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学习中医经典,提高理论与临证水平(经方讲座实录)

 谷山居士 2020-06-07

前言:熊继柏(1942—),13岁拜师学医,16岁独立行医。通熟中医经典,且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圆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本期讲座熊老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了中医医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必要性。用八个案例诠释了灵活运用经典理论在指导中医急证和疑难病方面的重要性!

【名师介绍】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
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去年我们经方班在海南岛办班,李赛美教授跟我打了招呼,可是当时我没有空,因为我门诊量特别大,抽不出身,结果我的名字公布了而人又没有到,事过之后我接了很多电话,大家都有意见。所以这一次李赛美教授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说一定要来,但是不能冲我的门诊,所以昨天上午下门诊才赶过来,来跟大家见面,主要是来跟大家探讨我们中医的问题,互相学习。听说这次是国际经方班!广州中医药大学办的经方班,已经很红火了,竟然还办到国际上去了,下次还扩大的话可能就是联合国来办了。

一、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
既然是办经方班,我们就围绕经方来讲,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学习中医经典,提高理论与临证水平”。作为一个中医医生,是必须学习经典的,如果不学中医经典就不可能当一个正宗的中医医生,不可能当一个好中医医生,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两个。第一个,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第二个,指导临证实践,提高临证水平。其实中医说到底,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理论,第二点就是临证。我们现在的中医队伍里,搞理论的很多,搞临证的也不少,但是搞理论的有一个倾向,就是往往倾向于空洞的理论;搞临证的不少,也有一个倾向,就是在我们大陆,在我们内陆,绝大多数的中医逐渐西化,结果呢,就是中不中、西不西。在香港、台湾,中医师只能开中药,不准开西药,所以必然要求人学本事。其实我们中医啊,要搞临床也应该搞中医的临床,不能去搞西医的临床,人家西医医生是通过系统学习的,中医医生在西医临床方面怎么也赶不上人家西医医生的本事。而我们自身的优势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也就是说在临床上中医没有真正的威信:就个人来讲,医生个人威信不高;就整体来讲,把我们中医整体的水平降低了,把我们中医整体的威望给降了。所以作为一个中医,无非就要把这两点抓好:第一是理论基础,第二是临证实践水平。
怎么样才能把这两点抓好呢?就是必须学好中医经典。于是我今天就讲这么一个内容,学习中医经典两个目的:第一点,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谁是中医理论四大经典的第一步?《内经》。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内经》有十大理论学说,几千年来我们中医的理论始终是围绕着《内经》这十大理论学说展开的。第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第二是藏象学说,第三是经络学说,第四是病因病机学说,第五是病证学说,第六是证方学说,第七是治疗学说,第八是针刺学说,第九是养生学说,第十是运气学说。我们回顾一下现在的中医理论,没有一个是超出这个框框的,所以我们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内经》。而古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继承下来没有呢?掌握了没有?大量的东西没有继承下来,大量的东西没有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中医现在讲发展、讲提高,关键在于继承。没有继承如何发展,没有继承如何提高啊?我就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比如藏象学说,中医的藏象学说和西医的脏腑学说是两码事,而我们现在往往产生一些误解,把中医的藏象学说和西医的脏腑学说等同起来,这就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中医的藏象,张景岳讲:“脏居于内,形现于外,故曰藏象。”藏,是内脏,而象是表现在外部的功能活动。作为中医,正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功能活动来了解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灵枢》上面就讲:“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就是通过病人的外在表现来洞察、来窥测内在的变化,这样就分析出它的病变所在。这是中医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讲脏腑,跟西医讲解剖是两码事。中医的脏腑既包括了西医的解剖,更重要的是讲功能活动。只要把这个体系掌握了,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中医的人体生理功能,更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些藏象的功能来分析它的病变所在。这样就提高了我们临床思维的分析能力。
《内经》的一些理论体系正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又谈何理论水平,谈何理论家?《内经》里边的运气学说,我们要知道的有一年中运气的特殊变化和正常变化,比如今年是辛卯年,丙辛化水,是阴年,水运不及,湿土当行,土气就当行了。卯酉是阳明燥金司天,燥金即是燥气主司,今年是不及之年,已经来得晚一点,至少要推迟半个月,甚至1个月。司天之气是第三步,按道理是农历六月份,可是因为它推迟了1个月,所以燥气应该在农历七月到八月,准确来讲应该是农历七月。所以去年我在北京那个学习班就讲:“明年要干呢,燥气很重,什么时间呢?应该是农历七月。”这是根据古人的运气学来分析的。今年的在泉之气第六步是少阴君火,那么今年冬天一定有感冒,甚至出现流感,这是运气学说。当然几千年了,气候变化了,地球变化了,人们也变化了,但是这个规律还存在啊,它也会体现出来啊。像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作为一个中医,你能够知道天时、地理、人情,那么你这个临证水平就能提高。
