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北周、后唐、辽朝、金朝、元朝、清朝的困境:汉化还是不汉化?

 听雪楼75iz4v14 2020-06-07

汉朝初年,由于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汉朝一直对匈奴实行和亲示弱的政策,每年,汉朝都会给匈奴送去成千上万的绸缎、粮食和美酒。渐渐的,匈奴上下都沉浸于汉朝送来的锦衣玉食中不能自拔。

看到匈奴沉浸于享乐,因仇恨汉朝投降匈奴的中行说立即予以制止,他告诉单于:为何匈奴的人口不如汉朝一个郡,却能天下无敌?就在于匈奴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朝,如果你们沉溺于汉朝的锦衣玉食,就会变得跟汉朝人一样软弱,这样长此以往,匈奴不再骁勇善战,汉朝不过花费了十之一二,就降服了匈奴。

中行说让匈奴士兵穿上绸缎在丛林中奔驰,绸缎既妨碍行动又被荆棘割破,显示不如匈奴的皮衣实用。中行说又将汉朝送来的大米全部扔掉,显示大米不如羊肉奶酪可口营养。单于遂听从了中行说的建议,将汉朝送来的礼品全部搁置,依然勒令匈奴上下保持旧俗,不被汉朝的“腐朽”风气败坏,以让部落剽悍勇猛。

在中行说的建议下,匈奴没有被汉朝的锦衣玉食改造,依然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保留了强大的战斗力,但他们最终依然被汉朝击败,被迫流落四方。一味的拒绝汉化似乎并不能让部族长盛不衰。

(对匈奴忠心耿耿的铁杆汉奸中行说)

不汉化游牧/渔猎民族不可能胜过竭尽全力的中原王朝,但完全汉化,又会迅速的丧失自我,将权柄自动让给中原汉人。汉化与不汉化之间微妙的平衡,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权谋,直到满清崛起才得以趋于完美。

不汉化的游牧民族无法和中原王朝抗衡


中行说建议匈奴完全拒绝汉化而保留旧俗,但是匈奴依然被汉朝所攻灭。原因在于匈奴拒绝汉化只会让他的科技和人口永久的处于劣势,一个落后的游牧部落不可能对汉人有什么吸引力,这等于直接断绝了他入主中原,统治汉人的可能。

在汉朝时期,匈奴对于汉朝的降将不可谓不宽大,李凌、卫律、赵破奴等人都在匈奴出将入相,备受单于宠幸,就算是张骞、苏武等宁死不屈之人,也得到了匈奴的敬重。匈奴对于汉朝将领的宽大与汉武帝对待臣子的刻薄寡恩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为何如此重视人才的匈奴依然没能收获汉人的心?这在李凌给苏武的信中就可一见端倪。

(匈奴境内的凄苦苏武李凌都深有体会)

在苏武历经几十年终于回国后,远在匈奴的李凌给苏武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他怀念汉朝的原因,这原因并非什么高大上的爱国主义,而仅仅是汉朝的生活条件和风土人情远胜于匈奴。其中李凌抱怨匈奴的土地寒冷艰苦,羊肉腥膻不已,他作为亲王,也只能在帐篷里听着北风的呼啸入睡,一早醒来,看到的全是不会汉语、茹毛饮血的蛮族,身边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

可见李凌之所以怀念汉朝仅仅是因为匈奴太落后,这种落后和野蛮甚至抵过了匈奴王对他的宽大爱慕。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每天连能谈话的人都没有,对于李凌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折磨。

匈奴完全坚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对汉人完全没有吸引力,只有被汉武帝逼迫的活不下去的人,才会投靠匈奴以自保。而没有汉人的相助,匈奴显然不能和国力远胜于他的汉帝国抗衡。

(匈奴无法抗衡竭尽全力的汉朝)

