿华一直为这个儿子发愁,以为他不是读书的料。不料想,后来考上了秀才。 要补充一下清朝的科举知识: 在清朝,读书是读书,参加考试才有功名,公明下南一个职称,不是职务。第一步,先考秀才,考上了秀才,就有了功名,但是没有做官的资格。 当了秀才才能考举人,中了举就有做官的资格。 考中了举人,才能考进士。考进士是殿试,名意上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这李文安中了秀才,在家里开馆授徒养家糊口,同时又刻苦学习,35岁那年中了举人,快40岁那年又中了进士,真的光宗耀祖了。 李文安和曾国藩同一榜,两个人私交甚好。 李文安在京城刑部做了官,和他同一年去做官的还有林则徐的儿子林汝舟。 李文安做的是司法官,主要管监狱。 他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坚持依法断案,每到秋审最后断案的时候,披览案卷总到深夜,力求准确地量刑,不冤枉一个好人,“庭诤面折,依法断案,每到秋审最后断案,披览案卷总到深夜,力求准确地量刑,不冤枉好人,不惜“庭诤面折’,也难免得罪上司,所以,一辈子也没有多大的升迁。 但是,他勤勉正直,在他治下的监狱里,从来没有'坐牢死“。不许狱吏欺负犯人,不许牢房克扣犯人口粮,春夏之际,怕有传染病流行,常常自费买药,每个监狱里多预备十二条棉被,给生病的犯人发汗用。夏备蒲扇,冬捐棉衣。按照规定,囚犯一饭一勺,他要求,一定满勺。人称其为'长者'。 虽然他官没有做大大,但是同僚和囚犯对他评价是非常高的,政声甚好。 他待朋友厚道。当时曾国藩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京官,他们两个既有同榜之谊,又是好朋友,他结交曾国藩,看中的是曾国藩的人品学问,就让两个儿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做大官名满天下,那是以后的事。 李文安共有六个儿子: 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六个儿子中,李瀚章,李鸿章,都是一品大员,做过总督。 清代官员级别大致可以这样分: “省、道、府、县”四级。 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从一品,巡抚为从二品。 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 知县为正七品 知县,行政级别就到县,乡镇不算公务员。 那个时候真正的是'小政府,大社会“。乾隆年间,全国的公务员不过几万人。 知府,相当于地市一把手。 道台,介于知府和巡抚之间,可以专管某项事务,比如河道,盐道。 巡抚,主管一省,袁世凯做过山东巡抚。 总督,主管一省或几省。直隶总督,主管直隶一省。湖广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浙闽总督,管的就大了。 直隶总督权力最重,卫戍京畿,直隶省包括今天的河北全部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内蒙各一部分,总督府设在保定,总督府的官员一共32名,这是正式的公务员。 李鸿章做湖广总督时,他的母亲随他住,他调任直隶总督,母亲准备随他去直隶,结果前来接任湖广总督的是他哥哥李瀚章,老太太就不用跟着李鸿章去直隶了。人们说,总督换防,老太太不用换防。 当初这个麻脸大脚的乡下姑娘,到了老年有如此福气,也不是偶然,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不说,每当丈夫或者儿子升官,她总是谨慎告诫。 李家兄弟的大好前程哪里来的呢? 一句话,凭真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