我们在座的恐怕绝大多数都是伤寒论专家。刚才有一个同学跟我讲,他写过一本书。不清楚那个同学是哪儿的,这是专家,在座的都是“家”字号啊。我们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仅要掌握麻黄汤是治什么病的,桂枝汤是治什么病的,五苓散治什么病的,苓桂术甘汤是治什么病的……重点不在这儿,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辨证施治,学习它的方法,同样一个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用桂枝汤的,有用麻黄汤的,甚至还有用葛根汤的,还有用小青龙汤的,还有用大青龙汤的,这不就是辨证嘛!同样一个下利,有用葛根汤的,有用葛根黄连黄芩汤的,有用五苓散的,有用四逆汤的,有用理中汤的,还有用白头翁汤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临床要辨证,根据不同的证型去用方药,这就是辨证嘛。所以我们学习《伤寒论》也好,学习《金匮要略》也好,关键要掌握它的核心,就是辨证施治。温病学本来还不算四大经典,因为它出现很晚,论资排辈温病学还排不上。但是论资排辈是不行的,有一些年轻人水平往往就超过老专家,温病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叶天士、吴鞠通就超过了古人,当然不是全面超过,至少独立出温病学派这一门。我国长江以南是炽热之地,最容易出现急性热病,最容易出现流行病,如果我们不懂温病,那就当不了好医生,就不可能知道医学原理,不可能去处理流行病,所以温病学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讲特别重要。
记得5年以前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做讲座,我说我们过去讲四大经典是《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但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讲,我要把它改一下,第一部《内经》,这是无可争议的,第二部《伤寒论》,第三部《金匮要略》,第四部是温病学,温病学包括《温热论》和《温病条辨》。我这个讲座一做完,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的主任带领他的全体老师来见我,并且要请我去吃饭。我说为什么?他说你今天在大会上讲温病如何如何重要,一下长了我们的威风啊,我们备受重视啊!我说这不是你们教研室的事,这是从实际情况而言的。比如非典型肺炎来了,你如果不懂温病怎么开处方,总不能给人家开个麻黄汤吧!你不懂温病你就无从辨证,温病学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吴鞠通和叶天士的两个辨证法则,一纵一横,纵的就是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辨证,横的就是从表而里的传入,就是卫气营血辨证。我记得曾经有人,在开关于非典型肺炎座谈会的时候,他讲了句话,他说:“非典型肺炎来得这么快,卫气营血辨证怎么搞不赢呢?”这一听就是门外汉,根本就没读过温病学,什么叫“搞不赢”呢?温病这个病是按照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这样一步步走进来的?不是的,我们临床的辨证是看病人的表现,是卫分的就是卫分证,是气分的就是气分证,是营分的就是营分证,是血分的就是血分证。必须要掌握的,这个病人发热,畏风,自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这不是卫分证是什么?肯定是卫分啊。这个病人是壮热,潮热,口渴,脉洪大,舌红苔黄,谵语,腹满,大便难,或者是胸中懊,这不就是气分证吗?这个病人舌绛,心烦,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甚至于还昏迷,还出现斑疹,这是营分证,是热入心包,热伤营分。这个病人是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脉虚,身厥,手足蠕动,时时欲脱,这是血分啊,这是湿热入到下焦的阴分,伤了肝肾的阴分,或者是吐血、衄血、便血(小便血、大便血),全身发斑疹,这不是伤血吗?我们要掌握的是这些啊。在卫分的热,解表,辛凉透表;在气分的热,清热,清气分的热,白虎汤、黄芩汤、栀子豉汤、承气汤都是可以的。需应证而施,在营分,清营汤、清宫汤;在血分,清热地黄汤、加减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甚至于大定风珠。我们要掌握的是这个,这就是临证水平。所以我们学习经典,要掌握的是它们的基本法则,掌握的是它们的理论原则,掌握的是它们的证治处方,尤其是它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提高理论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我经常讲,一个好的中医,应该具备两条,上次一个学生出了一本书,我写了两句话:要当中医上工,必须具备两点。《内经》里面不是讲上工、中工、下工这三等吗?现在医生的等级就多了,我们内陆好像是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名中医,名中医还有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好像有8个级别啊。那我们《内经》里面就两三个级别,上工、中工、下工。上工十痊九,中工十痊七,下工十痊六。上工治10个病,有9个是要见效的,90%;中工十痊七,治10个病,有7个是要见效的,下工十痊六。你掂量一下自己临床的疗效如何,你达到标准了没有?达到60%你是个下工,达到70%你是个中工,达到90%不得了啊,你能够保证90%吗?我是不敢,我经常讲,我争取80%已经很了不起了!
中医医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以外,一定要读中医经典。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学习中医经典是为了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一些实在的东西。学习中医经典,学以致用啊,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讲课上吹一吹,不是为了写几篇论文、写几篇文章发表一下,不是为了徒有虚名,而是为了实用,是为人民服务,真正体现我们中医学的价值。那么第二个目的,也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指导临证实践,提高临证水平。怎么样指导临证实践?怎么样提高理论水平?只有在临证上真正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我们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在临证上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一个真正的临证高手,是必须要有理论指导的,绝不是靠两个秘方去治病,那是治不好的。