历史上,无论一个游牧民族多强大,他都不可能和一个处于鼎盛的农耕帝国抗衡,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是一例,罗马对帕提亚也是一例,自卡莱之后,帕提亚对罗马再无大的胜利,一直被罗马压制凌虐,首都泰西封先后沦陷七次,而帕提亚人实际上已经部分文明化了,他统治了波斯帝国的故地,拥有巨大的财富,这是他能组建具装骑兵的原因。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的问题,他没能动员广大的被统治者,只能依靠本族骑兵与罗马抗衡,最终总是一败涂地。

(帕提亚人和游牧的阿兰人对于罗马帝国都是败多胜少)

就算是游牧民族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也并非不可超越,农耕帝国的人口财富远胜于游牧民族,一旦帝国准备竭尽全力组建强大的骑兵,那么游牧骑兵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抗衡,汉唐、东罗马帝国、萨珊波斯鼎盛时期的骑兵,都远胜于周边任何游牧民族。相比于贫穷的游牧部落,农耕帝国更有能力组建一支职业化的军队。

(鼎盛时期的东罗马帝国的骑兵远胜过周边游牧民族)

中行说的拒绝汉化就能保全匈奴,历史证明完全是谬论。

汉化的困境:腐化与丧失自我


不汉化游牧民族不可能战胜农耕帝国,更不能长治久安,但完全汉化对于人数处于劣势的游牧民族来说依然是条覆灭之路。

北魏孝文帝的完全汉化政策让鲜卑人迅速的丧失了权柄和主体地位,日渐融入了汉族,到了唐代,鲜卑人已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出现。语言和宗教(或是风俗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旦语言和所有风俗都仿照了汉人,那么从文化上讲,这个民族已经和汉人别无二致,他也就没有了独立存在的基础。

(鲜卑对于唐朝文化有一定影响,但自身已经消融于汉族中了)

汉化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腐化,即中行说所说的一旦游牧民族接受了汉族的锦衣玉食和生活方式,就不在具有本身骁勇善战的优势,这样下去,他们会逐渐沉沦,最后,在更强大的外敌面前崩溃。之后的辽金都是在接受汉化后,生活逐渐糜烂,最终被比自己更强大的游牧民族击败。

而之后的蒙古人,则更是在汉化问题上愚不可及,在生活上,蒙古人接受了汉人的锦衣玉食,迅速腐化,逐渐不堪一击,在政治上,却又废除科举制,并实行压制汉人的政策,彻底激怒了广大汉人,最终在汉族起义军下,已经腐化的蒙古骑兵不堪一击,狼狈逃回了大漠。

正因这种汉化的困境,朱元璋才得以说出:胡虏无百年国运。这句话直到满清的崛起才被彻底打破。

最为成功的“蛮夷”:满清


满清,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北方“蛮夷”,与之前的游牧民族不同,后金女真人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叶赫女真这样的游牧部落,也有建州女真这样渔猎农耕混合,有一定汉化的部落。这种多样性使得满清既了解游牧民族的秉性,也熟知中原王朝的特点。努尔哈赤本人,更是做过明朝的将军,并和李成梁沾亲带故,满清皇室对于中原的了解,非之前的部落可比。

(努尔哈赤的铠甲和明朝铠甲没什么两样,清朝铠甲深受明朝影响)

入主中原后,满清可以说是大部分汉化了,他完全继承明朝的制度,恢复了科举,大量任用明朝官员,甚至于清朝的皇帝,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汉人皇帝。

但是同时,满清又找到了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办法,那就是将自己的民族特性同时烙印在汉族之上。在以前,北方部族的汉化往往是单方向的学习汉族,而满清通过剃发易服的手段将自己的习俗同样烙印在了汉人身上,这大大缩减了汉族和满清之间的差异,满清成功将汉人和自己绑定在了一起。

另一方面,满清保留了八旗这一特权阶层,其中虽有不少汉族蒙古族出身,但他们已经完全的满洲化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八旗。剃发易服以及保留一个满洲化的群体,这对于满洲文化的遗留以及存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得不说,满清的成就是斐然的,清朝持续了275年,远远超过了朱元璋的预测,而满洲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是远超前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