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

 qyphhh 2020-06-06

有女病人每次打针的时候总是大叫,把新病人吓得不轻,问她'很痛吗?',她回答'不痛,就是…说不上来的感觉,很爽。'这词用的很好,这就是得气的感觉。

1.什么是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通过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这种感应就是得气。

2.得气时有什么感觉

得气后,患者在针刺部位感到酸、麻、胀、重,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跳跃、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医者的刺手则有针下沉重、紧涩或针体颤动等感觉。而针刺未得气时,患者针刺部位无特殊感觉,医生也感针下空虚无物。

3.影响得气的因素

临床上影响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一般而言,患者体质强壮、经气旺盛、血气充盈者得气迅速,反之则得气迟缓,甚或不得气,例如中风病人新病人针灸易得气,昏迷或者卧床很久的病人就不易得气。医者取穴准确时则易于得气,反之则不易得气。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

二是医者取穴是否准确,以及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否恰当、施术手法是否正确。针刺时应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若不能得气,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等方法,以助经气来复,促使得气。

另外得气与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候较温暖时,针刺容易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环境的因素很多,除气候的阴晴、冷热外,还有空气、光线、湿度、海拔高度、电磁、音响、气味、卫生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促使得气的方法

临床上为促使得气,提高疗效,医者还可采取多种方法促使气至。常用的方法有候气法、催气法及守气法几种:

(1)候气法 候气是指针刺后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等待较长时间;其间亦可间歇地行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前者为静留针候气法,后者为动留针候气法。留针候气,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

(2)催气法 催气法是为促使得气而施行的各种手法。针刺腧穴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捻转、提插,或摇动针柄,以及弹、循、刮等行针方法,激发经气,促其气至,统称为催气。

(3)守气法 因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故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气散失,以保持针感持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守气。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挥调整作用。此外,还应针对患者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

5.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并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较迟或不得气,疗效较差,甚至没有疗效,像之前那个女病人,针感强烈,之前有过头痛、胸闷、腹胀这些症状都是一次搞定。有些病初诊时得气较迟或不得气,经过针灸等方法治疗后,逐渐出现得气较速或有气至现象,说明机体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好转。得气的强弱,也因人、因病而异。一般急性疼痛、痹证、偏瘫等疾病,得气较强时效果较好;反之疗效较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