我曾经带过台湾的学生和韩国的学生,他们跟我讨论说:“熊老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争着到你这儿来吗?”我说:“为什么?”“就是听说你这儿的绝招蛮多,秘方特别多,想偷几个走。”这是他们跟我闲聊的时候讲的真话,“就是想偷你的秘方,偷你的绝招”。我说:“有,确实有,什么叫秘方,什么叫绝招,就是我几十年以来在临床上确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反复用过千万次了,这确实是秘方,也确实是密招,但是它还必须辨证而后使用。你不懂得辨证法则你怎么用?”所以我们作为中医,绝不能拿三五个偏方或所谓的绝招去治病,那是不成的,那能治得了几个病?偏偏来了一个你从没看到的病,你怎么办?所以你只有真正掌握了理论知识,真正能够运用理论去指导临床,你才可以出奇制胜,可以得心应手。《内经》里面讲,“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现在说法不一样了,但是意思都是一个,就是一句话,理论一定要联系实践。所以我们读很多书,中医的书,包括《内经》,尽管没有什么方药,只有13个方,但它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学了理论以后再应用于临床实践。下面我举几个临证的例子,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第一个是我临床的实际案例,第二个是验案,第三个是较近的验案,大概就是今年和去年的病例吧,那些过去发表的我就不讲了。通过这些案例来谈谈我在临床上怎样应用中医的理论去指导临证实践,怎样提高临证水平。

二、指导临证实践,提高临证水平

(一)用经典理论指导常见病证辨治案例

病案一 暑天高热案
邓某,女,45岁,教师,暑假期间,外出旅游,突发高热,马上就到我们医院的急诊室,整整5天,高热40℃以上,因为住的是中医附一院,所以除了用大量的西药以外,还请了两位老中医开了两个方,第一个方是小柴胡汤。第二个方是白虎汤,白虎汤石膏起手用到60g,因为她高热41℃啊。当时我外出刚刚回来,领导就把我抓住了,说谁谁谁病得不行了你快点去看,把我抓去急诊室。我一进门,看她身上裹了一床毛毯,裹得紧紧的,我说是不是空调开得太冷了?他们说没有啊,开到27℃,不冷啊!大家还穿着短袖T恤衫,她怎么裹着毛毯呢?我第一句话问她:“你怕冷吗?”“怕冷!”“那不开空调你怕冷吗?”“怕冷!”我说“怕冷你身上不冷么?”“身上不冷!”“身上有什么感觉呢?”“全身紧嗖嗖的!”“紧嗖嗖”就是一身有紧束的感觉,她没讲疼,我说“你头疼吗?”“有时候疼!”我明白了。那个医生就跟我说他用了小柴胡汤,又用了白虎汤,石膏都开到60g了,下一次可能就要开100g了。这是什么病?暑假期间,大热天,发热,恶寒,一身紧束,时而头疼,我问:“你流不流汗啊?”她说没有汗,你看看,典型的外感证,为什么前面的两个医生居然会开小柴胡汤和白虎汤?开小柴胡的还算挨上边了,开白虎汤的连擦边球都没打上,对不对?这就是没读书的嘛!把《伤寒论》拿来翻一翻,小柴胡汤干什么的,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才是小柴胡汤证。白虎汤干什么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啊,这个都没搞清楚,他居然用了60g石膏,我当时心里就这么想,现在好在才吃了2剂,吃3剂就完蛋了,这叫闭门留寇!那盗贼已经进来了,先把门一关,关上门正好在里面乱搞。外邪来了,我们首先要把它赶出去。本来是受了寒的,我给你泼两盆冷水,再一冰冻,那寒邪不是冻在里面了,凝固了?我这么一讲,大家都知道了吧,“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简单的道理,典型的表证,在温病学里叫暑温新感,一个新加香薷饮,原方不动,我加了2味药,薄荷、滑石。1剂药退热,2剂药病人回家了,就那么快。是不是我有什么秘方呢?不是,这是吴鞠通的本事,关键是我们要用古人的理论去指导临床,关键是我们能够具体应用,这就是关键,这是一个典型的常见病,绝对不是疑难病。

病案二 呕吐饮食不下案
这个病案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呕吐。一个学生,女,15岁,呕吐一个多月。呕到什么程度呢?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只要吃下去就胸部痞闷,10分钟不到,绝对呕出来;喝水几分钟,也呕出来,得食则呕,得饮则呕。在西医医院治了一个多月,治不好,但西医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叫十二指肠淤积症,这是她出院的诊断。
这里我插一个典型的故事,湘雅有一个做B超的主任,长了一个肿块,他自己是做B超的,就天天照,不是癌症,他想:“去找熊老师去,他有办法!”他的外科朋友跟他讲:“中医治得好这个?治好了我请他吃饭!”这个人就跑到我这儿讲:“我们外科主任说你给我治好了请你吃饭。”我说我不在乎这餐饭,但是我在乎这口气,我一定要争口气!我说你听我的,吃半年药好不好?他说好。吃中药5个月,再做B超肿块没有了,他不相信,但怎么照都没有了。那外科朋友也是不相信,什么中药能把肿块消掉呢?不能怪他,他不了解中医,不晓得中医有这个本事。作为中医人,不能讲西医的坏话,因为西医也有它明显的优势,这是我们所不能及的。譬如说仪器检测,譬如说外科手术,譬如急救手段,西医可以帮我们很多忙啊。我经常讲我虽然是一个纯净的铁杆中医,但是我天天在搞中西医结合,怎么结合?我又不开化验单,又不拿听诊器,又不拿血压计,又不拿体温表,又不开西药,我是怎么搞中西医结合的?比如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药喂不进去,但西医有鼻饲呀,这不就帮了大忙吗?这不是中西医结合吗?比如说这个医院给我讲“十二指肠淤积症”,给我很大的启示,原来是有地方堵塞了,这不就知道了!比如胸腔积水,我们去临床上看,什么是悬饮,要分析很久,西医给你一照——胸腔积水,这不是帮了大忙吗?这就是西医给我们帮了大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为我所用。但我不用西药治疗,仍然要辨证施治。比如说肿瘤,来到我这儿,我必须要搞清楚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以虚为主还是以实为主,实证里面是以瘀血为主,是以痰饮为主,还是以寒积为主,还是从热化?我要辨证啊,我不是死板的呀,这不就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吗?当然我们湖南省的西医,讲实在话对我是很尊重的,因为他们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么请我去会诊,要么直接就送来了,好多都是担架送来的,关键在于要能解决问题!所以我的门诊啊,不知道的人以为是急诊室,事实上是个中医门诊,我把门诊的门加宽一尺。每天都有抬担架的、推车的,你不搞宽点怎么行呢?
