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南京差在哪?为什么没有朝代以九省通衢的武汉为都城?

 风吟楼 2020-06-08

丨武汉黄鹤楼
地史馆NO.93


因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1月23日,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前夕,离汉通道关闭。隔离一座九省通衢、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在人类历史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武汉也因此被全国人民所关注。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有人将武汉的地理特征做了一个总结,可以用一到十的数字来概括,即: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其中,“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其余几句,大体上是说武汉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优势。

然而,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的武汉在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做过都城,这个故事还要从“武汉”的由来说起···,(孙权称帝后短暂定都武昌,元末明初的陈友谅建立了汉政权也定都武昌,但以上两个政权相比华夏文明,比昙花一现还要短暂,且属于割据政权,我们在此不做深究)。


一个“年轻城市”

我们今天所说的武汉市,其实形成距今不到一百年。

民国以前,“武汉市”这一称呼并不存在,到了近代。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所以,“武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武昌、汉口、汉阳各取一字而成。既然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而成,那我们就有必要再普及一下这三个地方的相关知识。

在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久远。武昌建城主要得益于“历史名人”孙权,那时的武昌叫“夏口城”,他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建城。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后来又改回江夏的称呼,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成为正式名称。今日的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民国时期的武汉三镇

提起汉阳,我们脑袋里第一时间会蹦出“汉阳造”这个词,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汉阳也是近代变法和改革的排头兵。隋文帝时期在沔州下置汉津县,公元605年,隋炀帝把汉津县改为汉阳县,从这时开始,“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

汉阳铁厂,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之一

明代成化十年以前汉口和汉阳一起发展,直至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因此,今天的汉口仅有5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史较短,但武汉三镇中却是数汉口经济最为繁荣,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将汉口开放为通商口岸,可见当时汉口在运输与商业上的重要程度。

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民国初年年产值仅次于上海,而且汉口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成为“四大名镇”。时至今日,汉口成为了武汉地区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



武汉没有建为都城的原因分析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自上古到北魏时期的都城,有180处,之后再到清朝,合计有200多处,而这些大大小小的都城中,对我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数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和南京了,因为这几个城市都是统一王朝的都城,其影响力绝非割据政权的都城可比。

如果我们以北京、西安和南京为顶点进行连线,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而且这个三角形区域内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而且历朝历代的都城大多也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这是偶然的吗?历史上有许多偶然,但偶然的背后是推动形成这一偶然的必然,形成这一神奇三角的必然因素是什么呢?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一区域处于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纵横,对于农耕文明而言,这里是帝国的精华所在,只要能控制这块三角区,那么天下就不会有大乱子,因此绝大多数王朝和政权的国都在这个范围内。

从社会角度来看,作为古代发达的农业生产地,这一区域粮食充足、经济活跃,自然人口数量上就有优势,人口在农耕社会代表着生产力和战斗力,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这一区域的进步;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后,便会思考人生,于是这一区域内文化相当活跃,文明程度遥遥领先。

当然,历朝历代在三角区域内选择建都还有一个考量——军事防御,北京如此,西安如此,南京亦如此,这些都城在地形上都处于易守难攻的位置(开封是个例外,所以北宋在开封周边陈兵百万用以防御,造成了冗兵问题)。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认为,一个地方做都城需要满足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四个条件,除了以上四个条件,笔者认为还需要一个地理环境的宜居性条件。我们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武汉为何没有成为都城。

政治方面,古代武昌和汉阳地区并没有很强的政治地位,相比其邻居荆州,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并不高,政治上最多也就是“武昌郡、武昌府、武昌县”,最多也就是到了清代在此设置“湖广总督府”。直到近代,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于武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此时武汉的政治地位才逐渐凸显。

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
经济方面,古代武汉地区开发较晚,经济上无法支撑,其经济实力更是无法与“鱼米之乡”的江南相比(所以很多偏安南方一隅的小朝廷选择南京作为都城)。有的读者要说了,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汉口作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经济也极为发达,怎么没有发展成都成?一方面,在农耕社会,“经济”最主要是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天下大势基本已定,北京在各方面有更强的优势去作都城。

军事方面,作为都城,北京有“天子守国门”的功能和象征,且北有长城和燕山据守,对于北方政权,北京、西安、洛阳都是做都城的选择,武汉的位置并不适宜对全国的统治。而对于南方政权,武汉更倾向于军事重镇而非王朝国都,并且由于武汉只有江河之险没有雄山之势,即便是在军事上也比不上扼守南阳盆地的襄阳和连接巴蜀的江陵,因此在古代的大多数时期,武汉的存在感是很低的。

北方政权灭亡南方政权的基本路线
交通方面,武汉坐拥长江黄金航道,武汉长江大桥闻名于世,京广高铁、沪蓉高铁、西武高铁穿境而过,公路网更是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足见其交通便利,近代正是由于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放口岸较早等原因,革命党人才在武昌起义并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但是交通便利前提是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腹地,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没有足够多的经济产出,再好的交通条件也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即便是九省通衢的武汉,在古代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武汉的交通优势到近代才被开发出来
地理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这是在现代武汉被大规模开发后的水域面积,在古代武汉未大规模开发之前水域面积更大,水网密布会产生两个不利影响,一是不利于道路修建和城市连片大规模开发,这对于都城的建设是一个致命缺陷。

除此之外,对于沿江而建的武汉,常年受长江洪水威胁,一个王朝建立后,定都为“国之本”,是事关兴亡的头等大事,一经确定一般不会再发生变动,一个常受洪水威胁的城市,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建都首选。

河湖密布的武汉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各种偶发因素,历史并没有选择武汉成为古代王朝的都城,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其发展成为内陆繁华都市。尤其在疫情发生后,武汉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愧于“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亦不负“英雄的人民”。相信经此一役,武汉一定会涅槃重生,发展的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