这个呕吐饮食不下病案,怎么诊治呢?得水则呕,我们首先要考虑是不是水逆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伤寒论》讲得很清楚嘛,是不是饮证?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得食则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火逆,一种情况是食积,这是要考虑的吧,临床辨证就是这么辨的,我们要逐步的分析。这个病人是水饮,首先想想,如果是水饮,渴欲饮水,舌苔应该是滑苔,这些症状没有,可见不是水饮;如果是食积,应该有脘腹满胀,嗳腐吞酸,或者是腹胀腹痛,这些症状也没有;如果是火逆,应该有舌苔黄,口苦,甚至于大便秘结,这个病人有,那么首先给她定下来,这是火逆。张仲景讲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这不就是针对火逆欲吐么?这个符合。那另外有一点,她每次吃饭喝水以后,胃脘痞闷,而且10分钟左右才呕出来。这跟我们中医讲的噎膈证十分相似啊,虽然吞得下去,但是阻隔在胃脘,不舒服,这不还是一个噎膈证吗?西医诊断涉及的十二指肠淤积症,正好跟我们中医的噎膈证是相似的。于是乎,我的思维就变了,考虑到噎膈证了,那这个病人呢,就是噎膈加火逆呕吐,就是这样辨证的。《内经》里面讲:“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病在胃脘是无可争议的,这个病人用什么方呢?第一个方,大黄甘草汤;第二个方,启膈饮,启膈饮又叫启膈散。
这里我要顺便讲一句,我们学中医经典,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要善于灵活运用。我们读《伤寒论》是不是临床上天天用《伤寒论》的方?我们读《金匮要略》是不是只用《金匮要略》的方?我们读温病,是不是什么病我都用温病的方?不是这样,温病方、伤寒方、金匮方都是要用的,但还不够,时方我们也要用啊,古人的经验啊。所以经方和时方,我们不要截然分开。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划成几派,什么经方派、时方派,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是武术,我们不能搞派别,作为一个中医,要全面啊,所以我们伤寒方、金匮方要熟,温病方要熟,后来各家的方也要熟啊!因此我跟我的研究生讲,我对你们的要求并不高,不外乎就是背500个汤头嘛!要求不高啊!有人就问了,熊老师你背的好不好?那你跟我上门诊你就知道了,我开处方从来不迟疑的,就那么一口气,让学生写处方,我只动嘴,我中间是不停的,你要是手忙脚乱、跟不上,那就不要跟我!当然能够写处方的现在还不多,带了几十个学生,能够给我写处方的也不过是15个人。我处方很快,我只报两遍,第一遍报药,第二遍报剂量,原方次序都不错的。比如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阿胶,麻仁,麦冬,报完了。炙甘草15g,干地黄15g,白芍10g,阿胶15g,麻仁15g,麦冬30g,我就报完了,你写不完你别跟我,功夫是逼出来的!一个半天,我看100个病人,假如开了100个处方,学生回去要看书啊,这方是从哪来的?一会儿一个加减复脉汤,一会儿一个小青龙汤,一会一个启膈散……你看,他从同一本书上找得到吗?找不到的!现在有个办法,在电脑上可以一下子找得到,这些学生刚开始觉得手忙脚乱,后来不断积累,渐渐地,就学出了点眉目,一来二去,就上手了,所以我说跟我门诊,功夫都是逼出来的。
(二)用经典理论指导危急病症辨证案例
有人说中医治病疗效慢,适合治疗慢性病,可我门诊恰恰看的多是些急危重症,下面就是我治疗的一些案例。
交易担保 五味菁华 快速提高免疫力! 小程序
病案三 急暴衄血、吐血案
这个患者是从西医医院转过来的,男,31岁,农民,发了病危通知。什么病呢?尿毒症,尿毒症并发急暴的衄血,西医医院给的结论是尿毒症,鼻腔黏膜破裂大出血,所以发了病危通知,家属五六个人把病人抬到了我门诊,往诊床上一放,这个病人不能躺下去,后面放个垫让他靠住。我说:“怎么不能躺?”家属说:“就是不能躺。”我说:“他能说话吗?”家属说:“不能说。”我一看,到处都是血,鼻腔塞两团棉花,家属说棉花上沾的云南白药,很快就得换棉花,因为出血太多了,而且口中也频频吐血。患者面色淡黄无华,奄奄一息。这种危重病人啊,急暴出血,最怕的是脱血,脱血者必死啊!那死得很快啊!何况是尿毒症几个月了,本来就病危,这一出血就不得了啊!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处理?面色淡黄无华,形容憔悴,精神疲惫,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淡,苔厚黄,脉数而芤。这个芤脉啊,不常摸脉的人不知道芤脉是什么脉。这个芤脉是很难发现的,表面上看这个脉很有力,只要一按,它就没力了,稍微一回指,又特别有力。手指越浮上来,它越固执,这就是所谓的“芤脉”。大出血病人的脉数而芤,这样的脉是死人的啊。大出血如没死,脉数而芤绝对是死人的。所以这样的病人在抢救的时候,止血是紧要的。《内经》讲:“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急暴的吐血、呕血,往往都是火逆上冲的病人,这是毫无疑问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这肯定是热伤阳络,叶天士讲:“入血就恐耗血动血。”这个病人不正是热入血分耗血动血嘛!这就是我们中医的理论。这个病人肯定是火热伤及血分。因为脉数而芤,苔厚黄,大便秘结,所以首先要止血。怎么止血呢?我用的是两个方,第一个方,清热地黄汤。这就是叶天士讲的:“直须凉血散血。”第二个方,是张仲景的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张仲景说:“吐血衄血,心气不足,泻心汤主之。”那个心气不足的“足”字实际上是错误的,不是有人给他改了吗?《千金方》说“心气不足”应改为“心气不利”;《医宗金鉴》改为“心气有余”;实际上是心火有余,所以用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但这个病人病危啦,体质那么差,我又加一味人参,固正气。什么方?独参汤。这不就是虚实并用嘛!急补气虚,更重要的是急止其血。就开这样一个方,开几剂呢?开3剂药,根本就不用开多。3剂药吃完,病人就走进来了,不是抬进来的,当然面色还很难看,因为他是尿毒症啊!出血止了,完全控制了。这血止了就好办了,我再来给他治肾病尿毒症嘛,那就是慢性病了,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这就是一个急症,这就是处理急症的方法。我处理急症,有一个原则:辨证要敏捷,用方要果断。用方用药必须果断!如果我们的辨证迟疑不决,想3个小时,想一个晚上?那人家早就走了,是吧?因此,我们用方用药要果断,既然辨证已准,那么用药就要稳、准、狠。“试试看”,那肯定是不行的!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中治疗脑膜炎、流脑、乙脑,石膏一用就是半斤。你搞个3g5g来试试看,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所以我们治疗急症的用药,一定要果断,要稳、准、狠。

病案四 突发四肢僵直案
一位46岁的农民,女性,有一天早晨起来突然四肢活动不灵,只过几天,四肢僵直,手脚都僵直,不能弯曲。手不能握,足不能行,两腿不能弯曲,两手也不能弯曲,撑个支架过来。身上没事儿,四肢有些麻木,有点不仁,就是感觉失灵啊,我们就叫做“麻木不仁”嘛。这实际就是不能运动啊。《内经》里面有句话,叫:“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这是营卫虚弱之证,张仲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那我们看这个病人是不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这就要辨证啊。这个病人四肢僵直,不能活动,四肢麻木而无疼痛,皮肤的触觉不灵敏,但是神志清楚,肯定不是中风,不是中脏腑,不是半身不遂;饮食正常,但是大便秘结,下肢有灼热感,月经3个月没来,舌苔黄腻,脉弦而有力,一个标准的弦脉。大家看看如果这个病人摆在我们面前,应该怎么处理?这个病人是抬来的,她走不了啊,一搬她的腿,是硬的;一搬她的手,也是硬的,她不能动。四肢是硬的,肢体又是好的,神志又清醒。就这么个病人,没有其他症状,就是下肢有灼热感,大便秘结,大家想这个病人应该怎么考虑?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病人属于什么病。四肢不能运动,应该属于痿证。可是这个不是,为什么呢?痿证是痿弱不用,对不对?不是僵直不用啊,那四肢僵直属于什么病呢?四肢僵直属于僵直症,僵直症是我们的痉病。吴鞠通讲过:“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但是,痉病的主症,首先是角弓反张。这个病人没有,她没有角弓反张,脖子我摇了,并不硬。张仲景讲过:“病身热足寒,颈项强直,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没讲四肢僵直啊,我们的祖师爷没讲过四肢僵直,只讲颈项强直,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这是主症。这算不算痉病呢?那照张仲景所描述的不仁,那不算痉病啊。但是这个病人是四肢僵直,那不是痉病是个什么病?如果是半身不遂,那是中风,这个显然不是中风啊!——痉病。所以我觉得理论跟实践是有距离的。脉弦,痉病不就是脉弦吗?张仲景跟我们讲过,直上下行,不就是弦而有力吗?痉病就是弦而有力啊,而且还麻木不仁。如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不对?不对!为什么?舌苔黄腻,大便秘结,下肢灼热,这就不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下肢灼热,大便秘结,这是湿热阻滞下焦,是湿热。3个月没来月经,是湿热夹瘀;四肢僵直,这是有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不是,这不就是风证吗?所以必须祛风、活络,然后清湿热、祛瘀,这个治法就敲定了。“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必须祛风通络,才可以解决这个僵直问题。下肢灼热,舌苔黄腻,大便秘结,月经不来,这是湿热夹瘀。这两个关键病机都抓住了,病机一抓住,方马上就出来了。第一个方,黄芪虫藤饮;第二个方,四妙散加大黄、桃仁、红花,就2个方加3味药。四妙散,大家知道,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我加了桃仁、红花是祛瘀的,加大黄是通大便的。黄芪虫藤饮是什么方呢?“虫”包括地龙、僵蚕、全蝎、蜈蚣,这就是虫;“藤”包括鸡血藤、海风藤、钩藤、络石藤。黄芪是补气的,虫是祛风通络的,藤也是通络的,全方主要的作用就是祛风通络。为什么要用黄芪呢?我们看看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看看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看看李东垣的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你就知道为什么要用黄芪了。这个方,不是祖传的,也不是书上来的,这是我创造的。我从来不讲我创方,但是我这个方完全是有依据的。比如,王清任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再用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并且他讲还可以加防风,我就是从这儿悟出来的,我不是要活血,我是要祛风、息风、通络。这个黄芪虫藤饮,我运用好多年了,特别有效。当然,必须要用准。这个病人大概用半个月手脚就能动了;1个月就完全恢复功能了,月经也来了,就这么治好了。

(三)用经典理论指导疑难病证辨治案例
刚才前面讲的两个是急症,下面讲的这个是疑难病。

病案五 双足瘫痪筋挛案
第一个病人,男,52岁,农民,双足瘫痿,这是一个痿证。患者下肢瘫痪3个月,下肢不能活动,并且频繁抽筋。西医医院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这个病,我一看,痿证啊,他不就是痿证嘛!这个痿证的特点,除了双腿痿弱以外,还有兼症。第一,抽筋不止;第二,视物不清,视力明显下降;第三,夜尿频多,一个晚上七八次,甚至更多。三大兼症,就反映了这个痿证的特点。我们中医师在临床上辨证,除了病人的主诉、主症以外,还必须要抓住他的兼症。为什么?兼症往往反映了他的特点,我们要通过兼症,围绕主症去辨证,这就是特点啊!不抓住兼症怎么辨证啊!我们中医辨证是要全面的,主症、兼症、舌象、脉象……要全面分析,不是“单打一”啊,西医说这个人头痛,就按头痛治,通通用去痛片,当然可以啊,但是我们中医辨证就不是一回事啦。头痛有外感头痛,有内伤头痛。外感里面有风寒的、风热的、夹湿的;内伤头痛也有好多种啊,有虚证,有实证,有气证,有血证,有痰证……多得很。那怎么知道呢?就必须要把病人的兼症抓住,看他偏向什么兼症。如果头痛有几十年,遇劳则发,精神疲倦,瞌睡特别多,那是气虚;一痛就呕吐,舌苔水滑,可能是痰饮;疼痛固定一点,从来不变,像针刺一样,这是瘀血;一边痛,偏头痛嘛;头面肿痛,耳如雷鸣,雷头风嘛……要抓特点啊,而且这个特点我们要特别的熟练,病人稍有点表现,马上就要抓住。这就是医生,作为医生一定要敏感。我们上临床的时候一定要敏感。病人一来,一个表现,就要有一个大概判断。一个动作,要马上分析是什么问题。再三问两问,就要抓住要害。我们问病的时候,绝对是切中要害,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临床问诊绝没有啰嗦话。病人一来,我说:“你哪里不好?”“咳嗽。”“咳嗽咳了多久了?”这是第一句话,这不是随便问的。他说:“我咳3年啦。”或说:“我咳3天。”我们要马上就辨清一个是内伤,一个是外感,对不对?咳嗽有没有痰啊?干咳,没痰;有痰,什么颜色的啊?是黄色的,是白色的?喉咙痒不痒啊?鼻子塞不塞啊?咳嗽呕不呕吐啊?胸部疼不疼啊?这证就出来啦,你看这个病,不就是两三分钟就解决了么?就要这么快。我们读诊断学的时候,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还搞个《十问歌》,每个病人来了我给你搞个《十问歌》,病人就说这个医生真有耐心,但耐心是耐心,就是找不到症结。有的医生开处方,开一味药——党参,开完了,想一会儿,再开一味黄芪,又想一会儿,再开一味金银花,金银花开完了,又想一会儿,开一味板蓝根,一个处方开半个小时。病人说这个医生好认真啊,你看开个处方半个小时,我们内行都知道这是什么医生。熊老师开处方怎么那么快,几秒钟处方就开完了,其实这是在掌握了大量的方剂之后,切中病机,信手拈来的。
我们中医开处方,首先要辨证,然后选方,根据这个方来开药。不是想一味开一味的,所以要有中医资深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搞熟,你的临证思维一定会敏捷。这反映什么东西啊?这要有几个基本功。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理论功,一定要特别熟,随心应手。我有时候开玩笑,我说摆台电脑试试看,搞不赢我,我点两个方,你用电脑半天还没查出来,我处方早开出来了。第二,临证经验要到家,这个临证经验不是三五年可以得到的,是十年二十年,天天看病积累的。只有具备了这两条才有第三条:敏捷的思维反应。所以我们临床问诊也是有方法的,病人一来,马上就要把特点抓住。
现在有些病人,他一来,我问哪儿不好啊,你猜他怎么跟你讲?我一身都发炎呢!一身都发炎是什么病啊?我说你跟我讲具体一点到底哪里发炎?他说一有胃炎,二有肾炎,三有前列腺炎。你最后问他哪里不好,他告诉你脖子疼。你看看,跟这个胃炎有什么关系,他说不定还讲胆囊炎啊、脑膜炎……哪里都有炎症,就是不讲脖子疼。因此,一定要问他哪里疼。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西医的检查结果去开处方。脖子疼我就给你治脖子疼啊,给你治胃炎行不行?治胆囊炎行不行?不行的。有那么些病人,一来就给你讲30个病位。他说脑发昏,我问脑发昏的时候呕不呕啊,昏了多久啦?他说屁股疼。我问你屁股是哪个部位疼?你指给我看看!他说腿抽筋!我问他什么时候抽,晚上抽,白天抽?他说身上长疮!(众笑)这种人多得很哪,我没话讲啦,我投降,我本来一点都不糊涂,他一来就给我搞糊涂了,他把我搞糊涂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们当医生的,头脑一定要清醒。我经常讲学中医医生首先要不蠢啊,蠢家伙是学不到东西的,头脑要绝对清醒。我们找中医医生看病也是一样啊,你一看那医生迷迷糊糊,你还找他看病啊?你敢么?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是不是?所以当中医啊,一定要“三具备”,理论功力、临证经验、思维反应,三者必须具备!
关于痿证,是临床难治的病证,不是所有的痿证我们都能治好。《内经》里面讲痿痹者,四肢痿弱不用,是指四肢而言,而我们临床上所见到80%的患者都是双足瘫痪,以双足痿弱为主要的症状。这个痿证很复杂,《内经》里面讲五脏之痿,认为是五脏的阴血亏损,肝气热,心气热,肺气热,脾气热,肾气热,其实是五脏精血不足,不能滋养所致的痿。朱丹溪讲湿热可以致痿,李中梓还讲瘀血致痿,所以痿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复杂。而我们临床最常见的痿证,大概有三个:第一个是湿热致痿,朱丹溪用加味二妙散来治;第二个是肝肾精血不足致痿,所以我们治疗痿证的主方是虎潜丸;第三个是气血不足,即所谓的阳明胃虚致痿,所以程钟龄用五味汤来治疗。这是最常见的。当然,还有极个别的肺热叶焦,因肺痿导致痿证的,这是极个别的。这个病人,双足瘫痪痉挛,这是肝不养筋,筋痿不能久立,痉挛瘛疭,这是肝痿,肝阴虚,肝的精血不足。另外,又眸朦,视力明显下降,小便频多,特别是夜尿多,这是肾的问题,夜尿频多不是肾虚吗?眸朦是肝虚,这样一分析不就是肝肾两虚吗?所以这个病人是肝肾两虚,用的是什么方呢?不是虎潜丸,我们知道虎潜丸有黄柏、知母、龟板。这是养阴的,黄柏、知母、龟板加地黄不是大补阴丸吗?所以虎潜丸里就包含了大补阴丸,这个病人没有舌红,苔黄,脉细数,而是一个阳虚的证候,所以没有用虎潜丸,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后世的方——加味金刚丸,听过没有?加味金刚丸?我们庙里不是供四大金刚吗,就那个金刚。加味金刚丸是哪个的方我不记得了(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我把药味念给大家听:萆薢、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牛膝、木瓜、天麻、僵蚕、全蝎、蜈蚣,还有一味马钱子我不用,因为它有毒。中医治病的基本的准则:第一,要治好病;第二,要安全。在座的年轻人占了多半,年轻人开始当医生好胜心切,刚刚上临床总想着一下子就把病人治好。不能这样的,我们应该首先保证治疗的安全。我当了54年医生,整整54年,没出过一次差错!

病案六 胁肋背部痉挛掣痛案
这个病人,女,44岁,糖尿病,曾经得过酮症酸中毒,在当地医院抢救以后,就出现一个病症,脘胁背部痉挛性的掣痛。痛到什么程度呢,每次疼痛的时候,她用嘴咬自己的两个手臂,包括手背。两个前臂被她咬得一塌糊涂,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她说我要转移我的疼痛,她的内脏刀绞一样的痛,抽筋,她家里人讲那种凄惨的状况,旁边看的人都觉得疼痛。因为她特别的凄惨,疼得如此厉害。这个病人,在我们见面的时候,面色晦暗,面呈痛楚之状。查其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右侧胁肋部连及背部,每次疼痛,一身都抽搐,而且口干,心烦,便秘,舌红无苔,舌下的紫筋明显,脉象弦细而数。大家想想这个病人怎么治?应该怎么分析?第一,这个病人有消渴病的痼疾,不是酮症酸中毒抢救过么,而且现在是舌红无苔,脉细数,这是一个标准的阴虚证候。这是第一点,毫无疑问,这个病人是阴虚。第二点,疼痛的部位是在胁肋部连及背部,这个部位是谁所主呢?这是肝经的经脉所主,《内经》里面讲:“肝病者,两胁下痛”“肝主身之筋膜”。第三,这个病是痉挛性的疼痛,而且每次疼痛全身抽搐,这是风,肝主风啊。“在天为风,在藏为肝,在体为筋”,这不是肝风内动么?但是这个病人的主症是疼痛,注意啊,我们治病,不能忽视病人的主症。她的主症不是抽搐而是疼痛;她的主症不是消渴的“三多”而是疼痛;她的主症不是阴虚发热而是疼痛,这一点要明确。所以要针对主症,这是至关紧要的一点。你不能解决她的主症,那么这个病你就等于没治好,是不是?关键是这个疼痛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在哪个部位?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病性,阴虚;部位是肝,肝主筋嘛,那就是肝阴虚,肝风内动,出现肌肉抽搐型的疼痛,我们讲痉挛性的疼痛,是不是?就应该这么考虑!
中医有哪些药是止疼的特效药?没有!因为中医止疼一定要抓住病人的病机,也就是病变的部位,病邪的性质,才能够针对性地止痛。而没有专门止痛的药,对于这样一个疑难病,我们抓住其特点:第一阴虚,第二肝风内动,然后出现的抽搐疼痛、痉挛性的疼痛。总之,首先要养肝阴,然后要息肝风。病人还有一个特点:舌下的紫筋明显,说明还有瘀啊。抽痛在筋,久痛入络,这个入络的意思就是有瘀啊。所以这个病人,主要就是一要养肝阴,二要息肝风,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并且还要清瘀通络。我用2个方,加2味药。用个什么方呢?第一个方,一贯煎,当归、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川楝子;第二个方,金铃子散,川楝子已经有了,再加1味玄胡,不就成了金铃子散吗?加2味药,白芍、牛黄。为什么加白芍啊?养肝柔筋止痉。张仲景在《伤寒论》29条不是讲到芍药甘草汤嘛!牛黄干什么用?止痉的。这个病人治好了,彻底治好了,就这么一个方,始终就这么一个方,一个多月治好了。

病案七 胁腹部灼热外敷冰水案
这个病人女性,70岁,得一种怪病。她是3月份来找我看病的,她说她的胁部、腹部有烧灼感。我摸摸看,不烧啊!我说你敷的这是什么?——冰水。外面穿着大羊毛衣,几层羊毛衣,里面搞个冰水敷着。冰水外面套个塑料袋子,过一两个小时,水就变热了,她又要换。我说她这身体简直是个锅炉嘛!冰水都能烧热……这样的病你说怪不怪?水烧热了要换冰水啊,这病人到西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反复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毛病。局部的皮肤不红不紫,也不肿不疼,但是有明显的口苦、口干、口渴,患者喜冷饮,小便黄,舌质紫,舌苔黄腻,脉沉而弦数。怎么辨证啊?你们想想看应该怎么辨?她热天要敷冰水,冬天照样要敷冰水,而且就在那个局部,又不红、又不肿、又不疼,就是发热,这是一个怪病,那么我们怎么辨证?第一,它的部位在胁下,这是肝胆经脉所管的地方,原文我就不念了,这部位毫无疑问是肝胆的病变,这是病位。第二,性质,我们看看她的兼症,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这又是什么啊?这是肝胆火热病变的表现,这是个无形的东西,所以她检查怎么也查不出来的。病在肝胆,我们是通过肝胆经脉偱行的部位来确定的。病邪属于火热,是通过临床表现和舌象、脉象来判断的。舌下的紫筋明显,显然还夹点瘀,因为肝藏血嘛!所以这个病人病因病机是肝胆郁火,兼瘀血阻滞,才出现这种局部灼热难忍的情况的。
这就是临证的思维,当时就这么考虑。不用等你去翻书,你翻哪一本书啊,哪本书上有这个病的答案呢?没有。你不可能每本书去找啊,所以读书在于平时,临证的时候是要把这些书的理论融在一起,灵活应用,随机应变,这才是真正的临证。绝不是看一个病去翻一本书,那是不行的。就这么辨证,好像一讲还是蛮简单的,其实你真正碰到这个病,我相信你一点都不会感到简单,而是首先就被她吓住了,是不是啊?外面穿着棉袄,里面搞个冰水在那儿敷,这是什么怪病啊?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去分析,病位在胁下,是肝胆经脉所过;舌苔黄,脉象弦数,小便黄,大便硬,口也特别苦,这是肝胆火热,这不就出来了吗?既然是肝胆的火热,那还有什么考虑的——龙胆泻肝汤,加2味祛瘀的药,而这2味祛瘀的药也必须是入肝的。哪2味药呢?丹皮、赤芍,就是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我开半个月药,因为有把握了,想明白了。我一个学生曾经给我总结说:“熊老师,我给你的总结就是中医治病的疗效是必然的。”中医治病是有必然性的,绝不是偶然性的。因为你想明白了就有把握,这个病我一开就是15剂。开半个月,她就吃半个月。她第二次来了,说还是有些热,但是冰水已经拿掉了,这不就病去了大半了嘛!她说还是烧啊,但是不要敷冰水了。我接着开原方,1个月后患者彻底好了。她后面还吃了1年善后调理药,但是真正治好的就是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这么一个怪病,病人痛苦不堪,搞了很长时间。根据中医的理论,按部就班,灵活应用,你必须按照中医的逻辑思维去考虑,去治疗,否则,这个病你怎么治得下来啊?

病案八 持续发热身痛不休案
患者女性,30岁。这个病人一开始发皮疹,然后高热,发热一般都是39℃左右。这个病人够复杂,怎么够复杂呢?就这个39℃左右连续半年,整整半年。这半年她是怎么过的呢?她在湖南最大的医院湘雅医院治疗半个月,然后到北京的协和医院治疗半个月,然后再回到湘雅治疗又半个月……这个人花销有几十万了,诊断的结论就是一个:结缔组织病。高热39℃始终不退,中间会停一下,一般停2个小时、3个小时,接着又发热。结果湘雅医院的教授说:“你去找熊老师去!”病人精神疲惫不堪,起、坐、行、立都要人扶持,面呈痛楚之状,口中呻吟不止,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哼”啊?你猜她怎么讲的,她说她一身疼得受不住了。她不是讲发热,虽然病人家属告诉我是发热6个月,可是病人说自己疼得受不住。我说给你摸摸脉,她不肯啊,她一身疼得受不住。这就跟病人家属的叙述有区别,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我又问她疼了多久啊?6个月,从发病开始就一直疼到现在。我问哪些地方疼?全身都疼。关节疼还是肉疼?肉也疼,关节也疼,所有的肌肉都疼。她曾经长期大量地使用激素药,这个病人发热与身痛并重,而且持续6个月。我就问她:“你发热前有没有发汗啊?”“有,每一次发热之前都周身出汗,还发冷,然后就发热,阵发性的发热,每天发十几次,几十次。这个疼呢,就是一天持续性的。”发热是阵发性的,疼痛是持续性的。舌苔黄腻,脉象细数。病人生病6个月以来,一直没来月经,也就是停经6个月。作为中医医生绝不能根据这个“结缔组织病”去开处方。这个病人我看还是很简单的,当时我治起来也蛮容易,为什么啊?吴鞠通讲得很清楚了:“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很清楚的,我当时马上就反应过来,我说这个病应该治得好的,你吃我的药试试看!宣痹汤加桃仁、红花。1个星期,退热了;2个星期,不疼了;3个星期,病人回去了;2个月,月经来了。这病就这么好了,方都没有改,就是宣痹汤加桃仁、红花治好的。
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多举病例,我也不用写稿子,因为随手就有啊!我的脑袋里面记忆犹新的还多得很,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怪病,稀奇古怪的病。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啰嗦了。我为什么举这些病例呢?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导临床,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应用,这是关键啊!你能够把中医经典的理论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能够得心应手,你不想当名医都难呢!这名医不是靠政府公告,也不是自己吹的,是靠老百姓封的。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名师答疑】
问:一位5岁的男孩,湿疹。手足心冷,汗出,皮肤红疹,干痒,舌淡,苔白,脉弦滑,用桂枝汤合当归饮子加萆薢、蜈蚣,但母亲说他痒的时候觉得热,想放在水中。
答:这是一个湿疹小孩的病例,按道理应该属小儿科或皮肤科,但是中医本来是不分科的。我当年学中医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分过科,但是有一点我不会,骨头断了怎么接我不知道,这骨伤科我不懂。所以我的门诊,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什么都有,从来不分科。湿疹,特别小孩湿疹是常见病,尤其是婴儿湿疹,与胎毒有关。胎毒往往都是湿热引起的,但是湿热一定是舌苔腻或者黄腻,而且湿疹的明显表现是抓破后流水,这是最大的特点。这个小孩,手足心冷,汗出,皮肤红疹,干痒,舌淡苔白,这是一个虚证,用当归饮子是对的。但是用桂枝汤就不合适了,为什么?他痒的时候觉得热,要放在水中。脉象是弦滑的,所以虚中夹湿热。湿疹、湿疹,首先要除湿啊。所以这个病人,我建议你第一用萆薢渗湿汤,第二用当归饮子,分两步走,切莫用桂枝汤。谢谢!
问:您能否讲一下湿热侵入下焦,耗伤肝肾的辨证吗?
答: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吴鞠通三焦辨证的论述里面提及下焦确有受于湿热的情况,典型的是茯苓皮汤证。薏苡仁汤、三仁汤是治中焦的,厚朴夏苓汤也是治中上焦的,下焦的主要是茯苓皮汤。至于伤肝肾的,主要是阴虚,很少有湿热伤阳的,这个临证上极少。理论上可以这么讲,临证上极少。湿热伤下焦,还有一个方就是四妙散,《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这都是属于湿热伤下焦的。叶天士有句名言: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什么意思呢?温病,两种邪气,一种是温热之邪,一种是湿热之邪,我们讲的温病不过就两种邪气啊。温热之邪,最容易伤人的阴分,而伤阴不是伤血,伤的是津与汗。湿热往往容易伤人的阳气,而我们在通阳的时候,不是去用温药,而是要去利小便。为什么要利小便啊?利小便者所以利其水湿也,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我们治疗湿热病,在下焦的,一定要利小便。吴鞠通的代表方就是茯苓皮汤。《医宗金鉴》的加味二妙散也有萆薢、四妙散里面也有薏米,都是除湿的。因此我们治疗湿热病在下焦的,重点是要祛湿,不是滋养肝肾,不是去补阴,也不是去补阳!
问:熊教授,我是马来西亚来的学员,现在中医大学教《内经》的,我们大多不教运气学说,如果要学如何下手?请熊教授指示。
答:为什么不教运气学说?无非就是两个原因嘛!第一个原因,能够讲明白的人不多。我在职的时候,我就经常讲,每一届研究生我都讲,我退休以后,至少在我们学校就没人讲了。第二个原因,这个运气学是《内经》七篇大论的内容,七篇大论是王冰补充的,《内经》是西汉的著作,而王冰是唐代人,很多人不承认运气学说是《内经》的内容。但无论是西汉还是唐代,到现在都是千年以上了,几千年前我们中国是什么状况?大片的原始森林,一没有汽车,二没有火车,三没有军火,四没有核武器,整个自然环境和现在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的气候为什么越变越热,地球变化了嘛,人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嘛!当然,四季依然不变,春夏秋冬依然不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变,木火土金水五行运动不变,二十四个节气不变,所以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可能用来对照我们今天的现状,我们只是掌握它一个规律,借用、参照是可以的,决不能把它机械化。这位同学如果愿意听运气学,我介绍你到长春中医药大学找苏颖教授,她对运气还蛮熟,讲得不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主任,你可以到她那儿去学,你如果实在要学,你马来西亚的同学多了,到长沙来,我可以专门给你们开课!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经方讲座实录》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